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 22讲

 湘韵斋 2014-07-05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上次讨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从病机来看是阳虚外感风寒,有的简要称为表里俱寒,所以从治法来讲,方的功用是助阳解表,这是个基础方。是体现了针对基础病,一种基本结构,这方麻黄、附子、细辛,当然谁做君药,这讨论过,有的你表里俱寒,麻黄附子联合起来做,这个我还是主张麻黄附子联合做君,但有的说这是解表剂,这都有道里,我们主要体会它的精神,麻黄附子如果联合做君,那细辛就做臣,体现出类似于一辅二主的特点。一个臣药为两个君药服务。麻黄还是有这种发散风寒,你外感风寒嘛,你不管是外感风寒之邪,或者大寒犯肾,这它都要外来之寒,温必兼散,用麻黄发散风寒,附子温阳,温肾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发散,又能助附子温肾,细辛说它起发肾气,起发肾气和一般温阳概念不同,有温肾作用,同时鼓舞肾阳上达。那肾阳是人体一身阳气的发源,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从五脏的阳气直到体表的阳,都以肾阳为发源。

君药

臣药

佐药

麻黄

附子

细辛

所以过去说,胃阳之气究竟来自于哪里?都有不同说法,说胃出下焦,这个好理解。胃出下焦,全身热力来源在于下焦的肾阳,元阳。肾阳所以叫元阳。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有的说营卫同出中焦,那胃阳之气要出于中焦了。《内经》还说,卫出上焦。卫出下焦、中焦、上焦全有,究竟出于哪里?实际上是三种提法所针对的意思不同,它有一个物质基础的来源,说卫气、营卫物质基础来源,有个热力来源,热量,热力来源,有个输布、发散到体表,有个输布途径。细辛呢,由下可以鼓舞肾气,所以说它起发肾气。古人说,鼓舞肾阳上达,成为全身热力来源之处,它有个布散。肺呢,又是一个主宣发,使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有能使得向上的热力通过宣布到体表,那体表的卫阳之企,这热力来源。所以细辛在这里能够助附子起发肾气,助麻黄发散表寒,这是这个方的一个基本结构。麻黄附子联合是这个方基本结构。解除表里俱寒。

这是我们横向来看,外有风寒,内有肾阳不足,表里同病,所以表里同治。那治疗暴哑,刚才说主治的第二条,暴哑,那实际上是把这种表里同治的方式异病同治,从治法是转过来,变成上下同治,本来原书《伤寒论》里,是反映了表里同治之方,把它易为上下同治之剂。因为暴哑是大寒犯肾,又闭肺窍,麻黄可以开宣肺气,有助于畅通肺窍。附子呢,温肾,温肾祛内寒,可以解决大寒犯肾。内寒的因素,温阳祛寒,细辛两相兼顾,它的发散助麻黄通窍,它起发肾气,助附子祛内寒,有成为一个上下同治之方。异病同治,用药本来横向的表里同治,立起来称为上下同治。

用这个方也能治水肿,包括像麻黄附子甘草汤也可以治水肿。但麻黄附子甘草汤比这个方缓和,轻证,比较缓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以治疗水肿,也是立起来上下同治,肺肾同病,寒邪引起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泛滥,肾阳不足,不能温阳化气,水湿潴留,那你既可以用麻黄来开宣肺气,畅通水道,又用附子来温肾阳,助阳化气,细辛既能助麻黄开宣,又能温散水气,又助附子温肾阳,起发肾气,所以一方治多病。

这个方是临床很常用的。应该有它一定的地位,现在当二类方,有的医生很喜欢用这个方。成都有一位挺有名的中医院院长,用这方用得很好。我们学生跟他实习,他这方加减化裁治很多病,大家喊他麻辛附老师。实际上有很多名医,别人都喊他,比如说擅长用甘露消毒丹的,就喊他甘消老师。因为像夏季湿热重时,他一方都在这个变化了,所以这个方是用得很多的。

