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余年前 沈阳创立第一所大学

 我的天欣堂 2014-07-02

  “奉天大学堂”最初校址之一“依公祠”。

  红圈内,为“奉天大学堂”最初校址;图中“奉天公园”位置即市府广场。

  教育史料记载,沈阳的第一所大学,创建于113年前的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并于第二年开学。下面,就介绍一下沈阳乃至东北第一所大学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军营改学校 创立沈阳首家大学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北京,彻底惊醒了大清封建王朝的迷梦。清廷官员们开始意识到,“兴学图强”,培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人才,才是中国的出路。

  清代光绪皇帝下诏,命令全国各省均设立新式学堂,并由中央学部统一管理,形同如今的“国本”大学。一声令下,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作为大清王朝的“陪都”奉天(沈阳),自然首当其冲,率先建校。

  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十一月,“盛京将军”增祺下令:创建“奉天大学堂”。随后,增祺便着手筹办“奉天大学堂”。当年,外攘门(小西门)外,有依公祠、左公祠、三贤祠、善缘寺等祠堂庙宇,原址位于如今的皇寺庙东侧、市府广场西北一带。增祺下令,将这些祠堂庙宇作为“奉天大学堂”校舍。后来,增祺觉得这些祠堂庙宇不仅面积狭窄,并且特别分散,不便管理。于是,增祺便派人,将内治门(小东门)外的一座“八旗军营”进行改建,作为“奉天大学堂”校舍。与此同时,聘请孙百斛、谈国楫为“奉天大学堂”的“总办”,顾汝基、荣德为“帮办”,并设置了历史、地理、国文、诸子、数学、英文、俄文、满文、体操等学科,学制三年。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农历九月,“奉天大学堂”正式开学。

  沙俄占沈阳 “盛京将军”创办学堂

  “盛京将军”增祺,姓“伊里拉”,满族镶白旗,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成年后,增祺习练弓马骑射,成为一名八旗士兵,随军驻防北京密云。几年后,增祺官至“佐领”。清代光绪初年,增祺调往黑龙江,协助训练军队。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八月,增祺晋升为齐齐哈尔“副都统”;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农历十一月,增祺迁升“福州将军”;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农历三月,增祺调任“盛京将军”。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八月初六,沙俄军队占领辽阳。增祺逃往新民。两天之后,沙俄军队侵入奉天(沈阳)城,占据了故宫、“盛京将军”衙门等,大肆掠夺商铺财物。增祺委派已被革职的道员周冕,回到奉天(沈阳)与沙俄军队交涉。不想,增祺回来之后,立即被沙俄军队劫持到旅顺口,强迫他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上签押盖印。值得庆幸的是,增祺并未成为沙俄军队的傀儡。

  就在这期间,“盛京将军”增祺创办了“奉天大学堂”。

  辞官归故里 潜心办学沈阳名流

  “奉天大学堂”的“总办”孙百斛,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出生,是地道的沈阳人,当年的知名教育家。

  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经过乡试,孙百斛考取了举人。两年后,他考取了“二甲进士”,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编修”。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地区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进入北京后,清廷利用义和团“反洋扶清”情绪,纵容义和团仇洋排外,并对外宣战,攻打北京外国使馆区,给西方列强侵华行动提供了口实。战事失利后,慈禧翻脸屠杀义和团成员,向西方列强献媚求和。当年农历二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携光绪皇帝仓皇向西出逃。

  在京城,孙百斛耳闻目睹了清廷的无能与腐败,顿然心灰意冷,遂毅然辞官,返回家乡奉天(沈阳),协助“盛京将军”增祺,交涉清廷奉天当局与沙俄侵略军之间的各种事宜。清廷倡导开设新式学堂之后,孙百斛与谈国楫一道,尽心竭力筹办“奉天大学堂”。他聘请来关内外学有所长的名师,出任各学科主讲。与此同时,孙百斛还诚聘新民举人刘春烺担任“总教习”,全面负责教学工作。以“京师大学堂”为典范,孙百斛还制定了“奉天大学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当年,“奉天大学堂”不仅传授新知识,还负责督办、指导全东北各地办学。

  后来,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孙百斛先后出任了奉天商务总会总理、奉天总商会会长、奉天咨议局副议长、奉天临时省议会会长兼东三省官银号总办等要职。1920年,孙百斛病故,终年76岁。

  进士受重用 管理有方师生敬仰

  “奉天大学堂”的另一位“总办”谈国楫,出生于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也是沈阳人氏。

