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盱眙发现范仲淹皇封家谱》中惊人发现:范仲淹第七世范士选竟然至少活了141岁?

 沧海一粟1951 2014-07-02

盱眙发现范仲淹皇封家谱

  本报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的一支后裔在明洪武年间就奉旨迁徙到今天的淮安市盱眙县和安徽明光市一带。近日,一套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范仲淹家谱现身盱眙乡间。

  记者昨天有幸在盱眙县河桥镇三元村卞郢组村民范广西家中,首次目睹了珍藏数百年的范仲淹家谱。这套范仲淹家谱,共两部四卷,长近30厘米,宽在20厘米左右,厚薄不一,分印刷本和手写本。



其中印刷本系皇封家谱,共三卷,200余面,毛边纸装订,为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11年)印制,由明朝的范韶编写。虽由于年代久远,已有相当部分破损,但主要部分尚可辨认;手写本家谱一卷,约八十页,大部分字迹工秀,并附一幅范氏一源万派生生不已图,由范万丛等书写成于清康熙年间。  据了解,这套范仲淹家谱比在辽宁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村以及靖江等地相继发现的范仲淹家谱在撰写时间上更早。据该家谱推算,范广西一门则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支系的后裔,为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家谱特别详细地记载了淮安盱眙、安徽明光两地范氏家族的由来:明洪武初年,范仲淹的第八代后人范宗旺,遵旨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拜别祖庙,迁徙到凤阳郡泗州盱眙招信县唐兴乡,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盱眙和安徽明光一带。手写家谱中,把范宗旺称为盱眙、明光范姓的始祖。这两部家谱,还记载了相当丰富的范氏家族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范仲淹轶事。

  范广西告诉记者,因为这是一部皇封家谱,所以在家族内因家谱的保管权曾发生过争执。为了保留下祖宗传下来的家谱,他的父亲范迪友曾冒着坐牢的危险,把家谱包好埋到了地下,直到“文革”后,家谱才得以重见天日。范迪友尽管没有文化,但生前对于祖宗传下的家谱一直视为命根子。每年都按祖宗规矩,在农历六月初六把家谱拿出来焚香祭晒。

二、珍贵家谱解密“老范家”旧事

  一套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范仲淹家谱,在盱眙乡间被发现(详见本报2007年9月21日A10报道)后,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如今,这套在民间辗转流传数百年的珍贵资料已收藏到江苏省档案馆,并经过专业人员修缮一新。昨天,记者在省档案馆有幸先睹为快,从中发现了不少“老范家”的旧事。

  看了本报消息征集到的

  300页家谱补了半年

  “说起来,要感谢史学家季士家先生和扬子晚报,没有季老慧眼识宝,没有你们报道,这套珍贵史料就不可能入藏省档案馆。”省档案馆征集接收处的工作人员如是对记者说。原来他们从扬子晚报上看到家谱的消息,又经季老先生推荐,凭直觉感到这份资料有一定价值,便赶到盱眙,看到实物,果然颇为珍贵,遂成功征集回来。

  由于年代久远,家谱已有相当部分破损。档案馆请专业人士进行修缮。记者在档案馆修缮工作室里看到,大红案桌上摆放了许多宣纸、毛边纸,工作人员根据需要来选择,有时还要将纸张加工成纸浆,以修补出现的洞眼。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竟还有温度与湿度计。工作人员解释说,修补工作要在一定的温度与湿度下进行,并且不能用空调,因此他们只能断断续续地修,遇到梅雨季节、夏季,修缮工作都要暂停下来,因此虽然整个家谱只有300余页,但前后却花了大半年时间修补。档案馆征集接收处的林处长告诉记者,2007年9月21日刊登家谱发现消息的扬子晚报,也被作为资料收藏入馆。

  范仲淹如何发现自己身世

  家谱史料弥补正史不足

  这套家谱分“印刷本”与“手写本”两部,其中印刷本系皇封家谱,为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11年)印制。手写本约80页,大部分字迹工秀。“印刷本”家谱是曾任明朝贵州清司署郎中事司务的范韶所写;“手写本”是范万丛等写成。虽然他们的生平已无从考证,但无疑都属于范仲淹的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家谱,尤其是手写本部分,记载了相当丰富的范氏家族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范仲淹轶事。比如对范仲淹的身世,《宋史》是这样记载的:“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范仲淹是如何知道自己身世的呢?史书中语焉不详,但在家谱里却有记载:“公(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谢氏适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赀,公数劝之,朱氏昆弟不乐,遂语公曰:'我自费朱家钱,何预汝事?……父早亡,太夫人携汝适朱氏。’公闻之感愤,决欲自树立门户,遂佩琴剑竟趋南都……”这些记载都是正史中无从查找的,十分珍贵。

