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最后一趟绿皮车昨谢幕 学生和农民工怀念

 国魂001 2014-07-01
郑州最后一趟绿皮车昨谢幕 学生和农民工怀念

“梳妆打扮”等待来客

转播到腾讯微博
郑州最后一趟绿皮车昨谢幕 学生和农民工怀念

再和绿皮车合张影

转播到腾讯微博
郑州最后一趟绿皮车昨谢幕 学生和农民工怀念

这是郑州铁路局的绿皮车最后一次远行

转播到腾讯微博
郑州最后一趟绿皮车昨谢幕 学生和农民工怀念

“壶司令”杨树新

记者 刘江浩 文 许俊文 摄影

阅读提示:上个世纪,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一条条绿色长龙呼啸而过,绿皮车,曾经是先进列车的代名词。而今,动车组风行,绿皮车逐渐退出。昨日,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趟图定绿皮车:2194次,进行了谢幕“绝唱”。

在最后一次远足的路上,绿皮车上有记者随行。再次凝眸于它,只为它与我们共同经历的“光荣与梦想”。

难说再见

对于一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跑在铁轨上的绿皮车来说,匆匆的脚步和崭新的面孔,是它眼中不停变换的风景。

1956年的某一天,在郑州火车站的轨道上,第一次迎来了当时最先进的22型列车,它身披绿皮,首次使用电灯照明,还可以提供茶水、采暖等服务,并配有厕所。

几十年过去,绿皮车饱经世间“冷暖”,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昨日中午12时30分,与往常一样,22型绿皮车2194次从郑州火车站缓缓启动,向温州方向进发,不一样的是,这将是它代表郑州铁路局绿皮车成员们,进行的最后一次远行。

此后,在郑州铁路局图定列车中,绿色的身影将被红、蓝、白所替代,而“光荣”与“不舍”是这次远行的注脚。

最后一班车,哪些人在乘坐呢?主要是学生和农民工,价格便宜是他们选择绿皮车的决定性原因。面对绿皮车的逐渐消失,对于他们,恐难说再见。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与外貌协会毫不搭边,绿皮车是典型的“心灵美”的代言人。

走近绿皮车,你会看到笨重的身体上穿着一件掉了色的“外衣”,而车轮也已锈迹斑斑。用寒酸形容它,似乎毫不为过。

车内的地板上,似乎永远坐着一位穿着朴素的大叔。而从车厢一头到另一头,则需要左闪右躲。在喝开水和上厕所之间,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永远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但是,这一切“丑相”丝毫不能影响它的魅力。

张先生昨日从新乡踏上去郑州的2194次列车,令他没想到的是,其票价仅为5.5元。“全程80公里,每公里只需7分钱。”

农民工|绿皮车看到了我的艰辛

“一分价格一分货,三分价格买不错。”听说2194次绿皮车要换成空调车,吴洪武表示理解。他来自洛阳,面相憨厚,眼睛明亮,在温州干建筑外墙的活儿,乘坐2194次列车已有三四年了。他最讨厌绿皮车“见站就停”,但亲民的票价,则是他选择绿皮车的原因。

提起绿皮车退役,吴洪武说:“很有点舍不得,毕竟是我们农民工的专列。”生活的艰辛,让他不得不离妻别子,背井离乡,绿皮车见证了他离家时的不舍、返程时的喜悦。 学生|绿皮车见证了我的追求

在郑州火车站的候车厅里,人声鼎沸,环境嘈杂,杜小姐正在谋划着自己的未来。

“我想毕业以后回到郑州,找一家不错的医院工作。”她认真地说。她是郑州郊区人,目前在温州医科大学读研一,由于家境不好,她希望以后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慰藉家人。

提起绿皮车,她说,宁愿慢一点,受点罪,只要便宜就好。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她默默地享受着节俭。

商人|绿皮车连接起了商城

郑州—金华—义乌—温州,被2194次串成一条“流金”的线。

李影,长春人,一位成功的商人,在郑州火车站附近的国际小商品城内,出售头饰、首饰等小商品。她曾与同伴们乘坐大巴去义乌进货,但感觉车费贵,不安全。两年前,2194次列车延伸至温州,“由于时间点比较好,火车站附近的小商品批发商户,很多人改乘这趟车”。

列车员|绿皮车就是我的大部分人生

5个烧煤茶炉,7个大保温水包,400公斤水;4小时准备,来回10公里路,18节车厢……这些,是只属于57岁的烧水工杨树新的数字。

2194次列车,全年平均超员率在40%以上,为了让2000多名旅客喝上热水,必须达到上述标准。在这之外,所有与茶炉相关的活儿,如上煤、清渣、灌水、送水、修壶等,也被杨树新全包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壶司令”。

老杨23岁从父亲手中接过信号旗,先后在开往太原、汉口、兖州、北京、合肥、日照、温州等绿皮车上担任烧水工。34年来,老杨从没有离开过锅炉、从没离开过水壶……

“绿皮车就是我的大部分人生!”他感慨无限。

“这么便宜的票去哪里找?只有绿皮车才有。”张先生说。而同样的距离,新乡到郑州空调车的价格是12.5元,高铁二等座的价格为31元。

绝唱

绿皮车的绝唱是首老歌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绿皮车,从上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中国后,已风行近八十载。但是,在时代大潮中,谁又能摆脱抛物线的命运轨迹?

说起绿皮车的历史,《郑州铁路局志》编辑赵声芳如数家珍。“这可以上溯到1936年,这一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一辆绿皮车,这辆车就放在了陇海线,运行区间是徐州至洛阳。”他说,当时洛阳人称之为“绿钢皮”。之所以这样称呼,是由于当时大都是木质的车厢。

绿皮车诞生后,不断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家族”,比如,上世纪50年代出现21型绿皮车,1956年,具有革命性的车型22型登上历史舞台。

22型列车在1998年以前,是我国铁路的主打客车。“原因就是票价低廉。”赵声芳说。

如今22型绿皮车已形成系列,包括硬座车、硬卧车、行李车、餐车、邮政车、软卧、特种车等。

而据铁路部门相关人士的统计,从1953年到2013年,60年的时间里,郑州铁路局所有绿皮车发送旅客约39亿人次。“这还不包括通过的旅客和接入的旅客。”如果都算上,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