  谈国楫出身官宦人家,他的先祖,曾随清军驻防广州,后来迁回奉天(沈阳)定居。谈国楫自幼读书,一心追求科举考试当官。后来,谈国楫参加乡试中举。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谈国楫参加北京会试,考中进士。谈国楫年轻有为、文采出众、学识弘富,被光绪皇帝钦点,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当年,出任“盛京将军”的依克唐阿,听说奉天(沈阳)新科进士谈国楫颇有名望,便特地与“盛京兵部侍郎”联名,向清廷上奏,请求将谈国楫调回奉天(沈阳)任职,负责养息牧(北镇境内)垦荒事宜。谈国楫回到奉天(沈阳)后,历任“盛京将军督辕文案处总办”等职,政绩显著,口碑极佳。

  “盛京将军”增祺筹办奉天(沈阳)乃至东北第一所高等学堂时,作为“总办”之一,谈国楫不负众望,殚精竭虑,竭尽全力管理学校,处置诸事均得体妥当,受到师生们的敬仰。

  及至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谈国楫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度支局“度支使”,从此离开奉天(沈阳)。继而,谈国楫又先后出任“东边道道尹”、本溪湖煤铁公司“总办”等职务。1945年前后,谈国楫去世。

  辽东三才子 治理柳河主讲“萃升”

  “奉天大学堂”的“总教习”刘春烺,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年)出生于新民;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拔贡”;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新民刘春烺、奉天(沈阳)荣文达、辽阳房敏琛,被称作“辽东三才子”。

  刘春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医学、算学等“实学”。目睹清廷腐败无能,26岁的刘春烺中举后无心当官。当年,奉军首领左宝贵,颇为赏识刘春烺的才识,推荐他负责治理柳河工程。柳河是辽河支流,位于辽河平原下游,流经新民等地。每当辽河泛滥,柳河两岸便洪涝成灾。

  刘春烺接任后,率领治河有关人员,亲临现场勘察规划,构筑柳河大堤。与此同时,刘春烺还提出根治柳河意见,一改传统的筑堤拦水被动办法,从冷家口(台安十四家子)彻底疏浚碱河(双台子河)河道,将辽河分流,经碱河注入渤海。刘春烺的治河方案,得到“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认可。刘春烺率领大家疏浚碱河之后,辽河水患明显减少,碱河两岸变成沃土良田。为此,刘春烺名声大振。

  刘春烺在奉天(沈阳)居住时,常与文人学士交往,互相赋诗唱和。《沈城杂记》中刘春烺有诗:“万泉河畔引清流,白舫篮舆任冶游。六月莲花三月柳,醉人风月似杭州。”刘春烺十分关心奉天(沈阳)百姓疾苦,痛恨官吏欺压百姓。他在诗作《听角行》中写道:“沈阳城头角呜呜,老鸦飞上城头呼。大街小儿拍手笑,儿勿上城官人驱。官人狰狞面目粗,长鞭打人壮且都。问其姓名姓则无,但道将府兵与夫。春风三月草木苏,鸣角朝夕催封租。老农封租已向毕,锒铛枷锁犹盈途。身有百口辩不得,谁欤梦见流民图。图亦不得见,罪亦不得除。孤儿寡妻走边隅,路逢猛吏神仙如。锦衣大马出民庐,欢归酒肆听笙竽。”

  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八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刘春烺举家迁往北镇闾山,居住在“木叶山庄”。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奉天(沈阳)萃升书院改为“校士馆”。刘春烺应聘萃升书院,成为继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尚贤之后,萃升书院的“主讲”。

  建校始三载 日俄战争损毁学堂

  《奉天通志》记载,“奉天大学堂”开学之前,前来考试的学生达500多人。考试试题为“策论”、“经义”各一篇。由于受到校舍、财力等限制,只能优中选优,发榜时仅仅录取了48名“正取生”、60余名“备取生”。学校开学后,学生逐渐增加到近200人。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天大学堂”迁入新校舍,改名为“盛京省学堂”之后,学校“总办”改为“总理”;“帮办”改为“副办”。孙百斛担任“总理”;李伯陶任“提调”。每年,清廷为学校调拨经费5万两白银。在编的学生享受“官费”待遇。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 “日俄战争”爆发。同年农历三月,校舍成为沙俄侵略军的临时军营,“盛京省学堂”被迫停课。“日俄战争”期间,“盛京省学堂”的书籍、教学仪器、桌椅板凳、教室等,悉数惨遭破坏。及至“日俄战争”结束后,这所奉天(沈阳)乃至东北的最高学府,已经再也无法使用。尽管学生们多次强烈要求复课,但因学校毁坏严重且没钱修缮,最终只好停办。

  “盛京省学堂”停办之后,“总教习”刘春烺依依不舍地离开奉天(沈阳),回到北镇闾山脚下的“木叶山庄”隐居。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刘春烺再次来到奉天(沈阳),受人之托绘制河图。不久,刘春烺默然病逝,终年59岁。

  这所曾几何时享誉东北的“奉天大学堂”,仅仅存活了三年,便销声匿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