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讨论第二代测序,可惜回帖寥寥。在基因组学研究如火如荼的年代,就算不做测序,了解一下这项技术也是不错的。窃以为在不远的将来,个人基因组应用必将广泛开展,而第二代或第三代测序技术正是这一领域的主角。不才在这一领域也混了小两年,多少有些了解,今天特发此专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有意思的东西。 --------------------------------------分割线---以下正文-------------------------------------- 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之进阶篇二:Solexa Illumina Solexa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以说是目前“测序界”应用最广泛的NGS平台,它在兼容性、操作性和成本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炎黄一号”、第一个非洲人基因组、熊猫基因组、家蚕基因组甲基化图谱等等,都是在该平台的支持下完成的。从最初的GA到GA IIx,又更新换代为现在的Hiseq2000,Solexa测序平台的通量由1Gb/run一路提升至300Gb/run,预计在年内还将实现1Tb/run的升级,测序读长也从几十bp提高到150bp。当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基因组的精细图,而现在使用Hiseq2000测序仪只需10天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至少3个人类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NGS测序能力的飞速发展甚至超过了IT届的摩尔定律。 与454一样,Solexa测序平台所采用的也是SBS(Sequencing-by-Synthesis,边合成边测序)的方式,并且也利用光信号收集信息。有所不同的是,Solexa并没有采用间接反应(焦磷酸氧化荧光素)的形式激发光信号,而是直接在dNTP上连接荧光基团和阻断基团,通过“去阻断—延伸—激发荧光—切割荧光基团—去阻断”这样一个循环的方法来依次读取目的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如下图所示,该原理在基础篇的Solexa宣传视频中亦有提及。由于采用了可逆阻断技术(即在dNTP上连接可剪切的阻断基团),Solexa测序的每一步只延伸一个碱基,不会出现类似于454测序的同聚物影响准确性的问题,因此其单碱基准确性较高,但随着读长的增加,荧光信号会有所衰弱,所以越“靠后”的碱基准确性会逐渐降低,这也是Solexa测序读长受限的一个主要因素。 ![]() Solexa平台的应用范围极广,几乎囊括了目前基因组学研究的所有方面,例如基因组从头测序(de novo)、重测序(re-sequencing)、基因组结构分析、转录组测序、表达谱分析、小RNA及非编码RNA测序、表观遗传学研究等等。然而,应用该平台的核心过程是大致相同的,这也为它的兼容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Solexa测序的实验流程主要包括:样品处理、文库制备、芯片准备及上级测序。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来源的不同,Solexa测序的样品处理也有所不同,基因组DNA需进行打断及片段选择,total RNA需富集mRNA或小RNA,mRNA也要进行片段化处理,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甲基化及PCR产物等都有各自的处理方式,需要实验人员根据情况进行选择。以基因组DNA测序为例,在获得样本后,首先需要对DNA进行检测,保证样本的浓度和完整性符合实验要求,然后使用超声或氮气打断,将这些DNA分子片段化,这步与454的样品处理类似,但不需要收集特定范围的DNA片段即可用于下一步实验。文库制备过程可分为末端修复、3’端腺苷化、接头连接、片段选择、PCR扩增以及文库纯化六个步骤。末端修复是将片段化的DNA分子在几种酶的作用下,补齐随机打断造成的黏性末端而成为平末端。3’腺苷化目的是在DNA双链的3’端加上dATP,以便于下一步的接头连接。Solexa文库制备所用的接头(adapter)是一个一端互补,另一端开叉Y字形DNA片段,互补的部分5’端有一个T,可与3’腺苷化的DNA进行T-A连接,开叉的部分则是为了通过PCR扩增引入测序引物P5和P7的互补序列。接头连接完成后,再采用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或磁珠纯化获得特定大小的片段(通常为目的片段大小+120bp),如构建200bp文库,则回收320±20bp的DNA。之后再进行PCR扩增和纯化,即得到可用与上机测序的文库。此时的文库DNA由待测序列、测序接头、引物互补序列及index标签序列(如非index文库则无),如下图所示。 ![]() 芯片准备与上机测序主要由机器完成,在此不做赘述,若想做进一步了解,可访问Illumina官方网站的技术支持:http://www./technology/sequencing_technology.ilmn。 