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烟嘴里吐乾坤

 Seven_Five 2014-07-04
 中国人钟爱玉,从皇帝诸侯,到黎民百姓,都奢望着能够有属于自己的玉。而老百姓容易得到也最为实用的,就是玉烟嘴儿。
    小的时候,玉烟嘴是我经常看见和熟悉的大人们使用的物件。
    有据可考,我国古代人是不吸烟的。烟草传人我国,约在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1573一1620),最早译音叫“淡巴枯”。据史学家研究认为,烟草是通过三条路线传人我国的,一条是从菲律宾传到我国台湾、福建,再传到北方各地;另一条是从南洋传人广东;第三条是从日本经朝鲜传人到辽东。一般认为最早传入我国是从菲律宾传到我国台湾、福建两省。明朝姚旅《露书》记载:“吕宋国出一草日淡巴菰,一名薰,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人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由于菲律宾的吕宋岛与我国南部沿海较近,明万历年间福建籍水手将烟草自菲律宾携回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种植。
    明朝崇祯末年吸烟即盛行,到了清朝此风更盛。从此,客人来先敬烟,后敬茶,已成世俗。明、清医药学家已观察到烟草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如《滇南本草》中记载,烟草“令人烦乱,不省人事”;《本草汇言》记载“偶有食之,其气闭,闷昏如死,则非善物可知矣”。中医张景岳曾说:“烟能散邪,亦必耗气”,得出“烟也损人”。1637年,崇祯为了禁烟,勒令以斩首示众惩罚私种私售者。不过,辽东与后金苦战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却上奏说“辽东士卒,嗜此若命”,导致禁烟过程出现障碍。

玉烟嘴儿

    旧时人们吸烟讲究形式,要有个优雅的烟具。现在很少见到用烟袋吸烟的人了,而在以前,人们多是吸旱烟。早烟袋就成了吸烟者的重要器具。一根烟袋由烟嘴、烟杆和烟锅三部分组成,俗称“烟袋锅儿”。烟袋上玉或玛瑙雕成的烟嘴,是早烟袋上最贵重的物件。
    玉烟嘴的形制有很强的仿生性、嘴头的形状如乳头,似奶嘴,无论是看在眼里,或者是含在口中,都令人感到亲近与温馨。照今天人们的话说,就是崇法自然,拟人性化。
    北方会抽烟的人不分男女,都要配备烟袋和烟口袋(烟袋用来抽烟,烟口袋用来装备用烟叶)。有的地方流行着一句顺口溜:“烟袋离不开烟布袋,老头离不开老太太!”。,一杆烟袋配以烟囊,就组成了随身可带的一套早烟袋。一般情况下,男人的烟袋半尺来长,女人的烟袋则要长些,烟杆和烟嘴也细一些,这似乎更能代表她们的端庄、稳重。
    极个别的旱烟袋长度达到1米左右。据说,这种超长的早烟袋,是给从事非凡职业的人使用的,如过去走村串户做小买卖的人,上门收货或送货,惧怕狗咬,可以此充当打狗棒。手持长长的烟袋相伴,独自走夜路,作为防身的器械亦可壮胆。
    据说,从烟杆里透出来的烟油子,还有防蛇虫叮咬、治疗狗咬伤以及小火疖子的功能。
    烟袋上的玉烟嘴,是吸烟人的至爱。这玉是随时看得见,能在手里摩掌,含在嘴里吮吸的玉。农家人带上玉烟袋,聚拢在田垅旁、大树下,或依老墙,蹲石碾,闲扯着农事墒情,美美地吸上一窝烟,周身通泰,心怡神往,是惬意的享受。
    玉烟嘴中发散出的缕缕青烟,幻化着农夫土地的眷恋,生活的希冀;寄托着农家的喜或忧。所有的烦恼,也都就此顺了无踪影。玉烟嘴是真正的农夫伴,农家乐。
    喜欢玉烟嘴儿,不单是因为它已经淡出了生活的视野,而是因为它浓缩了太多的儿时情节,长久地留在我的印象之中。以致于今天看见了它,就想起那特有的温馨,那镶嵌在烟袋上的温润,还有那袅袅上扬的青烟……
    作者:孙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