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十六讲温里药、行气药

 湘韵斋 2014-07-05

在温里药的具体药当中,前面的四味药是重点要求掌握的,下面两味药就是熟悉的,小茴香和丁香。那我们这两味熟悉的药,首先介绍小茴香。那么小茴香最早在古代的本草文献里面,就没有小字,就是茴香二字,而且在最早的文献里面,茴字还没有草字头。它是个调味品,大家都知道,那古人作为烹饪食物的一种香料,不但能够增加普通食物的香味,认为稍稍有一点异味的,比如说过去没有什么冷冻保藏,什么冰箱之类的,比如夏天早上的肉,可能到中午就微微有一点异味,那么加上这样的调味品,前人认为能够使它的原有的香味能够恢复,再回到原来的香味的那种状态下,实际上准确地讲是掩盖了一些不良的气味,不是让香味恢复了,这茴香的本义是这样从烹饪当中得来的,那么因为它是一个草本的植物,所以后来加上草字头。这个植物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它幼嫩的苗,叶子很细的,呈这种丝状的,也是一种调味品,很香的,那么它成熟的果实,作为药用是这个,这是新鲜的时候,好象还有绿的颜色,那么晒干了的时候,实际上它是这种黄的,就象水稻、稻谷外壳一样,从大小、形状也是比较粗糙,所以在文献里面根据它这样一个特征,常常又把它叫作谷茴香,好象稻谷外壳一样,所以有谷茴香的这样一个称谓。那么后来由于有了另外的一种茴香,就所谓的八角茴香,八角茴香它是来源于比较高大的乔木植物,是属于木兰科的,就是厚朴那一类,很大的树上结的果实,那种聚合在一起的蓇葖果,有几个蓇葖果聚合在一起,一般呈那种四周散开的好象那种角状,一般可能就是五到八个,所以称为八角茴香,那么八角茴香个头比较大,直径也可能四、五公分的都有,两、三公分的很普遍,那么相对茴香个头就很小了,所以就把八角茴香,它们因为在气味,就是性能、功效应用方面,都认为是一致的,所以就把八角茴香称为大茴香。相对于大茴香,又把这个称为小茴香。那八角茴香,最早是一个外来的药,所以又称为舶上茴香,舶来之品,船上运来的,经过海运,所以今后大家学方剂学,或者一些临床学科里面,说的舶上茴香,那么指的主要是八角茴香。实际上它们的应用的情况是一样的,这是关于名称,所以古代见到的茴香就是我们在这里的小茴香。小茴香,既是一个温里药,又是一个行气药,那么作为一个温里药,它是一个散寒止痛的,基本功效就是散寒止痛,那么散寒止痛,两方面,一个是温中,第二是温经。那么温中那么是治疗中焦有寒,中焦虚寒的,和前面学过的干姜、吴茱萸等等,以及后面的温中的药,其实都一样是用于中焦有寒的,那么根据中焦有寒病证的临床表现不同,比如说有没有饮食积滞,有没有脾胃的气虚,如果有,那么配伍补气的,配伍健脾的。那么另外根据它的主要的症状,比如说以疼痛为主,以胀满为主,或者以呕吐为主,或者以腹泻为主等等,不同的临床表现配伍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药,这些原则都完全一样,那么第二个温经止痛,那么主要是温散经脉当中的寒邪,就治疗寒邪入于经脉引起的一起疼痛证,那么温经止痛的主要适应证,比如说一个头痛,寒邪侵犯了头部的经脉,比如说象吴茱萸汤,用茱萸这一类的,另外更多的温经止痛指的是腹痛,下腹部,有的就称为小腹痛,或者少腹的疼痛。另外一个就是疝气,那么疝气主要就是指男性的睾丸肿胀疼痛为主,或者有的因为小肠嵌頓在腹股沟,而形成的斜疝或者小肠疝,认为与肝经的寒凝气滞关系很密切的,所以什么叫疝气,今后临床学科可以里面详细地去讨论,因为历来所指的范围不完全相同。在比较早的文献当中,把小腹有一些疼痛很剧烈的病,也把它称为疝痛。