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紫泥清韵,故宫院藏宜兴宫廷紫砂茶具珍赏(上)

 红豆居士 2014-07-03

独家|紫泥清韵,故宫院藏宜兴宫廷紫砂茶具珍赏(上)

2014-07-03 《收藏》杂志

江苏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境内水土利陶,砂壶宜茶。制壶的原料紫砂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物原料,其特点是含铁量高,它是宜兴特有的宝藏,迄今为止它处未见。宜兴紫砂陶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明代万历年间,紫砂陶盛极一时,由日用陶逐渐演变为工艺美术品,并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于世,将中国陶器之美发展到极至。也是从这时起,宜兴窑制品同样受到皇帝的青睐,开始进入宫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紫砂器喜爱有加,使之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器。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宜兴窑制品将近400件,其中属清宫旧藏者所占比例很大。藏品包括紫砂茶具、文房清供及生活用具等,世间罕见,外界绝少看到。使用对象都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制作者虽然不被允许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制作技艺代表了紫砂陶艺的最高水平,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无人能及,与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众用品有着天壤之别,也高出社会上一般的文人用器。

收藏君这次于精品之中精选,特别献给爱好紫砂壶的你。

1. 明代宫廷紫砂

宜钧天蓝釉凫壶

根据现有清宫旧藏实物推断,紫砂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明万历年间。但当时进入宫廷的紫砂都经过了“包装”处理。一种是紫砂为胎,外饰雕漆,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于砂壶的表面髹十几层朱漆,为全世界仅存。另一种是紫砂为胎,里外挂釉,明中叶宜兴更盛行生产此种产品。其釉色乳浊富于变幻,与宋代河南钧窑窑变釉有某些相似之处,明人称之为“宜均”。高档次的宜均制品能够达到宫廷御用的标准,皇家开始使用宜均做文房陈设瓷。故宫博物院旧藏明代宜兴窑没有发现“素面素心”本色紫砂,雕漆和挂釉紫砂是明代旧藏紫砂的特色。

2.清康熙宫廷紫砂

紫砂“邵邦祐”款珐琅彩壶

清初的紫砂精品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泥质细腻,色泽温润,完全脱离了粗糙的土砂气。康熙初年,西洋传教士带来“画珐琅及珐琅物品”,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真正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宫中创烧成功“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其色彩艳丽,制作精良。

3.清雍正宫廷紫砂

紫砂六安铭芦雁纹茶叶罐

雍正皇帝的艺术品位极高且喜好茗饮,他特别追求宜兴紫砂壶造型的美妙和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这一时期的宫中紫砂器即使有花纹也是本色泥绘,画面隐约凸起,有如绢画般柔滑爽利。既不像康熙朝紫砂器那样厚重端庄,又有别于乾隆朝紫砂器的繁缛富丽,体现了雍正本朝器物优美灵秀的时代风尚。这些器物上虽然没有雍正本朝官窑款识,但为雍正朝的作品是不争的事实。

4.清乾隆宫廷紫砂

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

乾隆朝宫廷对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零星的进呈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因此宫廷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这一时期在紫砂器上已能熟练地运用堆绘、描金、上漆、彩画、刻、剔等工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色彩艳丽,制作精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些宫中使用的宜兴茶具都是成套或成对地烧制,当中一些是先在宜兴烧内胎,然后进呈宫廷由造办处进行再加工——上漆、描金、彩画、书款。其中,紫砂胎彩漆描金壶堪称一绝,造办处漆作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解决了彩漆与砂胎的粘和问题,漆皮与胎体结合紧密,融为一体,经数百年的光阴依旧金碧辉煌。

乾隆朝紫砂器物上官窑类型的款识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御题诗句尾钤印方、圆二枚印章,分别为“乾”、“隆”二字篆书款;第二种,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第三种,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款识的布局和字体完全是当时官窑瓷器的篆书的写法,显示出正统的宫廷紫砂的独特面貌。  

5.清中后期宫廷紫砂

紫砂小圆壶

清乾隆以后,国力日衰,宜兴窑宫廷紫砂的制作大不如前,简单实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的风格, 但仍然保持着不同于民间紫砂的特殊地位。嘉庆、道光、咸丰时,壶形偏小,以扁圆、提梁、圆形刻花居多,此时名家款壶较多进入宫廷,以弥补皇家使用的不足。道光、咸丰年带有“行有恒堂”款的紫砂茗壶都是由朝廷统一设计,统一出样,派人到宜兴专门定制的。同治、光绪时期带款的器物较多带有“客斋”款,喜作各种秀巧的形制,变换各种不同的泥色。“客斋”是金石家吴大澂的号,他与当时的制壶名手俞国良、黄玉麟合作,选出精品进呈宫廷。光绪朝年款的器物未见,但宣统年款的茗壶不少,这是酷爱紫砂艺术的端方于宣统年出任大臣之时亲自指导设计的,底款均为单长方框内竖排篆书款“宣统元年正月元日”。盖内均钤两方椭圆形篆书印章,气孔左边为“匋斋”,气孔右边为“宝华庵制”。“匋斋”是端方的字,“宝华庵”是他的堂号。这批小型茶壶质光色美,光素无纹,突出砂质泥色的天然肌理。此为清末制作最后一批带有帝王年号款的紫砂茗壶。 

