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云庐——广州金沙洲的一个市级保护文物单位

 芙蓉书阁 2014-07-03

邓旺林

 

前天中午我们夫妇俩乘坐从广州西堤码头开出的“水巴”到金沙洲码头。上岸后往右(按背向码头而言)三四百米处,有金沙洲滨江化园内的露天剧场。我们穿过露天剧场,翻越设置观众席的小土堆后,来到一座灰瓦黄壁的两层楼房前面。楼房的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池上靠右边有一座拱桥(后来得知,这池上本有两座对称的拱桥,我们看到的是有幸保存下来的一座)。我们曾想进楼里去参观一下的,后看到门关着,门前有三位保安在坐着聊天,也就没有去打扰了。只隔着池塘看了一下。

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这座显得有些陈旧的小楼叫什么名字,有何来历。后来我们在参观了在其左下角(面向小楼而言)附近的现代雕塑“雨打芭蕉”后,回码头时路经这座楼房的后面,这时才从其附近的一块路牌上得知它的名字和简单的历史。回家后再上网查询了一下,对它总算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这座楼房名叫“卧云庐”。卧云庐是一座中西合璧古建筑。外墙体四面开拱形窗,东西方向各有5个黄色的拱形窗门,南北各有3个拱形窗门,四周有回廊,体现出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而在西式回廊内,主结构却为中式青砖墙,楼顶也为金字顶灰瓦,内部也是中式建筑布局。卧云庐主体建筑,长16.2米,宽12.5米,建筑面积约405平方米。整座楼犹如缩小版的广州大元帅府。
 
 
 
          (卧云庐的背面,向江边)                                   (卧云庐左侧面)
    卧云庐本是一个道教场所,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这座楼房和它前面的池塘、拱桥是名曰“藏修精舍”这一中西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的幸存者。“藏修精舍”是由清末民初时省港道教界人士联合募捐兴建的。当时面积达三四千平方米。今所存不过一楼、一池、一桥而已。

这座保存下来的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卧云庐,“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环境清幽曾作为疗养院,是南海一带的疗养点;上世纪70年代粮食紧张,则被用作生产大队的自办磨粉厂;上世纪80年代,正是金沙洲制藤业最兴旺的时候,卧云庐作为外资藤厂的厂房;上世纪90年代兴起藤家具,又成了家具厂仓库。”(注1)直到2008年,才被核定公布为广州市第七批保护文物单位。

虽然当初的繁华早已不在,后来又命运多舛,但今日能够身处滨江公园中部,成为公园的一个主要景点,成为广州市的保护文物单位之一,卧云庐也算是十分幸运了。

卧云庐曾经是“面朝浔峰山,背临白沙河”。浔峰山是金沙洲的主要山体,海拔120米,山体上植被丰富,郁郁葱葱。旧时从横沙村远望这栋中西合璧的奇特建筑,可以看见树林以及这座建筑的上部。看上去,这座楼房仿佛卧在云彩之上;在云雾飘渺的天气里,更显几分仙气。久而久之,“卧云庐”这个名字就被叫开了;而“云庐赏月”也成为“横沙八景”之一(“横沙八景”的另七景在哪里,尚未查到)。

现在卧云庐虽还是背临白沙河,却早已是面朝高楼大厦,根本看不到山了。从横沙村不知还能否远望到这座古楼,即使能够,看来也再看不到一楼卧云的美妙景象了。但卧云庐的周边还是比较开阔,环境也较清幽,又靠近江河,有此地理优势,仍不失为人们赏月的好去处。

【注】

 1.见《中西合璧卧云庐见证广佛繁荣贸易》(载2011年12月11日《广州日报》W3版,作者:《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

http://www./gxsl/bngy/sy/201201/t20120109_27743.htm

2013.10.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