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是不一样,但现在主要是指的是斜疝和睾丸的肿胀疼痛的这一类的病证,那么小茴香可以用,可以用于疝气痛这一类,用它来温经散寒止痛,那么前面的象肉桂啊,或者就是包括附子或者吴茱萸这一些,它都能够温肝的,其实它对疝气痛,或者小腹的寒凝疼痛都可以使用,那么小茴香也没有什么特殊,也是很常用的,和这些药也经常配伍在一起,肉桂或者吴茱萸,是在散寒止痛方面。它作为一个行气药,它又有行气止痛和行气消胀的作用。我们下一章就要讲行气药,行气药主要的针对的气滞的胀满、气滞的疼痛,那么小茴香是既能消胀、又能止痛的一个药物,它作用的部位,既作用于脾胃,又作用于肝,那么行气药主要就作用在肝和脾胃,所以说小茴香也是作用部位比较广泛的,既能行气,又能止痛的一个行气药。那么常常可以用于脾胃的气滞和肝郁气滞,那么前面讲的疝痛其实也是属于肝郁气滞有关的一个病证,小腹也是肝经经脉循行的部位,所以它一方面是散肝经的寒邪,另外一方面又是行肝经的气滞,那么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小茴香就用于肝和脾胃寒凝气滞并见的(证候),它既用它来散寒,又用来行气消胀止痛。因为它是一个温性比较强的药,真正的热证,疝气也有热证。那么不是非常对证的,如果要用少量的,一定要配伍比较多的清肝热的这类的药物,所以这是小茴香的情况。那么它最大的特征,它就是既是一个温里的药,温里药,它属于散寒止痛,既温中,又温经,同时它又是一个行气药,我们学了下一章行气药,回过头来再来理解小茴香,那么这些问题认识就会深入,其实前面的吴茱萸准确地讲也有一点行气作用,它偏于止痛,对于肝经,比如说用于疝气啊、小腹痛也有关。

  下面一味药丁香。桃金娘科的常绿的乔木植物,丁香树它的花蕾,把它采集下来,干了以后它就象一个丁子状、一个丁子状,就是我们下面药材,上面大一点,下面尖,很象过去钉鞋鞋钉那种形状,所以把它叫丁香,有的把它叫丁子香。因为它香气也是很浓烈的,象一个钉子状,所以叫作丁子香,指它的花蕾。另外它成熟了的果实,那么就象鸡的舌头,所以又叫鸡舌香,相对来说,常常把它的花蕾叫作公丁香,把果实又叫作母丁香,其实它就是同一种植物,它采收的不同的时候,一个是花蕾,一个是果实,那么一般用的丁香,都是花蕾,它含的芳香性的挥发油比较多,芳香性很强,所以它温中散寒,或者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比母丁香要峻猛一些,作用要强一些。所以母丁香在临床上应用得比较少,主要是用的公丁香,就是花蕾。那么丁香,它主要是一个温中的药,所以它的第一个功效里面,就没写散寒止痛,或者祛寒止痛,强调的是温中,它又有止痛的作用。所以它就用于中焦有寒,而且以疼痛为主的一些症状。那么也是和小茴香、和吴茱萸没有什么区别,应用的时候,它最大的特征,它在温中的同时,在降胃气方面,作用比较明显,常常用于胃气上逆,因为中焦有寒,或者中焦虚寒,所以功效里面突出它的降逆二字,所以它应用里面,主要是用于胃寒的呕吐、呃逆或者嗳气,呕吐、呃逆、嗳气,是胃气上逆表现出来三个不同的的症状,可能通过《中医学基础》、《诊断学》的学习,那么同学们肯定能够区别出来。呕吐,经常有的时候能够吐出一些(胃)内容物,那么嗳气,好象我们现在喝了汽水了,因为里面二氧化碳,有时候气往上冲,那样子出现的一个症状,那叫嗳气。呃逆能发出响声,很难控制,所以都与胃气上逆有关。那么丁香,都可以使用,所以它是很重要的一个温中降逆的,治疗胃寒、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呃逆或者嗳气,这些都能使用的一个药物。那么这是丁香在温中药当中,它长于降胃气、降胃逆。另外它又有一点温肾壮阳的作用,但是作用不明显,比较微弱,所以在古方里面,常常作为我们以后要学的补阳药,或者我们前面学的肉桂或者附子,这些药物的一个辅助,所以应用并不多。