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坐车史

 苏迷 2014-07-06
一个人的坐车史
 
 
  朱子南
  1908年年初,由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铁路建设告竣,并定于农历三月初一开车。为此,沿途各城市相继都建立了火车站,苏州火车站也是在这一时期建设完成的。当时的苏州火车站虽然建立了起来,但从这张老明信片上看,这初建的车站只是一座矮小的站房,孤零零地吊在了那长长的铁道线上。但也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车站,从此翻开了苏州百年铁路运输历史的扉页。
  (图片由姜晋提供)

  这坐车史,指的是我坐火车的历史,并非指坐公交,更非指坐小车。
  1960年暑假,我先由黑龙江省海伦县坐火车到哈尔滨,再由哈尔滨坐火车到天津,准备转车去上海回家。车上挤得几无插足之地,只能挤在车门里栖身,这就同也拟返沪的一位医师有了聊天的机会。他是上海市名校市西中学赵校长的儿子,同我侄女是同学,是1958年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海伦县医院的。车到天津,但见车站广场上人山人海,都是等签票转车的。如要去排队,还不知要排到哪一天。固然每天有幸运者可以流出去一些,但要转车的人也每天都会增加的。这位赵医师有先见之明,对我说了:我在医院开了证明,我作为医师陪护病人去上海治病;你等着,我去找站长。我这就充当了被陪护的"病人"角色,在十分乐意的无奈中当了一会"道具"。赵医师回来了,果然,很顺利地拿到了中转的签证,而且下一班快车就可以走。这是我坐车史中的一次奇遇了——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也。
  1961年初的寒假,我又坐上了自海伦到哈尔滨的火车。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当口,上车前,我在食堂里买了专门为返乡者提供的2斤在当时来说是奢侈品的油饼,以备路途中充饥。不过,虽说是2斤,食堂师傅克扣了不少,充其量不过是1斤吧!结果是,火车误点整整24小时,也可以说是正点到达,不过是迟了一天而已。一晚上本来肚子空空,油水甚少的,就把这名义上的2斤油饼都吃完了。我现在还奇怪,当时怎么能吃得下去?
  好不容易在哈尔滨三棵树站签上必须经天津中转去上海的车票,挤上车,傻了,又是那么多人,又是几无插足之地。这么个大饥饿时代,为什么是这么大流动?不吃不喝,直到沈阳,这也好,免得去厕所了,也无法去厕所,厕所里也挤了人的。这1斤油饼早就消化完了,挨着吧,直到车过沈阳才有列车员硬是挤过来,每人供应一个半两的小面包,一个用小米壳加一点可以粘合的玉米粉做成的类似的"窝头"。无法下咽,但也得吃,实在饿急了!车到沟帮子,这是解放战争时有名的阻击战之地,有电影宣扬此战的,有些头痛,有些热度了,下车,去镇里的药店买了两片退烧药APC,那时药片可以拆零卖,不像现在一卖就得卖一瓶的,赶紧咽下,在镇里转了一圈,再回到车站,改签了一趟自吉林到北京的快车。毕竟是快车,可以有座位。直到天津,应该下车转车了,我在车上补票到了北京,找了个小旅馆住了一天,这才缓过气来。再去前门站,买一张到天津的慢车票,再连同原有的到上海的慢车票一起加快。坐火车的次数多了,也精通了该怎么走合乎铁路规章的路径了。
  车到上海,10时许,吃午饭时妈妈烧了一锅面,我是一扫而空。两年后,妈妈提及此事,说泪水直在眼里打转——那是烧了一斤面条的,居然都吃完了!
  那年冬天,准备换一种走法回黑龙江,先从上海坐船到大连,再坐车到哈尔滨。在大连上岸,正值清晨,就去一家早餐店买了两碗小米粥。店内仅有一人,吃完走了,只见一个小小的孩子拿起那粥碗舔那个残剩不多的小米粒——那才有几粒小米?还有是碗边的一些残液吧!还有几个孩子站在我的桌旁,等着。我心一酸,不是总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么,这祖国的未来在经历怎样的饥饿?我已咽不下去,放下吃了一半的粥碗,连同那碗未动过的,凄然离去,在大连去哈尔滨的车上,心情还是久久无法平静……
  这使我想起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坐火车时的情景。1950年7月8日,我登上了由上海到北京的火车。不足18岁,第一次出远门。傍晚上车,车厢里空荡荡的才七八个人,完全可以躺下休息。第二天上午车过长江经过淮北大地,但见一群光屁股的孩子在轨道下方的土路上跟着火车跑,但见有人往车窗外抛面包的,那是他们在乞讨食物呢!但这些孩子还跑得动;虽然车速不快,也还能跟上一小段路,还没有到完全断粮的地步吧?这跟我在大连码头上看到的景象是不相同的了。
