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碑记与传闻佚事

 华夏董氏大全 2014-07-05

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康熙丁未探花董讷祖茔上有两通石碑,一通是由山东道监察御史张令璜撰文,董伸泣血勒石的思俨家立碑,一通是为思俨之父董调,母赵氏太君的敕封孺人碑。

  董氏望族数代为官,光宗耀祖,名耿后世自顺治朝皇封“光禄大夫”始,官宦辈出,文人迭生,探、进、举、秀科中望族,一品夫人七居名门,董探花成为康乾盛世时平原县的一座人文丰碑,昭示着鲁西北平原的吉土沃壤。笔者查史阅志,对“董氏思俨家立碑”和“万寿覃恩钧庵碑”略以浅识,并对部分传闻轶事笔耕纸墨,以飨读者。

  董思俨,董讷四子。据家立碑载:康熙六十一年中秋上浣吾同胞董君乾斋卒于家至冬十月遇石帆先生以侯补口北道参闻入都始闻然继以服官分散十年矣乾斋一生家修吏治一旦捐宾客去国吏家乘必有传一二者次年春其子伸来询余于京师出涕曰先君子日月有期将葬矣唯执友年念其素请一言以表璜中石余不辞谨按状而为志君讳思俨字维章号乾斋先世系青州之乐安自分迁颊津遂为平原人阅数传至兵备道赠光禄大夫默庵公讳讷文章勋业彪炳环宇平原名益著

  君默庵公四子继嫡叔行义司行人钧庵公讳调为嗣时方四龄岐嶷英慧钧庵公甚爰出就传授书朗朗成诵若成人渐长淹贯诸子百家寓且辄不忘甫操觚千言立就钧庵公酷嗜藏书即时艺入股亦架累万帙君常流揽已有学富五车年二十补博学弟子员阅五年应选入成钧君固家学渊源加以聪敏蚤成名皆美钧庵有子不幸默庵公之象贤焉君之同本生都昆弟六人嫡仲石帆讳思凝戊辰进士仕全部有声而公亦名誉竟嗓时有龙驹凤雏之目顾每试锁院不售姑就东阿教谕职君以王谢风度整躬思铎士咸归之性慷慨好义历任即修黉宫设义学罄捐己资弗惜考课必勤训饬必严一时文风蔚起既今贤书口钟兴皆昔日受鉴于孙阳者甲申年循例需应谒选县职君念双亲春秋己高不忍离家居六载甘旨迎色笑承欢膝下以奉送终而钧庵公望子仕宦意甚迫之促治装赴选授四川令下车逾日适剑昌流离载道君随抚军公挽粟散给擘画尽善民以安集后焉蒙苗叛当事以南令贤堪委抚遂单车入苗域恺切闻谕苗感服遂遵化如初。南溪自季流寇蹂躏土地荒芜无数劝民开垦察无力者给牛种及耕具又以时巡行劝劳民争趋之不数年得沃壤数千顷赋额亦渐盈即利于民复利于国君之善政也

  此碑史说,康熙六十一年八月初六,董乾斋(思俨)病逝家中,十月间,在京城遇到了在口北道当参政的石帆先生(思凝),告知思俨去世非常伤痛,回忆往惜,多年与思俨友谊最深,象一个人一样,由于各服其政,异地为官,分散十余年未能相见。念其思俨一生很有必要修志立说,无论国吏家乘都应办理。第二年春(雍正元年),思俨之子董伸来京城找我,告知父亲己去世。让我写一篇碑文为父亲勒石墓旁,故未推辞,按执友思俨的生平写了志铭。

  思俨,字维章,号乾斋,祖藉青州乐安,迁到颊津遂为平原人士。至兵备道(始祖董玉春董讷曾祖父督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总督)敕封光禄大夫。     