一般我们使用附子,刚才课间谈到附子,喜欢和芍药同用,比较安全。现在附子加工的比较好了,但是有的附子用量可以增大,用的较大,和芍药同用,一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附子量增大,芍药量也增大;附子量越大,芍药量也增到它的三分之二左右,甚至于跟它差不多。

证治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恶寒重,发热轻,因为表里俱寒,神疲欲寐,脉沉。这里写神疲欲寐,当然和典型的像四逆汤证神衰欲寐,但欲寐,程度有不同。典型的四逆汤证那种心肾阳虚,一般来说,用这个方的时候,心肾阳虚来相比四逆汤证轻一点。

使用注意

如果少阴心肾阳虚比较突出,既使感有一些表寒,表里俱寒,那还是要照顾到温里,避免阳气浮越,所以这一条就补充这个了。如果它加重,心肾阳虚重了,标志是四肢厥冷,很冷,下利清谷,脾肾阳虚。而且脉不仅仅是沉,脉微欲绝。这个时候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后攻其表。一般情况先治表,但遇到像阳气浮越要脱,那你先要回阳救逆,如果再行散的话,加重阳虚欲脱,阴盛格阳的这种可能性。这是使用注意。

随证加减

· 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

· 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

· 兼湿滞经络,加苍朮、独活。

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这个是多见的情况。在《伤寒论》时代,气候很冷,非常强调阳,温阳气,化津液。益气的运用,宋以后用的更多,所以后来的,包括后面要讲的再造散这类,都是不仅用附子,还要加参、耆。为什么呢?既然内在阳虚,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虽然有外来之寒,麻黄、附子相配,外来之寒,温必兼散,但是心肾阳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寒要温补结合。所以多加黄耆、人参。

这类证兼咳嗽,肺气不宣,可以结合化痰降逆,半夏、杏仁一类的。

湿阻经络,那就是说,既有阳虚,又感受外寒,外寒风寒又夹湿,反应出外来风寒湿,一般来说,会引发痹证,要注意除湿止痛。既要散风寒,又要除湿止痛。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再造散(《伤寒六书》)

组成

人参、黄耆、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桂枝、炒白芍、煨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下面我们简要看一下这个附方。这又是《伤寒六书》上的方,过去当正方,二类方,《伤寒六书》这个方,它是助阳解表的,严格的讲,助阳益气解表。解表发散风寒,助阳益气解表。总体上历来划分为助阳解表这个范围。所以从它这个主治证候来讲,有一组阳虚表现,热轻寒重,恶寒发热基础上热轻寒重,说明既有外来风寒,又有内在的阳虚,寒很重,无汗肢冷,这还是属于表实证范围。阳虚不能温养四肢。除阳虚之外,有气虚,所以它助阳和益气结合。像肢体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这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气虚证。气虚证加寒像,阳虚气虚同时并见,阳气不足,又加外来的表寒。

治疗呢,再造散,《伤寒六书》的,就是前面讲的柴葛解肌汤那位作者。他还是尊重经方的配伍规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设计,做为他的基本思路,他觉得阳虚气虚,用麻黄怕发散太过,阳气虚弱之人,掌握不好,容易汗多亡阳,所以他觉得麻黄和桂枝比,用桂枝汤代替麻黄。那桂枝汤散寒,力量很微弱,散寒力量较小,那用桂枝汤不够怎么办呢?它里面加羌活、防风,他就把麻桂剂、羌防剂又来融合了。荆防四方来融合了。

仲景时代很少这样用,我说过仲景没用过羌活,防风在治表寒当中他很少用的,很少用。这个他就把羌活、防风,和桂枝汤,合在一起代替麻黄,这样既保持它一定的发散风寒作用,又能够用发汗峻剂不至于发散太过,本身阳虚,怕亡阳,这个方里在温阳的基础上用附子,加人参、黄耆。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用羌活、防风加桂枝来代替。因为实际上,羌防剂相对麻桂剂来讲要平和,它不仅仅是照顾到风寒夹湿了,药性比较平和,同时能够止痛。用附子来温阳,它又结合参、耆(人参、黄耆)来补气,温阳益气结合,细辛仍然用来既帮助发散,又可以帮助起发肾气,所以它这样构成一个方,所以你不必要一味味的背它,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做为一个基本架构,麻黄附子分别,本来经方的基本架构,用时方很多药来代替改良它。这个思路,构成一个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方剂了。

