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 41讲

 湘韵斋 2014-07-05

第七章 补益剂

上次我们讨论完了温里剂,接下来是第七章补益剂。补益剂是体现了八法中的补法。补法,严格讲,在其它相关的各章里,有时作为合用的方法,有经常兼用。

这一章的方剂,它是以补法为主。在讲总论《医门八法》的时候谈到过,补法的分类,可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这个思路分类,就是按基础物质,不同的种类的亏虚来补益。也有以脏腑系统来补益,也就是补心、补肺、补肝、补脾、补肾,补五脏这种结构。我们的教材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同时也气血双补,阴阳双补,这样分成六节。各选一些代表性的方剂。包括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作为范例。

第一节 补气

因为每一节,它在使用上,配伍上有它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各一节的前面概述,简要的提一下这个特点。

补气的方子是针对气虚证。气虚,气在人体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蓄积在气海,有上气海,下气海之分。我们这里所讲的补气,主要是以脾肺气虚,特别是脾气虚为中心的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因为后天之气来源是由脾肺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摄入的天阳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它由肾精所化,肾精化生肾气。所以这里涉及到的补气,涉及到相关各脏的话,不在这一节讨论后天之气,这个补益方法之内,那在后面相关的补阳的方里要涉及到。

补气方配伍基本结构

补气药

+除湿药 (开宣,苦燥,芳化,淡渗)

+行气药

+升提药

补气方它的配伍基本结构,首先是以补气药为主,像人参、黄耆这类补气药为主。常配伍除湿药,由于气的源头在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的特点,它是把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津液,如果气不足了,运化功能减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得正常运化,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所以既然用补气药,是治疗脾气虚为中心的这类证候,那往往伴随脾湿,病理产物挟有脾湿,所以皮就有喜燥恶湿这个特点。用药来说,就要配伍一定的除湿药。根据不同的情况,补气方剂可以用结合开宣肺气,气行则湿化,配桔梗一类的。可以用苦燥的,像苍朮、白朮苦温燥湿的,可以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燥湿。祛除脾湿。可以用一些芳化的药。比如像白蔻、砂仁,芳香化湿。

如果脾湿偏重于中下,特别脾虚以后,脾湿下流,那还要通过淡渗利湿、利水,来祛除病里产物。除湿药是在补气方里应该说配得最多的。它既能兼顾病里产物,又能使得你用的补气药补而不滞,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补气经常配伍行气。行气当然有助于化湿,同时行气也可以使补气药补而不滞,体现通补的方法。

因为气具有升举固摄的作用,所以如果气虚到一定程度,往往可以产生气机下陷,常见的脾虚下陷这一类。所以在补气方里,有时要配一些升提药。像补中益气汤里的升麻、柴胡。小量的这类的使用。就是说针对气虚引气的气机下陷,要结合一些升提药,升阳举陷。

补气的配伍方式,往往这一类多。其它比如还有一些,有的气血兼顾,可以配一点养血药,当归是常配的。因为考虑到气血阴阳互根,这也是常用的。前面配除湿、行气,这是最普遍的。这是补气方的基本结构。

四君子汤

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是四君子汤。从结构来看,它虽然不是张仲景的方,但实际上,人参、白朮、甘草、茯苓这几味药的一种组合,里边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在仲景时代就有了。唐代类似这类的结构更多了。到《和剂局方》把它确定下来,这个基础方。特别对它的主治的描述就比较全面,奠定了一种对气虚症基础见证、基础病机一种基本治法。

四君子汤在方剂学上,或者我们对补法研究,补气方剂的系列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在《伤寒论》里面,典型的一种补气方,比较平和的,偏温的,温而不燥,不热,这类补气方,就是说我考虑,历史上可能有传抄这些当中丢掉了,这方面反映不突出。应当是在相当于汉代的当时的整个文化,包括社会经济建筑各方面。都是按五颗星来布局的话,中央这个黄龙,应该是类似四君子之类的结构。南方方位上属火的,朱雀是苦寒的,北方真武是大辛大热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青龙应该温,白虎应该凉。等于说整个是一个很平衡的。那就没有像四君子汤这样一个方,它是属于偏温补,补气而并不温燥的这样一个方。而且形成这样一个五行的中间黄龙这样,应该有这种地位的方。所以按照这五脏系统,五颗星来布局的话,应该是说缺了黄龙、朱雀。