  也有趣事。1963年暑假,已调到苏州工作,我去杭州姊姊家住了一周。下午4时许返沪,在城站准备买票时,见到有人在出让他的车票,我一看,是从福州到昆山的慢车票。他说在杭州有事,不去昆山了,廉价转让。那时还没有造假车票的事,我想买下,但一问签票处,只有棚车了。我是无所谓,我在春节等假期自苏州回上海家里也常坐棚车。苏州到上海的快车是1.90元,慢车是1.50元,棚车则只要0.80元。赶车次,早点回家,就买棚车车票。既然知道要坐棚车,就要做好准备:拿上一张报纸,可以席地而坐,棚车里有一个草帘子挡住一角,那是放一个大粪桶以供解决内急之需的,当然,只能是用于男性小便的。那时,快车自苏州到上海是80分钟,慢车则要3个小时,棚车,就要看运气了,有正常班车,就得让,这一让就没有时间可说了,但也有意外,居然一路顺风,比慢车要快,插空行驶就是了。现在要买下这张自杭州到昆山的车票,如果出慢车的价钱,而只能坐棚车,那岂不是亏了?对方也爽气,就按棚车票价付就可以,那时的一二元钱,可是不舍得放弃的。我付了慢车票价的一半,签票上了车。棚车已停在站台里了。离开车还有一段时间,我闲步走到最后一节的守望车,找到车长,出示车票:我自福州来,长途旅行太累了;买的慢车票,却只能坐棚车,能不能让我在这守望车里休息一下?车长看了我的车票,看看我也不像坏人,就同意了。我上了这守望车,是半节车厢那么长,只有我同车长两个人,而他是每到一站就要下车去摇旗指挥的。车到上海,才7时许。心想,我这车票还可以转让要到昆山去的旅客呢!不过,只是"私心一闪念",我还是在出站后坐上15路公交车回家了。
  从1962年到1965年,大体上是每月回上海一次,寒暑假也都回上海,这坐火车的次数就多了。转眼到了"文革",就无法回家了。1967年1月,说是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也不放假,仍是搞运动。1971年,春节假期过后,为清查"五·一六",实行了所谓"三集中"。也在这年的二月,我去了学校办的农场劳动,白天干不亚于农民的重活,晚上还要开会,批斗之声不绝于耳。已到晚9时,尽管白天干活很累,第二天还得起早,但班里的一个"动力"在批斗"五·一六",他不回来,是不能睡觉的。一次,他来睡觉了,见到我在看报,发话了,这个叫李某某的也是中文系的教师威胁我说:别以为我不会打人,我刚才就打了(按,事后知道他打的是历史系的一个胡姓教学秘书)!腆着个肚子,煞是威风的。8月,我大哥去世,来了电报,我请假去上海奔丧,总算恩准了,给假2天。我惶惶然自尹山湖农场直奔车站。毕竟有大半年没有回家看望年迈的双亲了,而且,在六月份父亲还来过信,说母亲患肾炎已卧床了,也无法去照顾。回到家里,问及父亲,说母亲刚刚挣扎病体去大哥家了,我赶忙去公交车站,正好,母亲还走在路上,打了招呼,我让母亲回家,我一人去大哥家了。两天时间一晃而过,回到农场,有"动力"——即积极分子,从事批斗"五·一六"的,问我:在车站碰到什么人了?学校有消息来,说怎么在车站见到朱子南了,他怎么会去车站?是潜逃?一回忆,就想起了在苏州火车站见到过一个女的,数学系的,姓曹,我曾跟她一起监考过一次。我唯唯。但这一幕,在心头始终挥之不去。
  不久,来了个九·一三事件,清查五·一六也放松了一些,这大半年中没有放过一天假的"劳改者"们,可以有每两周放二天假了。当然,已经点名的"五·一六"是无此福分的,而我,作为内控对象,即没有公开点名的“五·一六”,也获得了这一放假的待遇。于是,每两周就去上海,这火车,也就每两周坐一个来回了。同行的还有数学系的一个家也在上海的姓陈的教师。大都是坐慢车,3个小时,在车上聊聊天,也不寂寞。坐车次数多了,也知道了火车什么时候会突然咔嚓响一下,那是在变换轨道要进一个小站了。
  1971年冬,这一期近一年的劳改生活已结束,大部分回学校了,而我作为没有改造好无以名之的什么分子,被农场最高负责的连长聂某决定,继续留场劳动一年。聂某当然是回校了。听说,原拟让他去任图书馆馆长,他说了:这种事情是咱们干的吗?后来还是去物理系当了总支书记。在粉碎"四人帮"后,见到我,就十分客气了。他也在之后没几年就去世了。其时,清查五·一六已近尾声,结果是一风吹,一个也没有。我父亲有病,来电报要我去上海探视,我请了假。正在上海家中,陈姓教师来我家。非常突然,他实话实说,是农场的一个刘姓副排长要他来的,看看我父亲是否真的生病。
  1980年秋,我父母均已去世。上海已不再去了。这才告别了来往苏沪的火车旅程。
  也有糗事。有一年冬,在天津转车,大清早的,见路旁一个煤球炉子正在开始发火,上去烘了烘手,就有一个大妈来呵斥了。这一来,我对天津人可是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请别怪我以偏概全。
  1988年夏,我带研究生去出席庐山笔会。回程,在卧铺车厢刚躺下,烟瘾一来,就偷偷点着了烟卷,正好被列车员大姐看到,一番训斥,还是那位研究生为我说了好话,才算罢休。
  1993年10月,同苏州市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去北戴河开会,急着回来,却买不到飞机票,火车票也难买;总算,秦皇岛市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为我们买到了两张卧铺票,一上车,却原来是加挂的一节车辆,同前面的车厢不相联通的。这就糟了:不供应开水。这就只能熬了。
  2011年1月,年届八十,又一次远行,去北京,出席一个颁奖典礼。本不想去,但再一想,给你评了一个大奖,全国才5个人,而且跨度自1978年至2010年,32年,不要给人不识抬举之感,于是,成行。自苏州到北京才5个小时,高铁,够快的了。以往,最快也要12个小时。1956年,我上大学,还坐过40个小时的加班车呢!
  从历年坐车的这坐车史中,也反映出了时代的一个侧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