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海错· 鲻仔

 馱夫 2014-07-03

·厦门海错·鲻仔 

                                       朱家麟


  
初夏上午,无聊的时候,又正好涨潮,筼筜港海边囝的可选节目之一,是诱豆仔鱼。
  
头顶竹编桌罩,带上铅桶、罐头盒子,先到高潮带海滩,追捕大脚婆等招潮蟹。
  
潮水七分满的时候,我们已经诸般就绪:把大脚婆洗了、砸碎了、泡水了,在海埭大塭口的乱石堆上选好地形,看好后退脚路,等待潮水淹上来。
  
潮水渐渐涨起来了,那些从过水的海澄呀白水营的村社运稻草过来、运粪便回去的三桅大船,张着被漂淡了的赭色布帆、或者箬叶已经晒成芥末色的新竹帆,趁潮水,从远远的筼筜港口缓缓驶来。
  
风何清清,水何澹澹,青绿海水飘闪粼粼微细波光,豆仔鱼——鲻鱼的幼鱼,鳞光在水里倏然翻复闪亮,成群集队游近来了。
  
把菜罩外口倾斜按入水里,含一口蟹水做细雾状喷去,再含一口海水漱漱腥臭嘴巴,向更远处鱼群喷去,一两分钟,豆仔鱼就成群游来,麕集蜂萃,争相吞食细微的蟹屑。水面上满是张开的鱼口,如密密细雨溅起水花。待到豆仔鱼觉得腥味淡了,扭头要走之际,迅疾把菜罩抬起,少者数十,多则百来只,入了网罗。倒入小铁皮桶,从头再来。
  
太阳当空,日近正午,提着一两斤豆仔鱼回家。豆仔鱼细小,长仅一寸前后,很难去肠肚,吃起来就有些发苦,平时饲鸭,不过穷人家有时也吃。把它用油爆过、盛起,炒过高丽菜,然后炒米,混入鱼菜。快火,继之慢火,闷豆仔鱼菜饭。
  
鲻鱼这个家族,堂兄弟长得很像,一般人不易分清,干脆统称鲻仔。它们共同特征是第一背鳍有四根硬棘。但是内行人知道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发达的脐,是鲻科鱼的显著特征。宋人所著《京口录》载:“鲻鱼,头扁而骨软,惟喜食泥。色缁黑故名。鲻鱼把水底的有机物和硅藻类连泥囫囵吃进,磨碎,从中滤取食物营养,排出大量泥渣。这就要求有一个十分强健的胃。事实上,它的脐胃——漏斗状的砂囊,结实劲韧,十几公分长的鲻仔,脐有一分钱硬币大小。大乌鱼就比算盘珠子大,古人说肫圆如小锭。我母亲极喜欢吃鲻脐,说:一脐半尾鱼。肉质结实脆爽,苦味后有甘津之香。日本有人专门把鲻脐取出,用竹签串起加盐或涂上酱油烤来吃。
  
鲻鱼在古代是海中名味,尤其是淡海水相交的内湾或河口水域所产者,味道最好。《三山志》说:战国时代吴王论鱼,以鲻鱼为上。它通身没有细骨,体肉丰厚,香醇不腻,最为老人喜食。冬至前,腹背皆腴美,有鲥舅之称,言其味若鲥鱼也。
  
厦门的鲻鱼吃法,有直接与葱、蒜煮酱油水的;小一点的可以油炸。讲究一点的,先煎,然后煮豆豉,煮豆油水,放一把青葱,有油焦香而肉极细嫩。或者煎了,再滚汤到发白,鲜香异常。日本人别出心裁,抹盐烤。不论哪一种做法,除了脐子,老饕们会争而食之的部分是鱼脑。鲻鱼的脑骨松而多脂,嚼来芳香长久。
  
闽南渔谚说,占米(晚季粳米)出,鲻仔见骨”——那时节,豆仔鱼长到了近寸,而鲻鱼们排完卵,瘦羸尚未复肥,最不堪吃。
  
鲻科的鱼,都是广盐性鱼类,淡水里也能很好生存。它是中国人最早养殖的鱼,现在更是世界性的优秀养殖鱼类。它可以单养,也可以和鲤鱼、罗非鱼、遮目鱼、鳗鲡混养。近二三十年,我极少买它——野生的常到水面觅食,海域污染,不时会有汽油味道;淡水养殖的则常有土味。鲻鱼于是慢慢和我们疏远了。
  
偶尔买到没有汽油味的鲻仔,重温幼时味道,回忆豆仔鱼,欣喜不下重逢故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