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蛟龙号副总师为新型深潜器和母船向社会化缘数亿

 风虎神韵114 2014-07-05

蛟龙号副总师为新型深潜器和母船向社会化缘数亿

来源:中国科学报

“彩虹鱼”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科学报图片)

为“深潜梦”化缘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正在向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募集约3000万元资金,用于建造1.1万米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此前,他已募集到2亿多元用于建造载人潜水器科考母船。如能尽快启动载人舱的建造,有望提前1~2年把中国科学家送至马里亚纳海沟。

这里就涉及一种在我国未有先例的科技创新模式——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前沿科技项目。

崔维成表示,他是因为现行的国家科研资助体制不配套而选择探索这条道路的。这种顺应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的模式前景如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能否推广,值得深入剖析。

目标——11000米海底

两年前,“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并开展作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底的作业能力。

不过,在崔维成看来,这还不够,他的目标是研制能到达海底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开创我国的深渊科技新领域。

为了早日实现“深渊科技梦”,2013年3月,崔维成受聘上海海洋大学并组建“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全海深(11000米)第三代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

“我算了一笔账,国家立项研制11000米载人深潜器至少要到‘十三五’,立项后的研制时间还需七八年,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启动前期研究,到国家立项时就可以直接制造了,整个研制过程起码可以缩短3年时间。”崔维成说。

没有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11000米载人深潜器的前期研究经费从何而来?崔维成开始为11000米“深潜梦”四处“化缘”。

现实没有让崔维成碰壁。他首先从家乡海门的企业家中获得了近800万元的捐资,为招聘团队和保证团队未来一段时间专心致力于技术攻关奠定了基础;在上海海洋大学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他同时启动了载人潜水器一型验证平台(着陆器)和二型验证平台(无人潜水器)的设计。

可是,只有全海深无人/载人潜水器,没有专用的母船,它们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

正当崔维成四处寻找建造母船的合作伙伴时,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技处处长向长生伸出了援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