所以这个方,也就是时方,这个时代用来治疗阳虚外感的一个代表方,一般说助阳解表,都适用再造散来作为代表。经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来作为代表。实际上这个方还是从经方当中,这个思路变化出来的,这是再造散。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适用病证

里热积滞实证。

整个泻下剂,它从下法里边讲,常用分类现在分为五类。第一类寒下,因为适应病证,使用注意这些,已经在下法里都讨论过,这里不重复了。寒下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这是适应病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大承气汤。这是这类治法一个重点,一类方。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它这名称承顺胃气下行。通降下行。

病机分析

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主治证候是阳明腑实证。阳明幺,胃肠。胃肠属于腑,热实互结于胃肠,具体来说,热实互结在胃肠是阳明腑实证,从临床表现来看,前人经常用痞、满、燥、实四个证来概括它。所以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证治要点。因为从证治来讲,大承气汤证的主治写了很多,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包括发狂、痉病。

 

阳明腑实证、热实互结于胃肠是教材三方面主治,三段主治里最基本的。那这部分也就成为证治要点,就是辩证的要点,最起码的第二,第三段都必须有这个基础。都有热实互结于胃肠这个基础。这个胃肠主要现在指肠道了。虽然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对阳明病的一个纲领。胃家包括胃肠,有的时候用胃是广义的意思。中医用名词它是多义。

 

经常我们用的胃有广义狭义等三种类型用法。有的时候具体说到胃,胃主受纳、胃气上逆这具体指的就是那个饮入于胃那个胃,受纳腐熟水谷那个胃。这就是很具体的了。有的时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我们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这个脾包括了脾胃。有的时候,这个饮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说这个人胃气挺强。这个胃就包括脾,有最广义的胃,中医学经常也用。并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种生机活力。这个人面色红润,但是又明润含蓄,脉来从容和缓,说有胃气。《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枯骨者没有胃气,象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那这个就是有胃气。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这是跟具体脾胃的受纳运化,消化功能这个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整个概括人体的一种生机活力。象《伤寒论》概括阳明病,胃肠它用胃家,胃那一家,胃家实是也。这个胃概括了肠。有时候一词多义了。

 

所以有些到西学中班上课的学生们,西医主治医师们,开始他们很有意思说,中医很奇怪,他念书念不懂。他说《伤寒论》说的,胃中有燥屎五六枚,怎么大便跑到胃里去了。这个胃是包括肠,胃家那家子这是包括肠,胃家实,不是你西医做了溃疡病手术的那个胃。所以这个概念就是说,初期学习,很多这个病位上用热实互结胃肠,实际上阳明腑实以肠为主。它作为病机分析,证候表现里,热实互结,以痞满燥实这四个字作为它证候的特点。

 

所谓的痞是自觉证,满是他觉证。过去中医把这种痞、满、胀这些分得很清。所谓痞是自觉胸脘闷塞不舒,说“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濡”就是没有抵抗感,完全是一种自觉证状。是一种闷塞不舒,按下去仍然是软的,是一种自觉证状。病人主诉讲出来。

 

满就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那就是他觉证状。比较起来医生诊断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抵抗感,他觉证状,不是纯属自觉证状。这两类有区分的。

 

燥指的燥伤津液。燥伤津液首先就反映在肠中有燥屎。热实互结,是热和饮食糟粕这些互结,灼伤津液,使得这糟粕成为燥屎干结不下。主要形容其燥,津伤,舌苔黄燥,也是严重的。黄燥,焦黑都是指津伤的程度。热越重越津伤。体现出热邪和津伤的程度。

 

痞满燥实的实,主要反映两个。一个大便秘结不通,一个腹痛拒按。脉实有力是佐证。佐证说明它正气不虚。因为正气虚了,单纯泻下不行了,要攻补兼施。所以痞满燥实四症俱全,是大承气汤症的证候特点。这个是热实互结于胃肠这个主治。热结旁流症,表面上看起来是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但是关键的这个鉴别诊断,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而且往往脉实有力。当然这是指的它没有伤筋耗气,没有到邪实正虚这种程度。

