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手工时尚:镶嵌历史的绝学

 真友书屋 2014-07-02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528期,欲购买本期保值,淘宝搜索青年报社生活周刊,咨询店小二。


有一段时间,姚迎春失踪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挽救不了花丝工艺的危局。他也曾试图多方探寻但无果,不甘落寞的姚迎春终究归于落寞。2005年前后,他已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连老同事都不知其去向。“老伴儿身体不好,需要我照顾。”2014年初夏,在汕头潮宏基花丝博物馆内姚迎春如此解释那场漫长的“失踪”。他坦承,亲历了从订单锐减到工厂倒闭的全过程,加之后来的徒劳努力,他已心灰意冷,只想打发掉晚年。


姚迎春曾一度是“江湖传说”。2002年北京花丝镶嵌厂破产,这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忽然沦为“无业游民”。彼时,离他退休仅差两年。此后很长一段日子,姚迎春积极寻找机会,想发挥自己的花丝手艺。他钻研花丝技艺四十余年,曾参与复制“定陵金冠”,享誉海内外。“我实在舍不得这门手艺就此荒废。”他说。


工艺之塔


姚迎春进厂时才15岁,而北京花丝镶嵌厂诞生也不过一年多。该厂是1958年在通州孔庙遗址上成立的,汇集了一批手艺人、设计师,很快,成为花丝镶嵌工艺的主要基地。


所谓“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作花丝和镶嵌两类。花丝: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将金银薄片打成器皿,再雕凿出图案,嵌以宝石。历史上,花丝镶嵌属“宫廷秘技”,用于打造饰品、礼器等,珍贵稀奇。元明清皆以北京为首都,因此,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冠绝全国。手艺人多聚居于南城、大栅栏、珠市口一带。


姚迎春生长于北京的手艺人家庭,他从事花丝技艺,算子承父业。他记得,初进花丝镶嵌厂时条件简陋,但大家热情很高。


花丝的制作工序纷繁复杂,光说大类,就有掐、填、攒、焊、堆、垒、织、编,俗称“八大工艺”。每一道工艺又生发出千般变化。“比如掐丝工序,师傅只会告诉你这么一掰就好了,得掰多少度角度,得自个儿琢磨。”姚迎春拜王百川为师,而王的师傅,就曾是“宫里的”。


师傅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姚迎春记忆犹新。以“八艺”中的焊为例,“要把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花丝焊到器物上,并构成纹饰,需要多大功夫、多少耐心?”焊接时,手艺人还得拿一个吹筒对着煤油灯,鼻子吸气嘴吹气,控制火头大小和时间长短。品质,便取决于这微妙的呼吸间,稍有偏离即天差地别。“原材料可都是纯金、纯银,你能不仔细吗?”


为尽快掌握技艺,姚迎春起早贪黑,每天,还自觉加班两小时。小伙伴们都去看单位组织的电影了,他仍埋头苦练。“师傅只负责把你领进门,学得好不好,看各自的修行。”


花丝镶嵌厂旁边有座古塔,老人家说,它叫燃灯佛舍利塔,“通州八景”之一,为大运河北端的标志。每次姚迎春暂且脱离纷繁复杂的工序,抬起头,就能望见这座古塔。每次望见,他都倍觉安心。一代代手艺人,如同一块块砖石,将工艺之塔越垒越高。


盛衰两极


老北京有“燕京八绝”,囊括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京绣、宫毯等宫廷工艺。其中又以花丝镶嵌地位最高,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我这么跟你说吧,景泰蓝名贵不名贵?可它用铜胎制成,掐丝的材料也是紫铜丝,而花丝镶嵌用银胎、金胎,银丝、金丝。论工艺,我们精细得多。”姚迎春说,花丝镶嵌算“小手艺”,但工艺品美就美在细节上。


不过,辛亥革命后宫廷工艺迅速衰落,至1949年前夕,花丝镶嵌凋零如繁花,传承者仅余数人。北京花丝镶嵌厂的创立挽救了这门手艺,不仅如此,还推向了新高峰。


掌握基本功后,姚迎春被调入厂研究室,参与复原和研发工作。195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明万历皇帝的陵寝(即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器物,包括金器、珠宝、金冠、凤冠等。1960年代初,经国家批准,北京花丝镶嵌厂研究室承担了复制金冠、凤冠的任务。主持者薄世友四十岁不到,却见多识广,人称“小博士”。他擅长錾活(即在金胎上凿出浮雕图案),也精通鎏金。后来天坛祈年殿进行落架大修,他被请过去指导。


薄世友、姚迎春等人潜心琢磨,终于成功复制出了定陵金冠、凤冠。其工艺精细度和仿真度获得文物、考古专家好评,复制品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方以花丝工艺品为国礼相赠。此后,北京花丝镶嵌厂迈入最光辉的岁月。姚迎春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外订单络绎不绝,厂职工达1300多人,金银首饰、金银摆件做出一批外销一批。厂方还开办了对口的技工学校,着力培养出融理论、设计、制作为一体的新手艺人。姚迎春也当上了副厂长。


盛极而衰。20世纪末,欧洲珠宝制作工艺大举进入中国,传统手工艺节节溃败,订单量急剧萎缩。据统计,2000年尚能从事花丝镶嵌工艺的人不足50位,且均已年过半百。两年后北京花丝镶嵌厂宣告破产。临近六旬,姚迎春迎来了人生的冬天。


起死回生


衰败来得如此迅捷,手艺人们举足无措。姚迎春观察,来自欧美的珠宝工艺冲击尽管剧烈,但更致命的是本土环境的变化。“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而花丝工艺需要耐心。”老一辈风流云散,年轻人投身他处,眼见重振无果,姚迎春选择了隐居。