但是现在研究,有的人认为,它通过观察,之所以丁香能够表现出温肾助阳,它主要是因为丁香里面,含了很多芳香性的挥发油,那么芳香性的挥发油,在排泄的时候,主要经过泌尿道来排泄,所以小便里面有相当高的含量,那么在排泄的时候,对尿道,就是尤其是男性,那么它就有一个轻微的很温和的一种刺激,可能反射性地就可以引起这种性兴奋,那么这样子就是相当于中药当中的一些壮阳的药物,就常常和一些温肾壮阳的药物配伍在一起,但是认为反复地这样刺激,那么是一个有害的刺激,所以就不主张在补阳,真正是肾阳虚的患者当中,并不主张使用。所以真正是那种属于阳痿啊这样的一些要壮阳的,那么它通过这种刺激,可能有一点点那种辅助作用,所以它不是一个典型的补肾阳的药,供参考,也只是一部分人的一个观点,这观点,那么据报道也是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得出来的,所以可以供参考,不过这药在作为温肾阳方面,是很少、很少使用,在古方里面应用也不多,在当代的临床上应用那就更加少一些了。要注意的是丁香,属于十九畏的,它不能和郁金同用,郁金今后活血化瘀药讲,这两个药,都没有毒性,都是常用的,所以认为不能配伍在一起,但是这药对,又是古今以来,出现配伍在一起最多的一个药对。在这十八反、十九畏当中,这一对药,所以一度的有人认为不应该是配伍禁忌,也是反反复复的,有的时候取消,有的时候加上,但是在目前没有完全把它搞清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保留十九畏的原文里面的丁香莫与郁金见,两个最好不在一起配伍,这是关于丁香。

  那么剩下来后面五味药,都是属于了解的,很次要的。那五味药,都是温中的,那么第一个是高良姜,它也是姜科植物的根茎,就象干姜一样,用它的根茎入药,所以它的功用和干姜,基本上是相似的,只不过一般认为它的温热性质还要甚于干姜,所以它的散寒止痛,有时候在干姜之上,那么也有一定的止呕的作用,干姜也不是绝对没有,所以干姜算一个止呕也并不错,所以它和干姜在温中方面,是非常相似,也就说它散寒止痛的作用稍稍强一点,而这两个药常常配伍在一起,比如说古方的二姜丸,就是干姜和高良姜两味类似的姜类药,那么互相来增强疗效。

  花椒,花椒以四川为主产地,最有名,所以有的把它叫作川椒,那么四川属于西蜀,蜀地,所以又叫蜀椒,从秦汉以来很多文献上就叫蜀椒、川椒、花椒,那么是四川、川菜当中最有特色的,不但辣,而且有麻味,就是因为有花椒的原因,所以有很浓烈的麻口的这么一个滋味,是它药材很主要的性状。那么花椒也是一个一般的温中止痛药,所以也是(治)胃寒,或者脾胃虚寒的。它和前面的药一样地用,现在我们也不再专门介绍了。另外它有一个驱蛔虫,那么它的驱虫作用不强,所以一般很少把它在驱虫的方当中作为比较重要的药,关键是它既能驱虫,又能止痛,尤其是在蛔虫,不安静,燥动的时候,有疼痛的时候,所以花椒它既可以用于驱蛔虫的方,又可以用于安蛔虫的方,比如说今后乌梅丸。为什么要安虫,我们在讲驱虫药的时候,再来讲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初步地了解花椒作为一个驱虫药,它主要是用于蛔虫证,那么蛔虫证在有腹痛的时候,和没有腹痛的时候,要驱虫的方当中,它都可以作为一个辅助的药,一方面是止痛,一方面是驱虫。另外外用的时候,还可以杀虫止痒,可以治疗一些皮肤寄生虫,比如说螨虫、疥虫引起的一些瘙痒,另外它也能燥湿,所以对于寒湿阻滞,对于一些湿疹、湿疮,这样引起的皮肤瘙痒,花椒煎汤外洗,也有止痒的作用,所以它的止痒一方面是通过杀虫,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它有一定的燥湿作用,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药,所以花椒除了温中以外,那么就是它外用和内服,分别有一个特殊的功效。