四君子汤在宋代,把它从大量的方当中,类似这种结构当中,提取出来,组成一个基础方。

基础气虚证

望:面色萎白
闻:声低息短
问:倦怠乏力
切:脉来虚弱

+

食少便溏

脾气虚

心悸怔忡

心气虚

自汗恶风,易感风寒

肺气虚

两胁不舒,郁郁寡欢

肝气虚

其中,脾胃气虚是后天之气不足的常见证型基础 

《医方考》上把基础的气虚证,用望闻问切,各取一诊来反映它。这也对中医的辨证是个证候规范的,古代的一种过程。一望他,面色萎黄,或萎白。闻诊,声低息短,问诊,倦怠乏力,切诊,脉来虚弱,或者脉来虚软,望闻问切各一诊。相当于气虚的基础见证。而这类的气虚基础见证基本上就是脾肺气虚的基本表现。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如果临床反应上,食少便溏为主的,那就是脾气虚,相当于加上食少便溏就是脾气虚,基础气虚见证侧重在脾气虚上。如果反应出心气虚,不能行血,心气虚,不能温养心体,可以心悸,严重的怔忡。肺气虚,肺气输布阳气运行到体表,肺气涉及到摄卫固表,所以表现出自汗、恶风,易感风寒。两胁不舒、郁郁寡欢肝气虚的表现。

肾气乃肾精所化,我们后面讲到补阴、补阳的时候,涉及到肾,肾气虚它跟这些不同,它肯定有一个基本的肾虚表现,肾主骨腰为肾之府,可以腰痛脚弱,腰膝酸软这一类。再加上一种肾不纳气,呼多吸少,都反应出一种肾精化生肾气的不足,但肾气还有常见的,比如说它司关门开合,肾气虚也可以涉及到肾司二便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一类的是共同的。在这里我们说的气虚,主要指的是以脾肺气虚为代表的一类后天气虚。

在基础气虚证涉及到其它脏腑的具体气虚里,脾胃气虚是最基础的。历来把这个看做是证型的基础。这在中医的理论实践中,今后我觉得这个方面也是要不断发展的。根据社会经济各种不同,应该不断发展的,古代对脾胃非常重视,现在应该说,肺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将来就是说,对气虚的常见证型基础,脾肺怎么更好结合起来反映。实际上后天之本,脾肺都是生化系统。

功用

益气健脾。

从四君子汤的反映的主治,刚才我们说了,是一个基础的气机见证,加脾胃的纳运功能的衰退,这两部分构成。因为从刚才这个表推理方法,对方剂主治,不同脏腑气虚这个主治,同学的把握,按推理方法容易记忆和理解。

方解

人参

补脾肺气

白朮

益气健脾燥湿

茯苓

益气健脾渗湿

使

甘草

助人参益气,调和药性

这个方怎么体现出一种治疗气虚见证的基本架构?功用是益气健脾,当然补气主要,这补气,要结合帮助脾胃运化,人参为君,补气的常用药,补脾肺之气。通过补脾肺之气,这个后天,补益后天的元气。白朮为臣,白朮苦温,它能帮助脾胃运化,益气健脾的同时,可以燥湿,擅长于燥湿,和茯苓相配,茯苓是益气健脾渗湿,所以白朮茯苓相配,在仲景时代就是一个基本的除湿的结构。把湿邪从中焦的苦燥,下焦的淡渗,除湿。这里要注意茯苓的淡渗(利水)有个特点,它的起点是在中焦,因为从利湿来说,它的起点在哪里挺要紧的,古人用药上也很考虑,你比如说像车前、泽泻、猪苓,利水药很多,茯苓也利水,泽泻、车前这类是在下焦,车前它要入心经,包括木通这一类。它与小肠,心与小肠以相比,小肠、膀胱这个起点向下,作用点在下焦,茯苓是在中焦,都是水湿壅滞,都是脾不运湿,脾不运湿和肾气虚、肾阳虚,不化气,水湿壅滞,在下焦,你通过利水的话,我们一般要用起点在下焦的,特别是有些,比如像补中益气汤里边的话,它就不能用茯苓,脾虚气机下陷,它容易增强下陷的。同样像完带汤里边,它也有一种基本能化湿,就随着气陷,带下绵绵不绝,量多,虚证的。这个时候已经有湿浊形成,要不要渗利呢?要渗利。那用车前而不用茯苓。茯苓增加它,它在中焦,增加脾湿下流,气机下陷的一种趋势。所以什么时候用茯苓一类,什么时候用车前、泽泻一类,就要根据它重点应当是在哪里开始。