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

  

明晚期,通高13.2厘米,口径7.6厘米。清宫旧藏。

  壶为紫砂胎,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壸门足。通体髹红漆,雕山水人物纹样。壶体四面开光,内刻单线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分别雕刻松荫品茗等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刻龟背锦纹。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作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壶底髹黑漆,漆下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

  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见,而以名匠时大彬所制紫砂器为漆器胎骨者,仅见这一件,实属珍贵。此雕漆壶款识的发现无疑为这类风格的雕漆提供了断代的参照依据。

宜兴窑“邵邦祐”款紫砂珐琅彩壶

  

清康熙,高9.7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7.4厘米。

  壶圆形,平底,浅圈足。流及壶柄已残缺,壶盖保存完好。深栗色砂泥,细润光滑。壶身与壶盖以红、黄、绿、蓝等色珐琅彩描绘山石花鸟,纹样精细。器底以楷书馆阁体书:“乙酉桂月臣僧宝诚进邵邦祐制。”从此壶丰挺饱满的造型、纹饰的布局、双犄牡丹的画法等几方面分析,其具有康熙朝瓷器的典型特征。顺治朝还没有出现珐琅彩,乾隆朝已经不见双犄牡丹的画法,因而此壶的绝对生产年代应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此壶形制古朴,轮廓周正,色彩淡雅,为故宫博物院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兴胎珐琅彩茗壶

宜兴窑紫砂柿蒂起花扁壶

  

清雍正,高8.1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6.4厘米。

  壶阔口,圆肩,扁腹,短直流,粗环柄。盖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纹。浅赭色调砂泥,布满白砂点,砂泥颗粒较粗,但粗而不涩。

  浮雕的柿蒂纹具有典型的晚明风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壶和宜兴窑址出土的残器中多有柿蒂纹装饰的壶流或壶盖。此壶浮雕的柿蒂纹周边翻卷,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洁素雅的壶体增添了圆雕的神韵。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清雍正,高11.5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8×9厘米。

  壶直口,略呈长方形。器身方中见圆,圆中见长方。弯流,方柄,壸门足。出沿式盖,方亭式钮。壶为紫砂内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绘画。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盖上则大部分脱落。壶身四面所绘内容为山水楼阁图,壶柄和流上绘制梅花。

  以漆髹饰紫砂壶始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吸收了漆画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将壶体装饰得金碧辉煌。此壶是故宫博物院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绘壶。

宜兴窑紫砂端把茶壶

  

清雍正,高7.5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7.5厘米。

  壶圆形,短颈,圈足。口、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细腻光润。

  雍正时期宜兴窑向宫廷进贡的紫砂壶多是以造形、泥色取胜的素壶,光素古朴中更能显示出紫砂壶肌理的自然之美。

宜兴窑紫砂圆壶

清雍正,高8.5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7厘米。

  壶敞口,直颈,鼓腹,下部略收,圈足,盖微鼓,圆珠钮。口、足、盖上的三条弦纹线条流畅,壶流弯曲有致。砂质坚实,深紫色砂泥中掺杂细密的黄砂点,看似很粗,抚之极细。此壶形制古朴,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现,代表了雍正时期宫廷紫砂壶文雅脱俗的风格。

宜兴窑紫砂花卉竹石纹茶叶罐

  

清雍正,高9.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5.7×5.7厘米。

  罐呈四方形,方肩,方足,子母双套盖。罐身四面开光内以泥浆堆绘竹石、兰草、梅花、菊花纹。砂泥呈浅赭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灰鼠皮”色,素雅纯净。

  雍正皇帝特别欣赏紫砂泥色的天然之美。这时期首创了本色泥浆堆绘技法,绘画用的泥浆必须研磨得与墨汁一样细润,浓稠度要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技艺性极高的装饰手法,也是雍正朝宫廷紫砂装饰的一大特色。

宜兴窑紫砂莲心铭花鸟六方茶叶罐

  

清雍正,高13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5.9厘米。

  罐呈六方形,平肩,平底,子母双套盖。盖面刻楷书“莲心”二字。罐腹六面分别以泥浆堆绘山石花鸟图。砂泥呈紫红色,肌理细润,纹饰精妙。

  雍正时期内廷特向宜兴定制带有不同的茶叶名称的小容量紫砂茶叶罐,供皇帝品茶使用。莲心茶为江南名茶之一。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松树山石图壶

  