  后面还剩下三味药,胡椒、荜茇和后面的荜澄茄。三味药都是很相似的温中止痛的药,一般就用于脾胃有寒的病证,那么这三个药,它在古代都是同科属的近缘植物。那么荜茇,它也是胡椒科的一种植物,用它的果穗,用来入药,那么我们讲义上,拉丁文里面,piper,就是直接把音翻译过来,实际上就是音译,名称就是这样来的。那么胡椒也是荜茇属的,所以它们前面的拉丁文里面的属名,都是一样,后面荜澄茄,按照正品,在古代,也是胡椒科荜茇属的,它们三个是同科同属,作用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只是说荜澄茄由于它主要产在热带地区,后来慢慢地在国内找代用品,现在的代用品主要是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果实,它们用它来代替传统正品的荜澄茄。所以从这角度来讲,这三个药基本一样,大家就记四个字就对了,就是个温中止痛,主要用于脾胃,其实都是调味品,都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那么至于胡椒说一下它的名称,那么胡椒科荜茇属的胡椒,也是它的果穗、把果实收集起来,如果采收的时候,果实比较偏嫩,还是青的时候,就不去掉果皮,那么干了以后果皮就皱缩,然后就附着在它的果壳的表面,就是一层黑色的不平坦的,那么叫黑胡椒,它采收比较嫩一点,不去掉它的果皮,让它直接附着在上面,如果采的时候比较成熟一点,然后采收了以后,把表面上的果皮把它去掉,比如说用揉、搓、碰撞的方法,然后去掉了以后,让它的果皮露出来,硬的,那叫白胡椒,所以白胡椒和黑胡椒是同一个品种,采收的时间早晚稍稍有一点不同,所以白胡椒它的辛温的性质,更强一点,黑胡椒要稍次一些,因为它加了一定的果肉,果肉作用是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温热性质,主要是在种子里边。所以它的药性的偏性有差异性。这样的一些内容就是前面十味药,都是我们温里药要介绍的,其它章节还有,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重复。

  下面介绍第十四章,十四章行气药,书上在209页。那么首先我们还是介绍行气药的含义。我们书上说以疏畅气机为主要功效,长用于治疗气滞证的药物,叫作行气药。简单地讲就是以行气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气滞证的药物,叫作行气药,记这么一句话就够了。那么要说明的一点,就是目前对于这一章的药物,有两种不同的称谓。我们教材,把它叫作行气药,认为它是以行气为主要功效,那么在另外的一些中药著作,包括教科书把它叫作理气药,就认为这一类的药,能够调理气机,治疗气分的病证,称为理气药。一般在称行气药的书上来说,它又叫理气药,称理气药的书上来说,它又叫行气药。那么从表面上来看,好象就是说是同谓语,既可以叫行气药,又可以叫理气药。其实行气和理气是不同的,这是学术观点上的一个认识的一个分歧。那么认为这一类的药,应该叫理气的,它主要的依据就说这一类的药,它对气机有调理的作用,它比较广泛,尤其是这一章的药物当中,很多药物不但能够行气,而且能够降气,所以它的理气主要包括了行气和降气这样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把它称为理气,这是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就认为这一类的药物,它的主要功效是行气,降气只是部分药物兼有的功效。所以称为行气比较准确,所以不赞同称为理气的。我个人的观点,我是同意这类的药,称为行气药,不要称为理气药。