茯苓、白朮的联合,是有较强的除脾湿作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益气,又能调和、缓和药性。使这方持久发挥作用。所以这也是很标准的君臣佐使四味药这个结构。成为补脾益气兼有除湿作用的一章基础方剂。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的比较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有三个药是一样的。人参、白朮、甘草。作用上它们都是健脾益气,功用里都有健脾益气,比较的话,从治法和适应证候是不同的。

 

理中丸

四君子汤

病机

中焦虚寒

脾气虚运化乏力

治法

温中为主,温补结合

益气健脾为主

君药

干姜

人参

从两个方的病机来看,理中丸强调的是中焦虚寒,中焦阳气不足,所以治法是温中为主的,用药是以干姜为君。我们上次讲到理中丸,那个方曾经有些医家认为人参应该补的做君药,多数还是认为干姜为君,以温中为主。以温为主,补为辅,温补结合。治疗中焦虚寒这种里寒证,而四君子汤呢,它是补气为主,针对证候是脾气虚运化乏力,所以益气健脾是它的主要功效。因此用人参、白朮、茯苓,人参为主,白朮、茯苓帮助它健运除湿,这样一种基本结构。所以这两个方都是基础方。针对的基础病机,和它用药的基本结构,和功用的主要方面,都是不同的。

运用

辨证要点

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就是前面讲到四个望闻问切,各一诊的基本见证。这里直接反应了脾肺,特别是脾气虚,运化无力。所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随证加减

· 呕吐加半夏

· 胸膈痞满家枳壳、陈皮

· 心悸失眠加酸枣仁

· 畏冷肢寒,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随证加减实际上结合后面附方,因为虚到一定程度,主要体现在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有能相应产生水湿,湿聚就会成痰。痰气阻滞中焦,升降不利,可以有这种呕吐、恶心、胀闷。呕吐、胸膈痞满这类,可以半夏、陈皮结合。到后面六君子汤就是这种思路来的。

如过偏心气虚,心悸失眠,可以增加养心安神。气虚如果发展到有一定阳虚,或者兼有阳虚,也就是说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有寒性收引凝滞,可以又不同程度脘腹疼痛,可以增加姜、附。

对四君子汤,很重要是掌握一部分常用的加减方。

附方 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四君子汤加陈皮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

四君子汤附方,一般异功散都是放在第一个。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它针对小儿气虚,脾气虚部运以后产生水湿,很容易阻滞气机。所以反应出脾虚气滞。针对的脾虚气滞证。气机组滞胸脘,有痞闷。食少便溏是概括代表了脾气虚的基本表现。

异功散是常用方,也是一种基础方。就是脾虚基础上有气滞。从这个方发展的。比如说,脾虚气滞进一步呢,水湿壅滞,湿聚成痰。那就成为六君子汤。六君子汤跟香砂六君子汤不同。六君子汤就是半夏、陈皮加点姜枣,那是反映了脾虚湿聚成痰,阻滞气机。可以又胀闷,恶心,呕吐,咳嗽有痰。如果痰气阻滞比较重,那就痰气互结胀闷重,胃气上逆也可以加重,再加上可以有疼痛,可能出现胸脘有疼痛。那可以增加理气化湿、行气止痛,木香、砂仁,最早香砂六君子,它是一个香附,最早用香附砂仁,后来也有用木香、砂仁。到目前多数用木香、砂仁。它有历史的一个演变过程。

附方 ()砂六君子汤

组成

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生姜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附方 参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证分析

