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城市中的高生活品质

 wuguipayapa 2014-07-01
【我认为提高生活品质不仅要基于金钱的多寡,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自己的感受摆在第一位。】


而感受我分为两点来谈:
第一点,人际交往圈的质量。

生活品质的感受是取决于人本身的感受。
通俗点说,你觉得高,那就是高得找到有共同价值观(起码在物质选择上)的人群,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不然再有钱,再注重“牛腱子肉、卡门培尔干酪、高级沙司、鲜奶油”之类的,也会活得相当的不自在。
在小城市可能更容易被身边的人强加价值观,即使你不认同。

举个例子吧。
我的好友,目前在读大学,住的是学校的集体宿舍。
她觉得宿舍的人难以相处,最大的一点就是:无论她买什么东西,总会被舍友以“败家”评价。
一双数百元的运动鞋,都会被舍友以“我30块也能穿的很好,你这是败家”来批判。
说的难听点,价值观不同,你做什么都戳他们G点。
【补充:我没有觉得穿30元运动鞋有什么不妥,全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没有必要通过批判数百元运动鞋来证明自己的“勤俭”,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和极大的冒犯。】


第二点,忠于自己。

忠于自己首先要保持敏感度。
忠于自己的感受——包括味觉、听觉、嗅觉等等。

以下为例子
保持敏感度,我们可以这么来:
忠于味觉:减少重油重盐的烹调方式,极力品位食材的鲜度。
忠于听觉:减少刺激性强节奏音乐对大脑的轰炸,聆听纯粹的自然之声,或者寻找听起来十分舒适的音乐。
忠于嗅觉:不用刺激性香水,用含少量香料或者不含的护肤品,保持室内洁净通风。
还有很多方面。

最后,我的消费观。
有人提到钱,没错,购买高质量的商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
但是请不要成为物质生活的附庸。

而我认为提高对商品的价值判断,最重要的是:减少价格崇拜
通俗点来说就是减少价格的高低对商品的购买影响。
从结构上来说,我们购买一样商品时候,首先考虑是应该是质量,再者是合适(家具家居对于居室的颜色,服装衣物对于自己的气质体型等),最后才考虑价钱。

价钱昂贵,但是觉得不适,不要说服自己“反正买都买了”“奢侈品肯定就是好的”。
请立即退货,或者转手送人,攒垃圾是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的。

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也许在便利性上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我认为目前可以通过网络购物、海外代购等方式解决,所以没详细论述。
奢侈品什么的,银泰网和天猫都有很多旗舰店;而食材选择,顺丰优选、一号店则有相当多的进口食品。(非广告)
举例子而已,马云那什么都有。买不到自己找渠道。
文中的太太买不到东西这点,是可以解决的。

小城市没有生活品质的,我就举个大实例子吧。
我的姨奶奶,某上市公司创始人。
她就在所谓的小城市居住。
建了个别墅群,把房子分给很多生活贫困的亲戚。将部分工厂的经营权转交给他们年轻的后辈,让他们拥有赚钱的能力。
不仅惠及身边人,她还资助了很多素不相识的贫困的孩子读书。

够格也有本去大城市生活了吧?

但是她对生活的观念,可能跟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有钱人似乎不同”。
在别墅里养猪、养鸡、种菜,我家过年时候还能收到她家自制的腊肉。
我去串门时候,她问我腊肉味道如何,我说很好,她很开心。
养猪种菜需要物质基础吗?我看不至于吧。
你硬要养点什么来提高生活质量,成本是很低的。

保持敏感,忠于感受,就是在提高生活品质。
生活品质≠消费。


人不要成为物质的附庸。

以上。

补充:
别人的建议可能看着很美好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适合自己。所以我一条也没提。不过之后有空会补充的。
试问有几个人是发自真心的喜欢看书,喜欢悠闲如同养老般的生活,真的能与外界隔绝到如同被社会抛弃一般呢。
具体的方法是需要自己去发现的。我只能将我提高生活品质的方法稍微描述一下,最后的思考总应该自己完成吧。
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自己不是最清楚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