首先称为理气药,调理气分,那么人体的气分这是很广义的,气分出现的病理改变,现在至少有气滞、气逆、气虚、气陷、气脱,都是属于气分的病变,都需要调理,那么我们就说把什么气陷、气脱、气虚,把它除开,那么理气,调理的气分,调畅的气机,一个就是气滞,二个就是气逆,那么就把它局限在这两个方面。但是理气本身不能反应药物的具体功效,我们是按功效来分类的,这教科书,理气很难讲是一个具体的功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没有很确定含义的一个术语,就是退一步来讲,我们给它赋予一个比较固定的含义,理气就包括行气和降气。那么我们来看降气,降气一个是肺气上逆,那么肺气上逆,主要就是咳喘,那么咳喘我们已经有止咳平喘药了,所以降肺气的药,已经独立成章,没有必要和理气或者行气药,再混在一起。那么再剩下来是一个胃气上逆,降胃气主要表现在止呕,那么止呕也要因为我们教科书没有分那么多的类,如果要分,它也是能够独立成章的,更重要的是止呕的药,它不一定都是行气的药,它可以分散在不同的章节,比如说我们前面学的止呕的圣药,就是生姜,作用最强的,它不是行气药,我们后面还要学另一味止呕的圣药半夏,它是化痰药,也不是行气药,那我们前面还学过藿香啊,芦根这样的一些止呕的药,以后还有竹茹、枇杷叶都不是行气的药,但是很常用,在止呕方面。所以止呕,它和行气没有必然的这种相关性,尽管有一部分行气药,有止呕的作用,但是它不带有普遍性,那么尤其是我们在行气药要学的这一章当中,有止呕作用的可能还不到一半。所以把它认为是一个兼有功效比较好一些,因为行气就是一个具体的功效了。我们的章就是按具体的功效在分类,那每一味药,都能够行气,也规律性也就出来了。那么降气,有少数的行气药能够降气止呕,如果说广泛地称它既能行气,又能降气,那么(与)止咳平喘药就已经发生了混淆,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最好把它叫作行气,不要叫作理气。但有些都值得进一步的商讨、讨论,这是关于含义的问题。

  第二关于功效与主治,行气药的基本功效那么就是行气二字。那么治疗的病证,证候就是气滞证。那么气滞的基本临床表现,第一是胀,第二就是痛,胀、痛或者有的痞满、痞闷三个症状,胀痛是主要的,另外有一个痞,我们后面再讲它的特征。但是行气的功效,在具体使用的时候,我们在概述当中就说了行气作用比较强的作用就称为破气。所以行气和破气是同类作用、同类功效,有强弱之分,除了这一点以外,对行气的功效,往往要联系它们的作用的部位和产生的疗效,使用的时候,常常不单纯地说它行气,有时候把作用部位,如果就部位而言,那比如说行气调中,那么它作用的部位是在中焦,是在脾胃。行气疏肝,那么是作用在肝脏。行气宽胸,那么主要是在胸肺,在胸中,在肺,与肺气壅滞这些有关。所以行气宽胸、行气调中、行气疏肝,是把作用的部位和行气的功效联合在一起,反映它们最佳的归经的部位,另外,更常用的是把它效果,比如说行气消胀、行气散满,消胀和散满那是差不多的,都是指的是胀满,行气消胀、行气散满,行气除满,比如说我们前面学的厚朴,长于消胀的行气药,所以它的功效往往是行气消胀、行气散满、行气除胀。那么很多行气药是偏于止痛的,就叫行气止痛。对行气药来说,消胀和止痛,绝大多数同时都有这方面的效果,只是互有侧重,一般称为行气消胀的,可能有的止痛不是很明显,但它并不是完全没有止痛的作用,它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止痛的效果,就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比如说厚朴、砂仁、白蔻、紫苏等等,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止痛的作用,只是它有的以消胀为主,就没有明显地提出它有止痛效果,那么我们后面有很多药,写的是行气止痛,但绝大多数它也有不程度的消除胀满的作用,所以不能把行气止痛和行气消胀绝对地把它这样子把它对立起来,或者孤立起来,只是说强调它的重点。