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系列:推演未来

 赵东华 2014-07-02

中国人系列:推演未来

策划:陈书娣 编辑:黄利粉 产品:张吕川
2014.06.25
14/23
  • 2014年6月21日,申树斌的个展《狂流飞逝》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展览。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他近两年的作品,包含《未来乐园》系列,《墟境狂欢》系列等。本幅为《未来乐园NO.2》,布面油画,150x96cm,绘于2013年。

  • 申树斌1978年出生于山西,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他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用笔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本幅为《占卜者之吉》,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0年。

  • 初中的时候受一位美术老师的启蒙, 他开始接触油画。当时的他并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以此为业,只是喜欢油画材料带来的质感,以及油画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之后,他的绘画创作再也没有间断。本幅为《光NO.4 》,布面油画,250X180cm,绘于2011年。

  • 在申树斌看来,绘画并不是简单地因为一时的灵感迸发而去表现自己某种情绪的过程,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反思,赋以色彩和轮廓,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本幅为《迷失者NO.1》,布面油画,150×96cm,绘于2011年。

  •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给自己画,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大部分还是关于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的一些反思,如传统和当代的纠结、中产阶级的不安、生态危机等。而选择这个创作方向,也是因为他认为这种创作更有价值。本幅为《在场之二》,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1年。

  • “人是有情绪的,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如何用色彩将人物内心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表现出来,这是人像绘画最难的地方。”尽管他作品中出现的人是抽象的,但是其流露出的情绪却让人忍不住将现实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本幅为《光系列之问》,布面油画,100X100cm,绘于2012年。

  • 申树斌的作品画面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之前,他曾认真地思考“未来”的问题,后来得出结论:世界末日不可能自己到来,只能是人类不断将自身推到末日的边缘。本幅为《光系列之温暖》,布面油画,96X150cm,绘于2012年。

  • 本幅为《金字塔之梦》,是他创作的表现末日情绪的作品之一。画中的女孩坐在电子产品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废墟之上,面色苍白,神情寂然,却又流露出一种绝望,以及绝望之下的反思。远处是虚幻的影像,背后是消逝的时光。布面油画,250x180cm,绘于2012年。

  • 申树斌现在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在他看来,“教师”的身份给了他许多帮助。一方面使其免于陷入“艺术与生存”的两难困境;同时经常与人分享自己的创作理论,既是对自己的梳理,也会激发创作的灵感。本幅为《一次意外飞翔》,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2年。

  • 与90后的学生比起来,他感叹虽然他们还没有进入成熟状态,但是正因如此,在技法和材料的使用上他们有更广泛的选择,可以用更丰富的材料去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他自己在这些方面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本幅为《九色鹿的传说》,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2年。

  • 本幅为《关于蔡国强作品的延伸创作计划之一》,这个系列的作品共有三幅,呈现的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他对人类未来状态的一种反思。苍白的雪域,似乎是人类未来的精神沙漠。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3年。

  • 荒漠中的一汪清水,是所有人生存的希望,无论是凶猛的“虎豹”,还是温驯的“鹿马”,都将依赖这仅有的资源。是和谐相处,还是“弱肉强食”?本幅为《关于蔡国强作品的延伸创作计划之二》,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3年。

  •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和谐共处的愿望,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或主动,或被迫地将自己置于“丛林法则”的支配之下。在和谐与斗争的奇怪的相处模式下,人类的文明在逐渐没落。本幅为《关于蔡国强作品的延伸创作计划之三》,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3年。

  • 申树斌认为,现代人生活在一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精神上就可能成为荒漠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人性受到压抑,其恶的一面就会慢慢的显示出来,这其实就是人的“动物性”。本幅为《未来乐园 NO.1》,布面油画,150x96cm,绘于2013年。