  盱眙明光范氏发脉苏州

  “老范家”找到明证

  其实范仲淹的家谱,在国内已发现多种。范仲淹第26代传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安徽明光第二中学副校长范循青先生就收集了福建、山东、辽宁等地发现的多种范仲淹家谱,但新发现的这套家谱在撰写时间上更早。范循青告诉记者,在江苏盱眙与安徽明光都有“范庄村”,村里的人多姓范,大家都自称是“老范家”。过去老一辈都说他们“老范家”是范仲淹的后人,但大多没有证据。在这套新发现的家谱“手写本”里,有一篇《始祖千五公自叙源流记》,详细叙说了明朝洪武年间,范仲淹八世孙范宗旺奉旨从苏州吴县迁至盱眙招信县(即今天江苏盱眙和安徽明光一带)及其后代繁衍的经历。范仲淹八世孙范宗旺就是“千五公”,其被尊称为淮安盱眙、安徽明光两地范氏家族的“始祖”。这篇《源流记》即出自其手。在这篇文章里,范宗旺说明代洪武初年,“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实之法,凡有大族,有司举其殷实者填实各处”,于是身居苏州吴江的他被要求迁往盱眙。但他担心迁居后“恐后无闻,亲自苏州吴江县家庙中抄写家谱,遗像集要诰敕带至盱眙招信存为后念。”由此也讲明了这套家谱的渊源来历。

  范循青说,当他在家谱里看到这篇文章时,真是如获至宝。他说,这篇文章,给他以及盱眙、明光一带的范氏子孙找到了根!这本手写范氏家谱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可谓绝无仅有。

  珍稀家谱恒温恒湿保存

  “范学”研究方兴未艾

  省档案馆的技术人员表示,这套珍贵的范仲淹明清家谱虽然修缮一新,但仍不能随意翻动,他们将把它收入馆里的“谱牒系库”,在恒温恒湿的状态下保存起来。

  范循青告诉记者,范仲淹研究被称为“范学”。本月底北京将召开第二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加强对范仲淹相关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汇编整理工作,是“范学”研究重要的文献基础。目前有专家打算编著一部高水平的《范学大词典》。这套家谱的发现,无疑会为“范学”大词典增添重要史料。

  通讯员 陈志远

  本报记者 张筠 陈明明

来自博客文章:

三、范仲淹家谱惊现明盱乡间 

范 循 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被称为宋朝第一人品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早已家喻户晓。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笔者作为范仲淹后代也更加怀念先祖,所感欣慰的是在辽宁乡村以及其他地方相继发现范仲淹家谱的消息以后,本人通过多方探询,发现了原供奉于我们明光市女山湖镇范仲淹祠堂的,比在辽宁发现的印刷更早的范仲淹家谱以及手写家谱。这一发现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浓厚兴趣及安徽省明光市众多范仲淹后代的强烈反响。 

范仲淹家谱印刷本共八卷,三百面左右,毛边宣纸装订,为明朝万历年间(1611)印制,虽由于年代久远,已有相当部分破损,但主要部分尚可辩认;手写本约八十页,大部分字迹工秀。这两部家谱记载了相当丰富的范氏家族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范仲淹轶事。特别是对明朝洪武年间,范仲俺 八世孙范宗旺奉旨从苏州吴县迁至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当时为招信县)及其后代繁衍等情况叙述,可以说是对范仲淹后代情况绝无仅有的记载。 

印刷本家谱是曾任明朝贵州清司署郎中事司务的范韶所写;手写家谱是范万丛等写成。至于他们的生平,已无从考起。 

家谱的苍桑 

新世纪新春的一个普通日子,我怀着极不寻常的心情驱车来到与明光市涧溪镇比邻的江苏省盱眙县境内312省道北侧的河桥乡三元村,这里居住着保藏先祖范仲淹家谱的范广西家。由于事先已联系好,范广西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你是范仲淹第二十六世孙,我是第二十八世孙,长门出晚辈,你是长辈,我们应当尊重你”。一种亲情的温暖顿生心底。 

