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儿子换了钢琴老师
2014-07-06 | 阅:  转:  |  分享 
  
告诉孩子对的更重要



1、旅行比上课重要;2、主见比顺从重要;3、兴趣比成绩重要;4、良知比对错重要;5、幸福比完美重要;6、信仰比崇拜重要;7、成长比赢输重要;8、察己比律人重要。儿子换了钢琴老师,短短的一个多月,进步很快,回课质量非常好,几乎较好的完成了全部作业,甚至开始去弹作业的自己喜欢的曲目。最重要的是开始有了“一星半点”的自觉。其实这种自觉曾经是有的,初学钢琴的一年中,不管是我要求也好,他有兴趣也罢,让他坐到钢琴旁练琴,并不是件难事。但这种情况到我换了一个老师,一个所谓的名师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钢琴老师对孩子要求严苛,每次回课,总是在一旁细心听,然后打断和指出孩子弹琴的错处。在一次次打断和指正之后,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慢慢的磨掉了。而我并不认为是老师的问题,相反的,认为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好,而我自己在孩子练琴过程中,更加严格的要求,以求保证回课质量。在双重严厉之下,儿子非但进步放慢了,而且越来越不喜练琴,或者说还是想弹琴的,但弹琴效果却非常不好。那段时间,我发急发狠,甚至有了让孩子放弃学琴的念头。有时和儿子提起不要再学了,这对他对我都不再有了乐趣。可反而是儿子,不愿意放弃,在他心中还是喜欢琴的,喜欢美妙的曲子是出自自己手指之下的美好的感觉。前阵子,一个机缘让我得以认识现在的老师,仅仅一个月,孩子的变化非常明显,练琴虽然还要催,但还是有了一定的主动性,练琴质量明显提高,能够显示出,他在用心。这种变化是什么带来的呢,这是我写此文要告诉大家的。这位新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几乎全程都在肯定孩子弹的好的地方,让孩子为自己的努力而骄傲和得意。她指出孩子的错误的方法很特别,她从不埋怨孩子,而是做示范,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然后让孩子照着做,当做对了之后,她会说,“记住,这就是正确的弹法。”每次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如此的放松,因为儿子在不断受表扬,不断受肯定,这让我们教与学的双方都非常的好感觉。这位钢琴老师是这样对我说的,“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这让我想起儿子的书法老师的做法。儿子坚持上书法课快两年了,如果因事不能去,对儿子来说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似乎到了周末的这个下午,他就一定要去上书法课。这是习惯使然,更是喜欢书法老师使然。这位老师是当孩子的毛笔尖儿刚接触到纸时,就在一旁叫好,然后不断的大声喊,“好,对,没错,就是这感觉,这里写开点,醮墨,好,好样的。。。。”当孩子写的不妥时,他会告诉孩子,这个字这一笔应该怎么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孩子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纠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一直是在强化在增强。。。。是的,让孩子记住什么是对的更重要。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拿孩子出错的地方大呼小叫,生怕孩子再犯,而结果是孩子还是不断在犯同样或不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多些正面的提示,告诉孩子,这件事应该怎么去做,然后去不断地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不要苛责,不要吝惜溢美之辞,也许孩子心里不会那么逆反,会比较好接受,会更容易去做该做的事情。写这篇感受,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分享,也是总结。也许很多朋友并不象我这样在做,也不会有我这样深的感受和感悟,那么且听且看吧。好,现在轮到我登场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个实验,大家看下面这张图。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的一个实验。画中的老鼠在盒子里乱动,突然,他碰到了一个横杆。让老鼠意想不到的是,一小块食物掉进了盒子。老鼠又惊又喜,继续碰那个横杆,食物又掉下来。于是,老鼠开始乐此不疲的触动那个横杆......更绝妙的是,当食物被耗光之后,触碰横杆不再有食物掉下来。可老鼠依然乐此不疲地触碰着横杆,原来,老鼠已经玩这个游戏上瘾了。斯金纳做完这个实验大喜过望,此后,他掀起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场革命......除了心理学上的贡献外,斯金纳还在教育领域掀起巨大波澜。起因是他到学校听了女儿的一堂算术课,发现孩子们虽然争着回答问题,可被老师叫到的机会非常少。即使孩子们答对了问题,老师也很少给予及时的正面反馈。俗话说,内行看门道。斯金纳一看此情此景就觉得这种教育不对头,于是,回到家中便开始着手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斯金纳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小步子原则小步子实际上就是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第二:积极反应原则我在前面提到了“听课”为何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的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受伤。第三,即时强化原则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上文中那两个老师做得也很不错,孩子在学琴、学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肯定和表扬。实际上,孩子就像那个小老鼠一样,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食物,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致高,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第四:自定步调原则这也涉及到了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量体裁衣,循序渐进。第五:低错误率原则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我们看看上文的例子就清楚了,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而第二个老师所言:“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这的确是深谙教育之道的说法。孩子又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怎样避免错误连连?实际上还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连连。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以上就是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则。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所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可能更适合于这种技能和简单知识的学习。上文中提到的练琴也好,写字也好,都是典型的技能学习。而在进行技能外学习的时候,可能批评比表扬更重要,换句话说,可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比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更重要。比如语法学习,作文学习,改掉某些坏习惯等等。有一种教育方式就叫“厌恶教育”,将来还会给大家介绍。总之,任何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教条,不仅要知道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也要懂得,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方法。

献花(0)
+1
(本文系淘沙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