手艺人落寞之际,一个名叫周新的年轻人,在上海逛小店时意外看到了花丝戒指。“我完全没概念,只觉得款式很美很欧式。”店主透露,这是某国营工艺美术厂专为欧洲客户打造的,厂子倒闭后流落民间。纯粹是出于审美,周新一口气买下店内所有的花丝工艺品。


买回家也只是收藏。周新没料到,他这个护肤保养专家,居然和花丝工艺再度交集。


2012年周新发起“小新老师环球美妆文化之旅”,联合美妆企业和媒体,进行“美妆文化探访”。他们走访日本、美国、法国等处,赞叹当地鲜明的美妆个性。感触最深的是日本,“既有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又保留了对传统审美的认知。”尤其是日本人对传统手工艺的虔敬,使“传统看起来并不老旧,反而以一种高级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回国后周新想拍一组纪录片,发掘国内的传统手工艺。听到“花丝镶嵌”这几个字后他震惊了,“我上次买的那几枚戒指,采用的不就是这种工艺吗?!”


随着拍摄的深入,团队逐渐演变为公益组织,周新的构想也日益宏大。2012年底,他与几个朋友联合发起了“稀捍行动”。他们立志保护“日渐珍稀的自然资源”及“正在消亡的人类文明”,传统手工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项目很快确定了:花丝、傣纸、羌绣……其中,花丝镶嵌为2014年重头戏。冥冥中,周新感到自己和这门古老而高贵的手艺太有缘分。


今年4月,“稀捍行动”团队与汕头的潮宏基首饰博物馆合作,正式创设花丝镶嵌保护基地。几经辗转,他们找到姚迎春,请老先生出山,传道、授业。


姚迎春怎么都没想到事业会焕发第二春。他欢心鼓舞地赴汕头,坐镇花丝工作坊,并负责向约30名学徒传授技艺。同时,他也在创作新作品——《黄鹤楼》。“我希望能再多做几件作品,别让悠久的传统艺术失传。”



【更多】

●傣纸:


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混镇曼召村,是傣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时800余年。制纸过程以环保为主,通过反复制取纯天然构树树皮,经敲打成纤维后全手工制成。傣纸有着坚韧、耐用、抗腐蚀、防潮、无污染等优点,亦为普洱茶的传统包装。因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普洱茶的再度复兴,傣族造纸工艺也在近年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傣族人民而言,傣纸的信仰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延继文化的承诺。


“稀捍行动”为保护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以创新公益模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稀捍”在当地做了相当完整的文化线索梳理,拍摄了3000多张与傣纸工艺相关的照片,制作了6个从历史、文化、工艺各个角度的纪录短片。如今,傣纸不仅作为“稀捍阳光教室”长期项目的第一用纸,还与各大服装品牌合作。下一步,就是建立傣纸博物馆了。


●羌绣:


羌族的民族服饰,即以羌绣技艺制成,其图案十分精美。不过,现在连当地人都鲜有这么打扮的了。汶川地震后,8000位羌族妇女接受培训,上万人重拾羌绣这门手工技艺。她们试图靠着绣羌绣开始挣钱养家,但是没有大量输出,陷入困境。没有社会认同,也就渐渐失去了工作机会。


“稀捍行动”想到了让羌绣走进时尚美妆领域。最近,他们与植村秀合作了一款中国限量版的洁颜油,斑斓的羌绣出现在各种瓶瓶罐罐之上,惊艳极了。在这之后,羌绣还会和越来越多的陶瓷、家居品牌合作。



让时尚有”根”可寻

Q=生活周刊

A=周新(“稀捍行动”联合发起人、护肤保养专家)


Q:作为非专业人士,发起“稀捍行动”后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开始“稀捍行动”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知识薄弱。因为一项传统的手工艺,除了技术本身以外,它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分类、生活方式的整理也非常重要,甚至消费心理学都是要考虑在内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才决定第一步只重点启动几个项目,包括花丝、傣纸、羌绣等。每一个项目细致研究下去,都有太多内容可挖,慢慢来。


Q:很多保护手工艺的项目是中老年人在做,“稀捍行动”的主力却是年轻人,而且多出自时尚界。这会带来哪些特点?


A:要让传统继承下去,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对时尚的接触度、敏锐度都很高,借助时尚将传统融合,或许会让年轻人由浅入深地去了解更多的文化内涵。我们在时尚行业有一定经验,也想尝试以时尚的形式来传递传统。


Q:年轻人的参与会带来什么?


A:我认为中国的手工艺文化太丰富,任何单独的个体或组织都无法实现全盘的推进,我们是希望开拓一种新的公益模式,同时唤起大众对这些工艺的认知。只有传统工艺具备社会认知,换句话说就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会被真正保存下来。


Q:你怎么理解和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


A:大家都觉得时尚行业变化太快,其实真正成熟的时尚行业,一定有“根”可寻。这个根,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中国人来说,传统手工业体现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风格。那么中国的时尚品牌,应该成为这种方式、风格的延伸,这样才能吸引人。


Q:但不可否认,花丝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也面临曲高和寡的困境,怎样让更多人接受它、欣赏它?


A:不光是传统手工艺没落的问题,人们在审美方面的变化也有影响。这就和整个的社会生活状态有关。如果人们的生活始终是浮躁的,那么,接受精致东西的人总会很少。不过我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的回看是必然的,只不过现在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此。所以我们尝试将传统的手工艺融入到现在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如起用年轻设计师,时尚跨界,社会名人参与等,以扩大传播范围。这样,有兴趣深入研究的人就有几率增多。


Q:你们团队的理念是?


A: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真真实实、精精美美的手工艺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具象的作品,更是背后的一种态度,把选择权交给大众。我相信,能够挽回文化的,只有大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