通过交谈,得知范广西共兄妹三人,姐姐范广英在河桥镇上,大哥范广东在明光市涧溪镇。其叔爷范迪华曾历任盱眙县某中学校长、文化局长、盱眙县城关镇书记等职,现已退休;堂弟范广志现在兰州某部任副师级干部。范广西本人高中文化,曾任村支部书记,乡果林公司经理等职务。其父范迪友没有文化,但生前对于祖宗传下的家谱一直视为命根子,每年都按祖宗规矩在农历六月六把家谱拿出来焚香祭晒。 

说着,他把珍藏的范仲淹家谱从柜子里取了出来,家谱用黄色绫布包着,打开绫布,厚厚的几本古色古香的大书显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也一下子穿过千年的时空。广西说,这是一部皇封家谱,在封建社会,有这种家谱的家族参加科举可以免乡试。为此,家族内因家谱的保管权曾发生过争执。清朝时期,旧县、潘村地方的同族曾带枪来夺过,但由于转移及时,未被夺走。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谱也面临一场大灾难,据有关人士估计,如从20世纪50年代计算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两万种家谱被人为地毁掉。当时,“造反派”到处查“四旧”,为了保留下祖宗传下来的家谱,范广西父亲冒着坐牢的危险,把家谱包好埋到了地下,直到“文革”后,家谱才得重见天日。 

同样作为范仲淹后人,笔者听到这里,遥想先祖当年,担当世道,力倡改革,胸藏数万甲兵,胆落北辽西夏,而留传下来的一本家谱却经如此劫难,真是感慨万千,心思如潮…… 

正史无从查找的记载 

有关人士指出:近年来,家谱已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这似乎与许多历史学家相继在家谱中发现了许多正史以“不见经传”的重要史实有关。事实证明,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内陆和港澳台及海外的各界人士,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积极关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来有寻根的意识,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家谱便是一个人的根。 

打开家谱一阅,方知内涵丰富,开篇为800多字的范氏家乘序,其后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十二日世宗皇帝对该家谱编者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范韶夫妇及其父母下的诰命,其次是范氏家乘总目,再其次是姓氏源流。家乘外纪,家乘正纪,世次字号,大宗氏系总图等。范仲淹在家谱中初定了范氏支派世次字号:“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西昌彦,友善可弥安。右(竖版)二十字乃文正公所定,各房同用,无长次之分也。”“君章徵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右二十字接在安字之下,共四十字,忠宣公子孙用之。诸房皆有续号,兹不可考矣,嗣当考之,以附于后庶,使支派易辨云”。据手写家谱记载,皖东明光、江苏盱眙等地范姓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这一大支系。 


范仲淹家谱早期可上溯至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东汉清诏使范谤、东晋经学家范宁、南朝史学家范晔、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但由于无确切世次辈分记载,被编入家乘外纪。家乘正纪是从唐朝丞相范履冰开始的,履冰生二子,长子冬芳,次子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二子,长子远,次子遴;远生隋,隋生梦龄,梦龄生赞时,赞时生墉,墉是文正公之父,公元990年卒,生三子:仲温、鎡、仲淹。家谱记载:“公(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谢氏适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赀,公数劝之,朱氏昆弟不乐,遂语公曰:'我自费朱家钱,何预汝事?’公闻之莫知所以,遍询知识。有告者曰'公乃平江范氏之子也。父早亡,太夫人携汝适朱氏。’公闻之感愤,决欲自树立门户,遂佩琴剑竟趋南都…… 

既至南都入郡痒(学校),日以脱粟数升煮粥一瓦盂分而为四,自朝至暮食之,三分皆冷啜之,同舍不堪其忧,而公怡然自处,昼夜力学,赋诗云: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奏洞萧,多艰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消,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实能以道自处矣。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仍姓朱名说,初任广德军军司理。后接其母赡养,恢复本姓。关于范仲淹的性格才能及人品,家谱中记载“追封魏国公诰”中是这样说的:“范仲淹清明而直谅,博大而刚方,早以名世之才,出赞寝昌之运,危言惊世,高义簿乎天”。由此我们想到先祖文正公苦难的童年,外和内刚的性格,几易其名,历经坎坷,却怡然自处,并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家谱中记载了范仲淹及其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的奏议,上疏等。家谱中还记载了唐宋两朝范氏登科记,总计三十七人,其中有范履冰、范仲淹、范冬倩、范纯仁等。以上所述寻常人根本不了解,包括今天的范氏家族,其史料价值可以想见。 