比如我们前面学的茴香、小茴香,可能止痛消胀它都比较明显,它有时候你就不能六个字一起写,行气消胀止痛,往往只强调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很多书上小茴香还是写个行气止痛,并不是说它不能消胀,对胀满它是有作用的,这是联系到效果。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气滞证当中,气机阻滞在胸中、在胃脘,常常出现一种痞证,一个病字旁,一个否字,痞证,由于有时候称为痞胀、痞满、痞闷,那么在一般的中医文献里面,包括现代的一些工具书上,什么叫痞,作为一个症状,气滞证当中的一个症状,是怎么样的一个临床表现,没有明确的表述,我是查阅了所有的书,但是根据我本人的体会,痞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症状,是一个似胀非胀,似痛非痛的一种阻塞不通的一种感觉,似痛非痛、似胀非胀的一种阻塞不通的一种感觉,患者觉得很难受。整个胸部或者胃脘部,这种很压抑、很堵得慌,你说是疼痛,又不是典型的疼痛,说它是胀,好象又是软软的,不象典型的腹胀,敲一下就象敲鼓一样的,有那种鼓音,它又比较柔软,是一个很特殊的,所以这种情况,把它叫作痞证、痞满,可能有的比较瘦小的一些中年的妇女啊,就很多有胃下垂,那胃下垂,饭后不容易排空,那胃里面很难受,你说它痛,它不象痛,你说胀又胀得不是很厉害,但很不舒服,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痞证。比如说张仲景说的心下如覆盘,其实就是排空比较困难,我的理解就是讲的胃下垂。当然大家以后去学张仲景的著作里面,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当然可以考虑,其实也是气滞所产生的一个(症状),所以有的行气药比较少(有这功效),它行气除痞,行气消痞,就指的这么一个情况。似痛非痛,似胀非胀的,它有一定的缓减的作用。这是关于行气的功效,就有这么不同的表述方法,所以我们学了行气药以后,不但要能够辨位,行气药的主要作用的病位是在脾胃、胃肠或者在肝,或者在肝脾、肝胃,一个定位。二个它的主要表现是止痛、是消胀、是除痞,这都是它的一些个性特征,对一些典型的药,那么都是要分清楚的,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行气药才是掌握得比较好,临床应用的时候就比较能够准确了。笼统地只说一个行气二字,部位不清、效果不明,那么学习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完成,所以这是关于功效和主治,基本的功效和主治。另外兼有止呕的作用,少数的行气药,兼有止呕,那么用于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这是关于功效和主治,这是总论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性能特点。行气药的药性绝大多数偏温,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厚朴、紫苏、砂仁、白豆蔻、小茴香等等,都是温(性)的。我们在这一章要学的,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药,都是偏温的,那么在这一章里面,偏寒的,只有两味药,一个是川楝子,二个是青木香,川楝子和青木香,那么大家记住了特殊,普通的、普遍的就好记了,那么行气药的药性,多数偏温,如果你用一个括弧,川楝子、青木香偏寒的。