分享

三国策论三:夷陵之战刘备如何不败?

 在野匹夫 2014-06-30
公元222年,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军于夷陵,备军死伤甚众,刘备勉强逃脱,还驻白帝,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确认了东吴对荆州的占领,确定了吴蜀两国相连的边界,对刘备而言则是宣告了其统一天下理想的破灭。
夷陵之战的真实原因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东吴孙权遣吕蒙袭取荆州,攻杀了关羽,刘备忿而起兵征伐东吴。时曹丕废献帝,建立魏国;刘备承汉统,亦在蜀中称帝。刘备即位之后,计议伐吴,群臣多谏,以为“国贼是曹氏,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赵云语),但刘备不听。时人以为刘备哀失关羽之痛,故一意孤行,铸成大错,其实不然。史料记载,关羽兵败将亡后刘备的表现只有一句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比起哀痛来,更多的是忿怒,这跟庞统和法正去世后刘备的哀痛相差甚远。庞统和法正是刘备手下水平最高的两个谋士,史言,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关羽自刘备起兵时就一直跟随左右,和刘备亲如兄弟,为“万人敌”的勇将,但关羽失荆州和被杀也有其自己的问题,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才用了“关羽毁败”这样的措辞(而不是“兵败”这样的中性词或“惜败”这样的感叹词),以刘备的知人之明,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因此刘备伐吴,最主要的并不是为关羽报仇,而是有其他考虑:
考虑之一,刘备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北伐中原,消灭曹魏。若无荆州,仅以益州一州之力,难以与北方抗衡;且北伐中原,仅由益州出兵,道路险远,难以成功,最好的就是由荆州和益州同时出兵,形成钳形攻势。所以在刘备的理想中,没有荆州是不行的。
考虑之二:刘备蛰居荆州时,广树恩德,收买人心,荆州豪杰咸归附之,在荆州士民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需趁孙权新定荆州,民心未附,从速伐之,荆州旧人会群起响应;若迁延日久,民心归吴,再讨伐就困难了。
考虑之三:刘备一向轻视东吴,瞧不起东吴诸将,认为自己带兵打仗虽然不如曹操,但对付东吴那帮“菜鸟”是绰绰有余的,因此才敢于在兵力不足,名将缺阵的情况下贸然兴师。蜀汉群臣仅向刘备谏以“大义”,没有说到点子上,自然打动不了刘备。
夷陵之战的经过
公元221年7月,刘备派部将吴班、冯习带领先头部队攻打巫峡、秭归,破吴将李异等,扫清了进军障碍。公元222年1月,刘备率主力部队进驻秭归,合兵4万余人。2月,大军缘山截岭,深入吴境,到达夷道县的猇亭,与此同时,派侍中马良拿着金锦赐给武陵的蛮夷,使其起兵响应。另遣将军黄权督一支军马在江北,以防曹魏。
吴主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诸将,合兵5万人迎敌。刘备到达猇亭后,吴将皆欲迎击,陆逊止之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猝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其意,以为畏敌,皆怀忿恨。
时刘备从巫峡至夷陵界,连营数十屯,自2月与吴军相拒,至6月,尚未进行决战。这时,刘备先遣八千精兵埋伏山谷中,然后派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向吴军挑战,吴将皆欲出击,陆逊阻拦说必有诡计,且静观其变。刘备计谋不成,只好召回伏兵。陆逊对诸将说,先前所以不让出击,就是因为虑有伏兵。诸将始信服。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陆逊上疏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才,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到闰六月,见蜀军已疲惫懈怠,陆逊决定反击,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草,分别从水、陆向敌营进行火攻。顷刻间,火光四起,蜀军大败。吴军趁势冲杀,斩蜀将张南、冯习及武陵蛮王沙摩柯,破蜀军四十余营。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尸骸塞江而下。刘备乘夜逃遁。夷陵之战以吴军全胜而告终。