遵从圣旨,迁居凤郡 

家谱特别详细地记载了江苏盱眙、安徽明光两地范氏家族的由来,明洪武初年“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实之法,凡有大族,有司举其殷实者填实各处”。文正公八世孙,忠宣房下士选之次子范宗旺,讳光祖,号太初,遵旨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二十六日与吴下宗族于文正祖庙分别,至凤阳郡泗洲盱眙招信县唐兴乡(据盱眙县志:唐兴乡在县治西,管图七:旧县镇、七里镇、女山湖、山后铺、土沛集、红庙集、长山集)。所来有船一只,男妇四口,惟官保阿奴,时年尚幼,恐后无闻,亲至苏州吴江县家庙中写家谱,遗像集要诰敕带至盱眙招信(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存为后念。 

另外,家谱中还记载了旧县镇的范文正公祠。这一点,清光绪年间所印《盱眙县志》卷之建置篇是这样说的:“范文正公祠在旧县镇(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康熙志:公世籍苏州吴县,明洪武初拨苏州富民四十万填实凤郡,公子孙遂入盱眙。其后按台范公、曹公捐金置祠,仍选族人俊义充弟子员主祭。”家谱中较详地记载了范公祠春秋二季祝文,记载了祠堂门对两副:分别是:“父子两朝齐拜相,祖孙五代继封公”;“担当世道即在秀才时做出,联绵甲第每于义田中得来,”“胸藏数万甲兵胆落北辽西夏,宋朝第一人品烟肇淮水盱山”。九六年笔者曾到女山湖镇,仲淹公第二十九世孙,原旧县中学总务主任范天才带我到范公祠去看了一次,祠堂已改为住宅,先祖范仲淹遗像等物品也于“文革”中被毁,范天才回忆至此,十分痛苦和内疚,他说自己那时太年轻,如是现在,怎么也要把多少辈传下来的范仲淹遗像设法保存下来。 

手写家谱中把范宗旺称为明光、盱眙范姓始祖。范宗旺生于延佑元年(1314)农历八月十六日。关于范宗旺,家谱中是这样记述的“……公(范宗旺)既士选之子,士选则系良史之次子,良史系公兴之子,公兴系直方之次子,直方系正思之长子,正思系纯仁之第三子,纯仁系仲淹之次子也。自仲淹以至士选凡七世,至公则八世矣。”特别难得的是家谱中记载了范宗旺迁安徽明光市女山湖镇后的子孙繁衍情况,共十四代,加上从范仲淹一世算起计二十一代,这本手写范氏家谱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本,可谓绝无仅有,是范仲淹后世子孙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 根据苏州《范氏家乘》暨十六房家谱记载,详见下图

《江苏盱眙发现范仲淹皇封家谱》中惊人发现:范仲淹第七世范士选竟然至少活了141岁?

《江苏盱眙发现范仲淹皇封家谱》中惊人发现:范仲淹第七世范士选竟然至少活了141岁?

《江苏盱眙发现范仲淹皇封家谱》中惊人发现:范仲淹第七世范士选竟然至少活了141岁?

五、

整理如下:

纯仁(宋仁宗天圣五年生)1027年、

正思(宋仁宗嘉佑二年生)1057年、比父亲小31岁

直方(宋神宗元丰六年生)1083年、比父亲小27岁

公興(宋徽宗宣和六年生)1124年、比父亲小41岁

良史(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比父亲小24岁,

士选(宋孝宗淳熙二年生)1174年、士选比父亲小28岁,三子庆祖、宗彪、亨祖,亨祖嗣本房传家为后更名邦机、庆祖早亡。

宗彪(元名光祖字樵隐宋高宗开禧三年生)1207生,比父亲小34岁。

盱眙发现范仲淹皇封家谱载:

范宗旺(延佑元年生)、1314年。

1314年出生的范宗旺竟然比1174年出生的“父亲范士选”小141岁,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士选能活到这个岁数、也一定没有了生育能力。

宗彪世系如下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衡 宗彪元名光祖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衍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斅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胄-12子衛 出嗣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膚-12子衢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睿-12子儀
-7士選-8宗彪-9炳文-10伯萊-11叔睿-12子椿
-7士選-8宗彪-9焕文 出嗣宗勉
-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表-12子衛
-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明-12子復
-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明-12子忠
-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弜-11叔明-12子谦
-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柟 出嗣煥文
-7士選-8宗彪-9煒文-10伯卺 出嗣郎中房兄文琰為後

宗旺世系不详

如果世系一样、就是名字和出生时间搞错,如果世系不同,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