至于枳实,很多文献也称为它是微寒,那没有意义,把它避而不谈,讲那个药的时候,我们可以顺便说明一下,其实枳实的药性到底偏温、偏寒,有争论,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偏寒的行气的药,有意义的在我们要要求的药当中,主要就是个川楝子,所以药性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药味,辛味,辛能行,行就包括了行气,另外这一类药都很芳香,所以不管从性状或者性能,辛味它都是能够统一得起来的,那么有的药,又能够燥湿,又有一定的苦味,所以苦味比较少,一般都有辛味。归经,那么行气药,要不就作用在脾胃,那就归脾胃经,有的兼能作用于肝,那么就归肝经,有的还能作用于肺,那就归肺经。但是要学的每一味行气的药,它都可以归脾胃,它都可以用于脾胃气滞,所以就是我们这一类药,它功效和主治和性能特点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从第一味行气药到我们这一章(完)就是除了一个不典型的行气药,柿蒂,柿蒂本身不是行气药,没有办法归类,除它以外,那么就包括柿蒂它不是典型的,但它也能归脾胃经,所以是个共同的规律,那么兼能够入肝经,能够疏肝的,除了脾胃,还能归肝经,所以归经也是很容易掌握的,那么除了两个苦寒的药,尤其是川楝子有毒,其它的都是没有毒性的。

  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那么也是一个寒热虚实,气滞有寒的,就配伍温里的药,有热的,配伍清热的药,不管在哪一个脏腑,有虚的,那么主要是脾胃那么就是补气健脾(药),在肝可能有肝血虚、肝阴虚,又有气滞,也是可能的,那么就配伍补肝血的、补肝阴的,所以这是虚。实,除了寒热,一个湿浊、水湿,湿浊加气滞,那么配伍除湿的药,利湿、化湿这些都可以,那么另外一个比如说痰,有痰的,加化痰的药,有瘀血的,加活血化瘀的药,有饮食积滞而引起的气滞,那么配伍消食药,如果是有寄生虫、肠虫,也可以干扰胃肠的功能,造成气滞,那么可以和驱虫药同用,等等,其实配伍是相当广泛的,不外乎就是寒热虚实。那么大便不通,不能通降,也有气滞,也可以和泻下的药物,所以配伍的应用,和芳香化湿药大同小异,其实它们都是作用于脾胃的,互相影响,所以配伍的原则都可以通用。

  第五个问题,使用注意,那么也是适合于我前面讲的,比如说因证选药。这个因证选药,主要部位,比如说是脾胃气滞的,主要选行气调中的;如果是肝郁气滞,主要选行气疏肝的;如果是气滞疼痛,那么选长于止痛的,也就是行气止痛的药;如果是以腹胀为主的,那么主要选行气消胀的;如果是痞闷、痞满的,选行气消痞的药,所以也是一个因证选药。那么另外三因致宜,那么可能也可以有内容,但是意义不是很大,那么我们可以就把它省略掉了,当然因人也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不是很典型,那么也是中病即止,因为行气药要耗气,过用了过后就造成对正气的耗伤,也是要中病即止的。然后它的病证禁忌,那么行气药和芳香化湿药一样,都是偏于温燥的,那么伤阴的、伤津的这一类的,或者气虚的,要慎用。另外由药材方面决定的,也是芳香药,一般不宜久煎,所以要保护它的芳香气,也类似于芳香化湿药,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使用注意,那么它和前面这一章,我们可以把它结合起来,所以概述的内容,就是这样的一些情况。