清乾隆,高9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6.6厘米。

  壶扁圆形,小弯流,曲柄,圆盖微鼓有钮,圈足。砂泥呈紫红色,色调纯正,砂质细腻。壶腹一面刻松树山石图,另一面长方形开光内刻乾隆御题《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七言诗:“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做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句末钤篆书款“乾”圆形印、篆书款“隆”方形印。

  此诗作于乾隆皇帝乘船游览江南的途中,时为乾隆七年(1742年)。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烹茶图壶

  

清乾隆,高15.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5.8厘米。

  壶圆筒形,直腹,短弯流,环耳柄,圈足,鼓圆盖。浅粉色砂泥。壶腹一面长方形委角开光内刻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句末钤“乾”(圆)、“隆”(方)篆书印章款。另一面堆绘庭院烹茶图。画面凸凹明显,纹样清晰,此壶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烹茶图紫砂器中最见功力的代表作品,为宫廷紫砂的标准器之一。

  “卧游书室”是乾隆皇帝游览江南时所乘游船之名。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九。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阔底壶

  

清乾隆,高14.3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10.9厘米。

  壶口微撇,粗颈,弯流,螭龙形长柄,硕腹,阔平底。圆盖,圆钮。偏黄色砂泥。腹两面各有一长方委角式开光。一面内刻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九),句末钤“乾”(圆)、“隆”(方)篆书印章款。另一面堆绘山水人物图。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壶

  

清乾隆,高9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7.5厘米。

  壶直口唇边,扁圆腹,短弯流,环形柄,圈足。盖拱起,上饰宝珠钮。紫砂内胎,外髹黑漆,上绘金彩大朵菊花,花儿竞相开放,花叶染为红、绿色,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底有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壶的紫砂胎和彩漆结合紧密,底漆乌黑莹亮,将金彩图案衬托得华美富丽。图案微凸,略高于黑漆地,使花纹更富于立体感。在紫砂胎上描金彩漆最需要解决的工艺是漆皮的剥落问题,一旦粘和不好就会成片地剥落。乾隆时期紫砂漆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壶制作精湛,展示了皇室用器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色。

宜兴窑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清乾隆,高11.2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8厘米。

  壶瓜棱形,曲柄,短弯流,瓜形盖,宝珠钮,圈足。紫砂内胎,盖及腹部绘绿地描金粉彩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以金彩为主,其间点缀红、黄、蓝等色,设色艳丽,富丽堂皇。圈足内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壶是先在宜兴烧内胎,进呈宫廷后由造办处再加工,工序为描金、彩画、书款。经如此过程,这件作品才算完成。

  瓷器装饰发展到乾隆时期出现奢靡绮丽的风气,宫廷紫砂器也深受影响,紫砂胎加彩极为盛行。此壶藏有一对,原存放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紫砂精品。

宜兴窑紫砂芦雁纹六方茶叶罐

  

清乾隆,高16.2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7厘米。

  罐六方形,小口,折肩,六方足。盖、钮皆带六棱。朱红色砂泥。腹六面绘通景芦雁纹,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芦苇在微风中摇弋,一群大雁飞临水面,分别作飞、鸣、食、宿状。整幅画面用细润的泥浆堆绘而成,画面微微凸起,富有立体感。

  芦雁纹是中国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之一,宋徽宗时期就有芦雁纹的宫廷绘画,明清时被大量地运用在工艺美术的装饰上。宫廷紫砂使用泥浆堆绘芦雁纹比一般的绘画作品内敛含蓄,凸显出紫砂泥质的肌理之美,恬静雅致,意蕴悠长,散发出无尽的书卷气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梅花纹茶叶罐

  

清乾隆,高15.5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8厘米。

  罐圆口,短颈,长圆腹,圈足。圆形盖,珠钮。浅黄色砂泥。腹一面为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原诗见《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九)。另一面用细泥堆绘梅花图:湖石缝隙间老梅斜出,花满枝头,或盛开,或含苞。

  七言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曾被广泛地应用于乾隆御制茶具的装饰上,不仅局限于紫砂器,景德镇官窑瓷器上也多有应用。

宜兴窑紫砂小圆壶

  

清嘉庆,高5.2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2.7厘米。

  壶直口,垂腹,浅圈足。环柄、弯流均高于壶口。盖面凸起,上饰宝珠钮。足内钤“嘉庆年制”楷书款。

  此壶造型小巧精致,紫红色砂泥,质地细腻光润。款识的布局、书体与当时的官窑瓷器一致,为宫廷御用紫砂小壶的代表作品。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清,通高14.5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7.3厘米。

  壶圆形,鼓腹,平底。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壶体上方,曲中有直,直中有弯,勾勒婉转,信手而成。圆盖凸起,以太湖石为钮。砂泥呈黄色,质地细润。此壶提梁的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使作品具有平衡性而又不失活泼。

  清中期以后,提梁壶多由单提梁改为双提梁,既增加了壶的稳定性,又体现出壶形的美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