脾虚湿盛证。

· 脾气虚:四肢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 湿盛:肠鸣注泻,胸脘痞闷,饮食不化

· 左证:舌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朮散是个常用方。也就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常用方。它发展的方向是脾虚湿盛。一般来说,脾虚时间,都有段时间了,所以才形体消瘦,就脾虚程度,比起益气健脾那个四君子汤证来讲,脾虚要重,脾湿要盛。也就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积聚较盛,而以脾湿造成的一些泄泻。妇科带下这类为主要。当然有些也可以又下肢轻微的浮肿,主证第一个是泄泻,湿盛泄泻。原因是脾虚以后,脾湿不化,造成失较重,这是参苓白朮散的特点。表现上除泄泻,妇科也常用这个。那一组基础的脾气虚见证,应该照样存在,而且较重。舌像上,因为湿重,苔白腻,脉或者软弱,虚,或者缓脉,缓脉也可以,虚而挟湿了。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它的化湿和利湿力量较大,补气健脾也比在四君子汤基础上,经过加味,增加了这个力量。所以这个方临床用得较多。

方解

人参

补脾

白朮

补脾

茯苓

补脾

山药

补脾润肺固肾

莲肉

补脾补脾

白扁豆

强补脾除湿作用,化湿利湿

苡仁

强补脾除湿作用,补脾利湿

砂仁

化湿和胃

陈皮

化湿和胃

佐使

桔梗

开宣肺气助化湿,补脾养肺

甘草

帮助益气,调和药性

从组成结构来看,人参白朮茯苓,就是四君子汤基本结构,加甘草,所以分析以四君子汤这组基本结构,可以做为君药。也有的方义分析把四君子汤加山药,包括莲肉,都看成一组,都有补脾作用。而且山药、莲米本身还有固肾作用。特别是山药固肾。它这个湿很重,带下量多,清稀,有这个特点,包括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后,有水湿下流,要有一个固摄。所以它既健脾益气,也有固肾的特点。把山药、莲米当做臣药也可以,和扁豆、苡仁(臣药)相结合,增强补脾除湿作用。扁豆既能化湿也能利湿,苡仁除了补脾以外,利湿为主。这君臣药相合,应该说补气除湿力量大得多。而且像山药这一类,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照顾比较全面。

佐药,砂仁和陈皮,都有化湿作用,能够化湿和胃,湿邪重,通过淡渗之外,理气芳香化湿,而且合胃降逆,防止气机升降失常。

桔梗在这里有两个意义,一个开宣肺气,本身有助于化湿,一个它可以补脾养肺,使全方补脾养肺,培土生金,既是佐药,又是使药。有引经这种作用,载药上行。这也就是后来参苓白朮散常用于小儿脾胃虚弱,造成脾肺气虚,不能防御外邪,经常反复外感,这是个治本之方。这桔梗就起到载药上行,体现这方可以脾肺同治。培土生金。这是方义分析当中重点之一。

甘草既是佐药,帮助益气,又是使药,调和药性。

参苓白朮散可以用汤剂,从传统来看,长期用丸剂比较多,服用时间较久,疗效才能好,才能巩固。

我们除了用于泄泻以外,还经常用于妇科的带下,量多,病程较长,用这个方做为缓治,也是常用的。特别小儿的反复发作,像慢性气管炎发作,它特点,平时一发作,痰量很多。咳喘,反复感冒。感冒引动,一般开始,发作期吃点汤药控制,比如说华盖散,有时候结合苓甘五味姜辛汤,这类配起来,表里同治。控制了以后,马上配丸药,一般最少吃三个月,长则半年。因为我们在八十年代,观察了不少这样的小孩子,其实这种治法是根本的,很重要的。吃一两个月丸药以后,他的再感冒,再诱发,这种逐渐减少。这类小孩往往是小学,读到一二年级,他前头没读书,前一两年幼儿园,这就开始又发,观察小学在一二年级这个时候,用这类丸药给他,如果稳定了,不大发了,后来在一直读到中学,甚至于到大学的,他的老毛病就很少了。有这个现象。很小的小孩子,比如一岁多,这些经常咳喘这种,这个也化水(),家长也会用参苓白朮丸。效果没有这个,没有大概六七岁,七八岁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坚持吃要好。断根以后,自身这个小孩生理规律在长的过程,好像过了这个阶段以后,给控制了,将来发作就很少。就是表虚容易感冒,这个容易控制。

这个方,也有在配丸药的时候,结合黄耆、升麻这类,结合一点升的。因为它本身湿盛以后,这种脾湿都是反应在下部,带下、泄泻,结合一点升,更好一点。

参苓白朮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

1.     开宣肺气,除湿,以通利水道。

肺气通畅,肺主肃降,水道得通,有助于除湿。

2.     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泄泻为主,有基础的气虚见证,加上湿重,苔腻,脉虚缓)