同样,最后献上几张图片:1. cBot芯片制备仪与Hiseq2000测序仪;2. Solexa GAII测序芯片;3. Solexa测序光信号采集直观图;4. Solexa测序流程与原理示意图。 ![]() ![]() ![]() ![]() --------------------------------------分割线---以下正文-------------------------------------- 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之进阶篇二:Solexa Illumina Solexa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以说是目前“测序界”应用最广泛的NGS平台,它在兼容性、操作性和成本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炎黄一号”、第一个非洲人基因组、熊猫基因组、家蚕基因组甲基化图谱等等,都是在该平台的支持下完成的。从最初的GA到GA IIx,又更新换代为现在的Hiseq2000,Solexa测序平台的通量由1Gb/run一路提升至300Gb/run,预计在年内还将实现1Tb/run的升级,测序读长也从几十bp提高到150bp。当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基因组的精细图,而现在使用Hiseq2000测序仪只需10天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至少3个人类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NGS测序能力的飞速发展甚至超过了IT届的摩尔定律。 与454一样,Solexa测序平台所采用的也是SBS(Sequencing-by-Synthesis,边合成边测序)的方式,并且也利用光信号收集信息。有所不同的是,Solexa并没有采用间接反应(焦磷酸氧化荧光素)的形式激发光信号,而是直接在dNTP上连接荧光基团和阻断基团,通过“去阻断—延伸—激发荧光—切割荧光基团—去阻断”这样一个循环的方法来依次读取目的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如下图所示,该原理在基础篇的Solexa宣传视频中亦有提及。由于采用了可逆阻断技术(即在dNTP上连接可剪切的阻断基团),Solexa测序的每一步只延伸一个碱基,不会出现类似于454测序的同聚物影响准确性的问题,因此其单碱基准确性较高,但随着读长的增加,荧光信号会有所衰弱,所以越“靠后”的碱基准确性会逐渐降低,这也是Solexa测序读长受限的一个主要因素。 ![]() Solexa平台的应用范围极广,几乎囊括了目前基因组学研究的所有方面,例如基因组从头测序(de novo)、重测序(re-sequencing)、基因组结构分析、转录组测序、表达谱分析、小RNA及非编码RNA测序、表观遗传学研究等等。然而,应用该平台的核心过程是大致相同的,这也为它的兼容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Solexa测序的实验流程主要包括:样品处理、文库制备、芯片准备及上级测序。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来源的不同,Solexa测序的样品处理也有所不同,基因组DNA需进行打断及片段选择,total RNA需富集mRNA或小RNA,mRNA也要进行片段化处理,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甲基化及PCR产物等都有各自的处理方式,需要实验人员根据情况进行选择。以基因组DNA测序为例,在获得样本后,首先需要对DNA进行检测,保证样本的浓度和完整性符合实验要求,然后使用超声或氮气打断,将这些DNA分子片段化,这步与454的样品处理类似,但不需要收集特定范围的DNA片段即可用于下一步实验。文库制备过程可分为末端修复、3’端腺苷化、接头连接、片段选择、PCR扩增以及文库纯化六个步骤。末端修复是将片段化的DNA分子在几种酶的作用下,补齐随机打断造成的黏性末端而成为平末端。3’腺苷化目的是在DNA双链的3’端加上dATP,以便于下一步的接头连接。Solexa文库制备所用的接头(adapter)是一个一端互补,另一端开叉Y字形DNA片段,互补的部分5’端有一个T,可与3’腺苷化的DNA进行T-A连接,开叉的部分则是为了通过PCR扩增引入测序引物P5和P7的互补序列。接头连接完成后,再采用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或磁珠纯化获得特定大小的片段(通常为目的片段大小+120bp),如构建200bp文库,则回收320±20bp的DNA。之后再进行PCR扩增和纯化,即得到可用与上机测序的文库。此时的文库DNA由待测序列、测序接头、引物互补序列及index标签序列(如非index文库则无),如下图所示。 ![]() 芯片准备与上机测序主要由机器完成,在此不做赘述,若想做进一步了解,可访问Illumina官方网站的技术支持:http://www./technology/sequencing_technology.ilmn。 同样,最后献上几张图片:1. cBot芯片制备仪与Hiseq2000测序仪;2. Solexa GAII测序芯片;3. Solexa测序光信号采集直观图;4. Solexa测序流程与原理示意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