  董讷,字默庵,文章勋业彪炳环宇,在平原更是很有名气。思俨系董讷四子,过嗣给钧庵(董调)。思俨四岁聪慧过人,读诗咏文如若成年,钧庵非常喜欢他,授书传教。长大后博揽诸子百家,过目不忘。书写文章千言立就,钧庵酷爰藏书,家珍数万册帙之多,思俨常流揽废寝忘食。年20岁学富五车,成为博士员,五年后功名成就。可惜钧庵(董调)53岁因病卒殁。

  默庵则命贵贤达,之子思凝戊辰进士,仕途名声具佳,思俨也口碑很好,人人竟嗓赞颂,可谓龙驹凤雏,大富大贵。在山东东阿任教谕时,很有儒雅之风,慷慨好义,修学堂,设义学,捐己钱物从不吝惜。任职期间经常组织考课,教育训导非常严历,一时在东阿县文风蔚然而起。

  甲申年应选县职,董思俨念父母年迈,弃官床前尽孝不忍离去,居家侍双亲六载。董调深知应选县职仕宦意殊,多次敦促离家赴选,思俨被授奉四川南溪县令。任职不久,南溪耕野荒废,茅舍无炊思俨劝开垦,苗人闹事,单枪匹马直入苗域磋和熄乱,苗蒙族人念其大汉族人胆识雄才倍感佩服,很快则和谐相处。由于流寇蹂躏,四川南溪县自明朝以来,土地荒芜无数。思俨除劝民开垦外,无劳力者给牲畜种子以及农具。经常查巡劝民耕劳垦植,不到几年的时间,数千顷土地得以复耕,政府税赋也充盈起来,即利民,又利国,实乃善政之道。

  雍正元年(1723),思俨之子董伸,还为祖父董调及曾祖母赵氏勒石一通,碑额为:“万寿覃恩钧庵公敕封文林郎加一级母氏赵太君墓”。

  碑载:敕封太孺人以君贵故也泣政七载惠威互济听讼片言立断案无留牍名冠蜀诸即县公讲学造士修圣庙贤祠教化之兴犹思积染疾急欲归养题请不允一恸几绝饮食俱废归家病己剧。七年匏系缺菽水欢绝意仕进事八旬太孺人依依孺恭无倾刻离太孺人安享余情精力渐耗不起享年五十三岁

  钧庵貌像魁梧,秉心温厚,解纠纷不遗余力,设厂煮粥饲饿者全活,施药疗病乐善好施,岂非古之贤豪!

  董伸乃思懋之子,过嗣于董思俨,思俨敕授文林郎,元配张氏敕封孺人覃恩加封一级,逝故后在董氏祖茔也勒石铭文:

 
泰山巍巍 渤海洋洋
自古名区 钟秀毓良
聊城望族 出发其祥
生是伟大 膂利方刚
箕裘克绍 品行嘉藏
乘时奋起 砺节宦常
贤哉民牧 德在甘裳
祀孝长归 弗遑劳臣
孝子令闻 松榆播惠
丰碑道旁 卜兹吉壤
尔宅而藏 首丘永固
松楸远扬 慈鸟翔集
董公之坊。

 

  山东道监察御史,清吏主事,张令璜撰写的思俨家立碑,由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庶吉士靖猷谟丹书,赐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庶吉士万绳祜篆额,其子董伸泣血勒石。

  除碑碣文墨传世外,董氏家族中尚有许多传闻佚事——

  九世祖董遇春,顺治年间皇封光禄大夫,任督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总督,湖北正巡,葬董路口西侧孟家崖村,孙汉曲数代为其看墓。

  董讷之弟董调,康熙年间任四川叙州南溪县令;胞弟董芳乾隆年间任仓州县令,董讷曾任三殿大考五殿小考。讷孙元度,乾隆年间二甲进士,著名诗人,董路口村,郭培口村,以及原王村店辛店村曾有三处坟茔。