随证加减

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泄泻为主,如果久泻,一般来说,可以由气虚涉及到阳虚,所以表现在久泻,特别儿童,消化不好,他可以手足发冷。加干姜、肉桂,适当配伍温阳。而且配了以后,实际上和理中结合并用了。

附方 七味白朮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

功用

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

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这个方是常用的。它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有脾胃虚弱的基础,它是以胃气不和为主。所以反映出来呕吐泄泻。藿香、木香都又一定的和胃作用。它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用了葛根了。

补中益气汤 一类方《内外伤辩惑论》

参苓白朮散是个常用方,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前面讲了参苓白朮散是一种脾虚湿盛以后,也涉及到一种脾湿下流,脾湿下流这种泄泻,带下。我们要讨论的补中益气汤,从李东垣它自己所讲有脾湿下流,但这两方治法上是差别很大的。有很多类似症状,但治法上差别很大。

病机

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他建立的。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

·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

·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所以学习补中益气汤,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作为本科不是讨论的重点。

比如阴火,李东垣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哩,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几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它的主治证候,和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面,升阳举陷的特点及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补中益气汤主治证候是脾气虚了以后,侧重在固摄功能方面的降低,固摄能力大大降低。固摄哪些东西呢?其实它临床主治涉及到固摄气、血、津液,还包括肾精的精。气、血、津、精、神,以及脏器,这些都涉及到补中益气汤的运用。所以对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第一组痹然是基础的脾虚见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都是基础的脾虚见证,包括面色萎白或萎黄。再加上一种气陷以后反映脏腑下垂,人直立的,它不能固定在一个局部,涉及到一个气机的固摄力量不够,所以包括像脱肛,子宫脱垂,中医过去叫阴挺下脱,妇科。下陷在胃下垂,过去描述叫脘腹坠胀,因为它没有现在那个说借用X光看到了。至于气陷之后,久泻久痢,崩漏,涉及到不能固摄津液,不能固摄血液,包括这种皮下出血,补中益气汤经常用于气虚不摄血,出现这种皮下出血,现在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用补中益气也是很好的。特别小儿在这方面,也有这种脾虚不固,不摄血这个类型。

补中益气汤证它可以有气短,前面说基础气虚见证,气短,可以有自汗,自汗也是一种津液不固,可以有早上起来一阵头昏,眩晕清阳不升,所以它固摄是多方面的。精神、神志疲乏,神志恍惚。它这种升举固摄,也能固摄心神,所以说脾虚气陷,不能简单看看就是脏腑的下垂,或者像久泻久痢,崩漏这几样。它是固摄涉及到人体里面的组织的失固以后,不能维持一定部位,以及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神,多方面的。所以有两部分构成,我们教材把气虚下陷失血、脏器下垂,和这种基础气虚见证并列为三条。三个部分。实际上应该两个部分。

关于气虚发热证

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

关于这个气虚发热证,这是历来讨论比较多的。李东垣他这种虚火,虚热,把它叫阴火。你要一看呢,阴火者,心火也,...”这一段,他就联系到心,但是再一翻他那四本书,《脾胃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人们往往以《内外伤辨惑论》里提到的那一段,《脾胃论》里也有,作为根据,但实际上四本书里,他提阴火,到处都在说阴火,所以直到现在,搜集他写阴火的资料越多的话,越弄不清楚他说的什么了!最后人们概括他讲得比较直接点的呢,它是一种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所以对这个因为他的引文也不完全统一了。整个里面就是两个意思,最直接来说明的两个意思。一个是脾虚清阳下陷,脾湿随之下流。下焦是元气所在的地方,脾湿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这造成一阵燥热,这种气虚发热。

当然根据他谈的,我们现在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脾虚清阳下陷,清阳是止的脾的清阳,脾虚清阳下陷在下焦,郁而化热,这提法有点差别,但都跟脾虚,水湿,脾虚以后,脾湿下流有关。郁遏下焦阳气,这种时候化火上攻,一阵的燥热,这样解释的。

临床上现在怎么把握这个呢?个人当时有这个体会,实际上这种燥热都上午发生,活动一下,一阵燥热,伴随出汗,休息一下,好一些。热程度不重,往往手心有点热,手背不热,所以这个要和那外感发热区别。关于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证的一个特点,和历来一个理论解释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