  下面我们介绍行气药当中的具体的药物,那么第一个药物是橘皮,就是我们一般水果当中很有名的,在南方地区,都出产的植物橘,橘的成熟的果皮,当然它是红的,(图上)颜色有一些失真,其实它是很红的,有的又把它叫作红橘。因为它的果皮成熟了的,作为药用,所以称为橘皮。我们前面讲过,前人认为,它新鲜的其实不是很适合作药用,稍稍地放一段时间,宜陈久使用,所以更多的情况,把它叫作陈皮。那么陈皮,也就是橘皮,现在认为广东新会地区产的橘皮,其实它是另外一种植物,那种茶枝柑的一种成熟的果皮,称为广陈皮,认为质量也是很好的,所以现在是等同的使用,过去把它叫作广皮,或者广陈皮、广橘皮。药物的基本功效,行气调中,那么它主要作用在中焦,所以一般来说,肝郁气滞啊,用橘皮的比较少,主要是在中焦脾胃,那么橘皮调中,重点在于消胀,它止痛的作用比较弱的。凡是脾胃气滞,出现了脘腹胀满,不论寒热虚实,不论什么原因,橘皮都可以选择使用。那么我们书上举了很多不同的情况,有寒的怎么配伍,当然配温胃的药,温脾胃的药;有热的,配伍清胃热的药;脾胃虚弱的,那么配伍补气健脾的,比如今后的异功散(与)四君子汤一起使用;有湿浊的配伍芳香化湿的药,等等,大便不通的,也可以配伍润肠或者泻下的一些药物,什么样的气滞都能使用,所以它应用很广泛的。另外为什么称为调中,那么除了消胀以外,它还有一点降胃气的作用,所以略有一点止呕的作用,所以对于脾胃气滞,出现了恶心呕吐在一些方当中,也是常常的使用橘皮的,从张仲景的橘皮竹茹汤开始,不仅仅在于消胀,也在于降胃气、和降胃气止呕,之所以它比较重要,放在第一味,就是它的广泛性,非常温和的一个药,只要是中焦,与气滞有关的,全都可以使用。另外橘皮的第二个功效,燥湿。那么燥湿,我们书上就没有对应的主治,为什么?把它分解到(应用的)一和二,和前面一和三,这两个功效把它互相结合起来,那么在气滞当中,有湿阻气滞,中焦水湿停滞,阻碍了气机,那么在这个时候,既用橘皮来行气,又用橘皮来燥湿,比如说平胃散,那么是两个功效同时发挥,湿阻气滞,所以它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那么燥湿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它治疗痰多,常常治疗湿痰,有利于湿痰的蠲化,它和化痰结合在一起,它就是燥湿化痰,主要用于湿痰咳嗽,那么它又没有独立的必要了。所以它有三个功效,只有两项主治,因为燥湿可以分别和第一和第三两个功效的主治,把它结合起来,所以我们书上相对的燥湿就没有。第三个功效化痰,那么对应的就是第二个主治。所以橘皮它既是一个化痰药,它不但能够祛除痰浊,又能减少痰的生成,它通过燥湿行气,脾为生痰之源,那么脾为湿困,湿阻气滞,往往对痰的生成更有助长,那么通过它的行气燥湿,有利于减少生痰之源,一旦生成,它又有一定的祛痰作用,但是它是一个温燥的药,所以(治)痰最适合的是湿痰,湿痰咳嗽,我们今后讲化痰药的时候再讲。那么(主治中)为什么还有寒痰,寒痰本身是在湿痰的基础上,它有寒象而已,它本身就有咳嗽痰多,都需要燥湿化痰,所以橘皮不管湿痰咳嗽证或者寒痰咳嗽证都能用,比如说二陈汤,二陈汤的一陈,就是指的是陈皮,那么主要取其燥湿化痰功效。橘皮的基本的功效应用就是这样。那么后面有一些附药,就是橘这种植物,它不同的入药部位,但它都是作为行气药,有的主要在肝,有的主要在胃,有的主要止痛,有的消胀,那么自己看一下。比如说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有必要要说明一点,是化橘红。古代的橘红是橘皮,它有两层,外面的一层是红的,里面的一层是白的,把里面的一层白的把它刮掉,剩下的红的那一层外皮,把它叫作橘红,但这种药材在目前的商品药材当中,基本上没有了,而是用另外一种植物的果皮来代替,用的就是化州柚的整个的果皮,现在把它叫化橘红,所以古方里面的橘红,实际上一般都是用的化橘红,主要也是用来燥湿化痰的,这个作用和橘皮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就讲到地方,休息一下再介绍另外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