刘备失败的原因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一是骄傲轻敌,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刘备兵败后,叹息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他把败给陆逊作为耻辱,把失败看成天意,可见他原来是多么轻视东吴了。
第二个原因是名将缺阵。刘备手下的名将有关羽、张飞、魏延、黄忠、马超、赵云等,谋士有庞统、法正、诸葛亮、黄权等。名将当中:关羽219年被东吴擒杀,张飞221年被部下刺杀,黄忠、马超分别病死于220年和222年,只有魏延、赵云健在。魏延当时镇守汉中,防备曹魏。赵云因谏阻伐吴,刘备让他守江州作为接应,没有从征。谋士当中,庞统死于213年,法正死于220年,诸葛亮留守成都。因此夷陵之战时,刘备手下没有名将,只有一个谋士黄权,刘备让他督军江北,未留在身边参赞军机,因此也没有发挥作用。反观东吴这边,为对付刘备的入侵,派遣了全部名将上阵:主帅陆逊沉着冷静,远见多谋,手下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皆久经战阵。所以事后诸葛亮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说,如果法正健在,必定能够劝说刘备不伐吴;即使伐吴,有法正参谋军机,也不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若有名将能臣辅佐,刘备纵使不胜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第三个原因是军事地理上的限制,这个在拙文《浅论<隆中对>的战略局限》当中已经说过。荆州和益州之间主要的交通线,北是汉水,南是长江。当时荆州北部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刘备伐吴只能经由长江三峡。三峡两岸皆为崇山峻岭,行军艰难;且东西狭长,军队难以展开。夷陵遏住三峡东出口,东吴只要守住夷陵,刘备就无计可施。蜀国的优势在步兵,东吴的优势在水军,因此刘备舍船就步,企图在陆地上决战,但陆逊坚守不出,由于地理上的限制,又无法从陆路袭击敌人后方,或在陆地上进行战略转移,迫使敌人出战,那蜀军取胜的希望就很小了。陆逊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主动放弃夷陵以西从巫峡到秭归一线,让刘备在山岭之间消耗力量,而自己坚守夷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终于一战破敌。愚以为,刘备连营七百里,并不是刘备不懂兵法,而主要是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刘备多年的战争经验,若条件允许,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刘备是否有取胜的机会?
那刘备能否取胜呢?应该说很难(所以本文标题才用了《夷陵之战刘备如何不败?》这样的措辞)。从益州伐荆州取胜的例子也有,如西晋灭吴之战,晋益州大将王浚率大军从三峡东下,先围西陵(即原来的夷陵,后改此名),久攻不下;王浚分兵围西陵,自率大军乘船沿江东进,攻击荆州腹地,在杜预陆军的配合下,攻占荆州;然后顺流而下,直捣东吴国都建邺,遂灭吴(西陵守军是在建邺陷落之后才投降的)。因此从军事角度说,自益州而攻荆州,要有强大的水军,这个条件刘备当时不具备,取胜的可能性很小。
刘备要取胜,首先是兵贵神速。东吴在公元219年攻占了荆州,刘备在公元222年才大举兴师,中间隔了3年,这3年刘备在干什么?在忙着当皇帝。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当年7月才派先头部队进攻,次年才亲率大军东进。刘备在荆州深得人心,孙权虽然攻杀了关羽,击败了蜀军主力,但地方上的反抗持续不断,从219到220年,东吴一直在清楚刘备的残余势力,镇压地方上的反抗(如公元220年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反叛,陆逊派兵征讨破之)。之后又听从陆逊的建议,招延荆州人才,安抚地方,稳定了荆州形势。及至刘备亲征时,荆州民心已定,刘备已失去时机。因此若刘备在公元220年整兵伐吴,荆州士民会众多响应,陆逊后方不稳,坚守夷陵就有顾虑。
其次是水陆俱进。刘备的这个办法也是陆逊当时所担心的。因为夷陵附近的地理条件,陆逊坚守,刘备找不到战机,因此必须进行战略转移,在运动战中寻找战机,就象刘备在汉中战胜夏侯渊那样。由于步兵受地理限制,进行运动战就要依靠水军,就象西晋王浚那样,率主力水军攻击荆州腹地。这样会有机会,但由于刘备的水军不强,也存在风险。
第三是采用离间之计。因陆逊当时未有威名,诸将不服,采用离间之计也许会有机会。但刘备轻敌,想着正面作战就能轻易取胜,何用离间之计?也失去了可能的机会。
因此在关羽失败之后,刘备若能大治水军,迅速东征,进行运动战,再施以相应计谋,或许能够取胜。最终取胜与否主要还是看敌方是否有重大失误,若敌无隙可乘,则最好的结果就是全身而退了。
以上析论当否?请诸君评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