  董遇春胞兄凤春后裔元哲元铎,分别任范县县令和博山县令。

   另传,董讷幼年拜孟家崖韩绪为师,在家读书时书房外有一水坑,入夏蓄水蛙鸣贯耳,骚扰咏诗赋文,厌烦不己。讷走进水坑对蛙曰:“不许叫!” 蛙声嗄然而止,自此水坑不闻蛙鸣。

  一日董讷夜读持烛入厕,见一大头鬼,讷置烛于鬼首,解后对其曰:“大头鬼头真不小”, 大头鬼接语曰:“探花爷胆也真大”, 董讷持烛出厕鬼影消失。

  董讷在京城就读时,其师韩绪已年迈,讷赠枸杞木棺一口,棺内置一刀重礼相送,韩师见棺木杂碎置搁一旁三载有余。一日讷拜访恩师韩绪问曰:“可知棺内有礼?师言“非知”。复开棺取之。原来一刀肉礼,肉味如初,色泽艳鲜,韩绪老师咋疑惊喜,方知棺木珍贵,卒后穴居此棺,讷厚葬之。
董路口董氏后花园有一水井,传为董讷亲监开挖,挖井时让下井人带上避水珠,当挖到下层时听有一人说: “大娘, 借个箩使使”, 挖井人胆小止挖速出井。后有人试井深不见底,传说人们怕惹怒水神,用三间房坯土屯填,水不见涨。

  康熙皇帝与董讷对弈,复至一步康熙帝棋输,讷恐损龙颜,佯装寒冷打颤,并声言“冷”,康熙帝拎黄马褂给讷披之,棋罢讷受宠若惊,请高手绘披黄马褂图传世。

  康熙皇帝巡访过平原,闻悉董讷正在乡里,皇帝念董讷,才学非凡,拥政保朝有功,皇赐“捐年救劳” 大匾。

  董讷母病,御医谓讷辨其大便色味,讷尝之,御医震惊,随之母病痊愈,皇帝悉知赐“真正孝子”御匾,阖家珍藏。

  除上述碑碣传闻佚事外,董讷之孙辈元度和孙女(思凝女)文采韬略,冠盖华章,清兵部尚书王士祯(字渔洋)编著的《山左诗抄采访目录》中(卢见增手书上版雅雨堂出版),刊登了有关诗文,《山左诗抄》书载:元度,字曰先,一生好学,不问家人生产,少游薄游,江左留滞多年,其中有登《天平山》诗一首:


舟泊天平山,登高眺平远;
黄叶淡竦林,虬松姿偃寒;
缅怀高贤风,余情独缱绻;
灵严亦可游,不为吴王苑。

放浪三吴间,悔余来不早;
山水情且闲,能心人怀抱;
心境两相忘,嗒然如不槁;
促促未尽游,信步固已好;
不及山中僧,长向山中老。

  元度之妹(思凝女)嫁于同邑直隶口北道郑枞为妻, 青出于蓝胜于蓝,同样满腹经纶,以淡墨诗著长,其中《题扇头梅花》和《水墨牡丹》最为著称:

《题扇头梅花》
春风一夜到梅花,开遍孤山处士家;
分得一枝上团扇,蒙蒙香月影横斜。

《题水墨牡丹》
魏紫姚黄锦样般,春风一夜玉楼寒,
何如尽幅藤溪纸,富贵常从淡处看。

  山左诗抄中,还对董讷长孙元度之兄元赓做了简要介绍。元赓:字皋陈,号冷涧,太学生,清版《平原县志》中(乾隆十三年修)知事黄怀祖在序篇中述曰:“邑人董子皋陈,亦出所见闻,用相裨赞凡条目五十有八,携其大纲厘为十卷,不敢谓踵事增华亦庶以订讹补漏”。

  纵观董氏世家,仕宦辈迭而生,贤达栖居名门,文赋诗文拔翠,滋补了平原大地的沃土吉壤,使平原县清时华夏掷地铿镪有声,随着平原历史文化轨迹的运行,董氏探花名门的历史人文研讨必将篙杆栉次,跃上新的台阶。

  (牟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