 

热结旁流证是燥屎热实互结胃肠。但是热邪作为仲景的《伤寒论》,这个热还是外来的,太阳到阳明。如果胃肠没有燥屎,那是以阳明经热为主。表现有燥屎,它可以造成热实互结了。热邪,邪迫津液,热邪逼迫津液下泄。随着燥屎形成,热邪逼迫津液从热实互结那个结,燥屎的旁边流下。热邪逼迫,这个时候下利清水、色纯青,这种伤阴更快。很快可以出现心神病变,或者筋脉失养,或者动风,或者热实内陷心包这类,窍闭神昏这类可以出现。所以说热结旁流证是很重的。到这个阶段,一般来说,损伤气阴很快。本质上还是热实互结。

 

至于下利清水,这个是表面现象。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泻下热结之后,就消除了热邪逼迫津液下泻的这个原因,热实互结去掉了,那是一种“通因通用”的典型。所以热结旁流证用大承气汤治是,热结是本质,旁流是假象。以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于通因通用的一个治法。

 

教材提到了热厥证,第三条里热厥、痉病。热厥证是由于热实互结在内,清阳不能布散四肢。因为我们说脾胃升降是人体升降的中枢。脾主四肢,清阳实四肢。如果热实互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就出现真热假寒,里边热实互结很重,但是四肢,特别是远端手足可以发凉。这个是真热假寒证。治疗方法仍然攻下热实互结,气机通畅,阳气布散,热厥可以恢复。

 

这种方法属于寒因寒用,第一个寒因,表面假象是寒,可以手足逆冷。“寒用”用大承气汤,寒凉药,寒因寒用的一个典型。痉病是由于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特别是象热结旁流这些伤耗津液快的,很容易引起抽搐,四肢抽搐,筋脉失养。发狂是指的热扰心神,这也是阳明腑实证发展过程中常见的。

 

大承气汤用来治疗急腹症,它作为基础方,用来治疗急腹症,特别是肠梗阻一类,单纯性肠梗阻一类。过去是遇到肠梗阻就要动手术,有很多可以避免手术,象单纯性肠梗阻,有些麻痹性肠梗阻,那个是肠梗阻当中占比例很大的,可以避免做手术。

 

这个方从功用来看,这是属于泻下热结中间的峻下方。峻下也就是说泻下力量较强。从方解来说,它是四味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作痞满燥实四证,刚好一个药对一症。简单来说,大黄泻实,芒硝软坚,枳实消痞,厚朴除满。正好这四个药针对这方面。当然这是协同了。简单进行理解就这样了。大黄苦寒通降的,热实互结主要靠它荡涤泻下;芒硝是咸寒的,咸寒润燥软坚,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厚朴下气除满,行气下气,消除胀满;枳实也是行气药,行气消痞。它不痞满燥实四症吗,四个药对待了。

 

用法方面,这个方很讲究。大黄后下的,芒硝呢溶服,厚朴、枳实是先熬的。因为它要保证它的攻下力量强。大黄后下,象《伤寒来苏集》总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行”。越熟的越走在后面。当然这四个药,大黄后下,芒硝溶化服的。所以走在最前面是哪个呢?是芒硝,因为它煮都不煮,紧跟着是大黄,最后还是厚朴,枳实。这虽然四个药不多,发挥作用的层次,通过这服法的不同体现出来。

 

在运用里面,辩证要点,作为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了。它是峻下的,也是这类寒下的一种代表。用它呢,因为攻下属于峻下,属于一般体虚要慎用,或者攻补兼施。

 

用这个方,中病即止。通了就要停用,哪怕积滞没有都攻掉,只要通了就要停用。继续用要换方。后面应该采取即使还需要攻下都应该或者清下、或者缓下一类的,而且要照顾正气。泻下之余,定无完气了。对于正气损伤也是明显的。伤及正气的反应主要是气虚津亏这个方面居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