  • 中国人系列:推演未来

    策划:陈书娣 编辑:黄利粉 产品:张吕川
    2014.06.25
    • 2014年6月21日,申树斌的个展《狂流飞逝》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展览。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他近两年的作品,包含《未来乐园》系列,《墟境狂欢》系列等。本幅为《未来乐园NO.2》,布面油画,150x96cm,绘于2013年。

    • 申树斌1978年出生于山西,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他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用笔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本幅为《占卜者之吉》,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0年。

    • 初中的时候受一位美术老师的启蒙, 他开始接触油画。当时的他并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以此为业,只是喜欢油画材料带来的质感,以及油画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之后,他的绘画创作再也没有间断。本幅为《光NO.4 》,布面油画,250X180cm,绘于2011年。

    • 在申树斌看来,绘画并不是简单地因为一时的灵感迸发而去表现自己某种情绪的过程,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反思,赋以色彩和轮廓,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本幅为《迷失者NO.1》,布面油画,150×96cm,绘于2011年。

    •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给自己画,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大部分还是关于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的一些反思,如传统和当代的纠结、中产阶级的不安、生态危机等。而选择这个创作方向,也是因为他认为这种创作更有价值。本幅为《在场之二》,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1年。

    • “人是有情绪的,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如何用色彩将人物内心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表现出来,这是人像绘画最难的地方。”尽管他作品中出现的人是抽象的,但是其流露出的情绪却让人忍不住将现实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本幅为《光系列之问》,布面油画,100X100cm,绘于2012年。

    • 申树斌的作品画面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之前,他曾认真地思考“未来”的问题,后来得出结论:世界末日不可能自己到来,只能是人类不断将自身推到末日的边缘。本幅为《光系列之温暖》,布面油画,96X150cm,绘于2012年。

    • 本幅为《金字塔之梦》,是他创作的表现末日情绪的作品之一。画中的女孩坐在电子产品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废墟之上,面色苍白,神情寂然,却又流露出一种绝望,以及绝望之下的反思。远处是虚幻的影像,背后是消逝的时光。布面油画,250x180cm,绘于2012年。

    • 申树斌现在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在他看来,“教师”的身份给了他许多帮助。一方面使其免于陷入“艺术与生存”的两难困境;同时经常与人分享自己的创作理论,既是对自己的梳理,也会激发创作的灵感。本幅为《一次意外飞翔》,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2年。

    • 与90后的学生比起来,他感叹虽然他们还没有进入成熟状态,但是正因如此,在技法和材料的使用上他们有更广泛的选择,可以用更丰富的材料去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他自己在这些方面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本幅为《九色鹿的传说》,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2年。

    • 本幅为《关于蔡国强作品的延伸创作计划之一》,这个系列的作品共有三幅,呈现的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他对人类未来状态的一种反思。苍白的雪域,似乎是人类未来的精神沙漠。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3年。

    • 荒漠中的一汪清水,是所有人生存的希望,无论是凶猛的“虎豹”,还是温驯的“鹿马”,都将依赖这仅有的资源。是和谐相处,还是“弱肉强食”?本幅为《关于蔡国强作品的延伸创作计划之二》,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3年。

    •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和谐共处的愿望,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或主动,或被迫地将自己置于“丛林法则”的支配之下。在和谐与斗争的奇怪的相处模式下,人类的文明在逐渐没落。本幅为《关于蔡国强作品的延伸创作计划之三》,布面油画,200x140cm绘于2013年。

    • 申树斌认为,现代人生活在一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精神上就可能成为荒漠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人性受到压抑,其恶的一面就会慢慢的显示出来,这其实就是人的“动物性”。本幅为《未来乐园 NO.1》,布面油画,150x96cm,绘于2013年。

    • 他近两年的作品画面中出现大面积的灰白色,物象轮廓与背景几乎不可分辨,人物想象淡出画面,老虎、猪等动物在此虚构出戏剧性的场景,荒诞且富有超现实意味。本幅为《未来乐园 NO.3》,布面油画,150x96cm,绘于2013年。

    • “我使用这种灰白色,其实是在寻找一种消逝感。”他不断地强调人类文明是建立在废墟之上,而这种灰白色是金属的质感,金属似乎是当前时代的特色。本幅为《启示录NO.1》,布面油画,250x180cm,绘于2013年。

    • 他常用的还有另外一种颜色:棕色。在他看来,这也是金属的另一种色调的表现,是金属生锈的颜色,这种锈迹是一种腐蚀。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文明已经被腐蚀成为废墟。本幅为《启示录NO.2》,布面油画,250x180cm,绘于2013年。

    • 当人性越来越弱的时候,未来在人的精神废墟上,出现的就只是动物性的人。所以在申树斌的作品中,动物其实是“动物性凸显的人”。本幅为《寤寐NO.2 》,布面油画,150x96cm,绘于2013年。

    • 狂欢状态下的人是毫无理性的,他们不思考,无节制。“这好似一种非正常生存状态”。申树斌创作《墟境狂欢》系列,正是希望通过画作警示人们不能毫无目的地狂欢下去。本幅为《墟境狂欢NO.1》,布面油画,绘于2014年。

    • 他最新的这些作品时,在惨白色的基调中,人已经彻底消失,只剩下了动物。申树斌以一种高度拟人化的方式来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在废墟上狂欢,或者继续重演着弱肉强食的生存游戏,但惨白色在无声无息的吞噬、融化着一切。本幅为《墟境狂欢NO.2》,布面油画,绘于2014年。

    • 通览申树斌的这些作品,画面中的情绪越来越激烈,问题越来越严峻,生命面对问题的反应越来越无奈,继续沿着惯性前行,最后的疯狂放纵后,消失在无尽的茫茫白色之中。本幅为《墟境狂欢NO.6》,布面油画,绘于2014年。

    • 申树斌用画面推演的未来,充满了绝望,但未来到底如何,其实谁都难以预料。世界无限的复杂丰富,无限的未知即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他在最近一幅作品中,道出了活得救赎的可能性,在于人们主动地反思与寻找。本幅为《去寻找那流着蜜与奶之地》,布面油画,250x180cm,绘于2014年。

    • 申树斌在他的画作前

    • 申树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有美满的家庭,有喜欢的工作,看起来干干净净,说话总是带着笑容。他生活规律,不会昼夜颠倒地去为“画”而画。在他看来,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能够全心投入地创作。谈到目前的创作环境,他玩笑般地感叹“只有等赚很多钱,才能真正地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申树斌是生活在北京的众多艺术家的一个代表。北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或许并不适合普通人,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激烈的矛盾冲突能够激发人性,而这正是艺术的源泉。在他看来,西方社会那种安逸的按部就班的生活消磨掉了人性的棱角,所以作为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却呈现没落之势。

      目前的创作状态在他个人看来也并非不满意,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总是在追求更好的。《迷失者》系列是他较为早期的作品,画中的人物西装革履,生活精致,但是却像是带上了面具,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的破坏之时,表现的麻木而无动于衷。

      随着思考的深入,再回过头看这些作品,他感觉到当时担忧的问题可能在整个人类的背景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申树斌将他个人置于时代背景之中,把对社会和人的体验与反思用视觉呈现出来。他关注的是这个社会最深刻的问题。当他谈及为何选择这个创作方向时,他表示“这些题材让我觉得它们是有价值的”。

      他不是要将美好的画面展示给人,也不是在给人类唱赞美歌,而是希望用他的画作来引发人们的危机意识。他希望他的画作能够起到预警的作用,但他自己却并不止步于此。在他魔幻的画笔之下,未来人们的人性逐渐消失,残酷的环境中人性恶的一面凸显出来,人类文明可能变成废墟……

      在这些对未来的担忧之后,他描绘的并不是绝望,而是人们的反思与救赎。或许这,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