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四)

 快乐王子收藏 2014-07-06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四)

[钞姓]chāo

古代女真族姓。据金史载:金代有钞兀,为猛安(千户长)。 另,万姓统谱载:明朝举人钞秀、钞奇、钞介,俱为彰德人(今河南安阳)

今河南省滑县周庄;河南省长垣县后吴庄;河南省新野县上港岗;河南省邓州市钞坡;郾城县五沟营;安徽省怀远县寨头乡;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陕西佳县大会坪村;陕西渭南钞坡村;吉林长春九台市;黑龙江密山等地有此姓。

 

[郴姓]chén

《通志》以为郴姓出自楚怀王,或者楚怀王虽无后,但仍由汉王朝当局指定了奉其血食之人。

郴国琛  上海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郴剑   山东人。青年幼芽派流行歌手。

 

[]chéng

在全国姓氏中排列在五百位之后,属较为罕见的姓氏。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了管叔、蔡叔之乱后,封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姬封)于卫邑(都于朝歌),世人称卫侯,他后来建立了卫国。春秋時期,卫国有大夫名成,字叔承(一说承成),其后代以祖父之字为氏,遂有承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千乘族,出自朝鲜族端宗时期大将军承介。今韩国有承氏族人。承介是高丽端宗时期的大将军,其后裔分为延日、光山两个支系,但均以千乘(今山东高青)承氏为本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祸改姓为氏。在中国清朝以前,经常会有一人犯罪而株连全家,甚至株连九族的做法。清朝皇室为了避免其家庭中有某人犯罪而株连其家人,因而产生了随名做姓的做法。这样,父与子、兄与弟因姓氏不同,可防止被株连。但新改的姓必须是《百家姓》一书上所没有的姓。另一些承氏由此而生。

 

[迟姓]chí)

为当今中国分布较广泛之北方姓氏。

来源有三。

1、据《姓氏考略》、《姓源》所载,殷贤人迟任之后,以祖父名为氏。

2、出自樊姓。据《姓谱》所载,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故亦作樊迟,其后有迟姓。

3、出自他族或他放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改尉迟氏为迟姓;后魏鲜卑安迟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安与迟;清满洲八旗姓迟佳氏后改为迟姓;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迟任。传说中远古时人,殷之贤者。商代盘庚迁都于殷,臣民不愿搬迁,多发怨言,盘庚乃作书告谕其子民,并引用迟任之言:“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臣民闻后,皆心悦诚服,迁都之事遂顺利进行。迟任之后以祖父名为氏,称迟姓,并尊迟任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殷商时代的迟姓,其最早的发祥地应在盘庚迁后之新都——殷,即今河南商丘一带。历商周之时光飞逝,政权更迭,迟姓渐离开祖居之地,播迁他乡。《汉书?王莽传》中载有:“平原女子迟昭平,……”,表明在两汉之交已有迟姓落籍平原郡,平原之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说明后世曾长期昌盛于山东的迟姓进入该省甚早。由于迟姓长期以来表现得较为沉寂,故很难让人把握其准确的播迁脉落。北魏时,汉化改革,有尉迟氏更为迟姓,孝文帝迁都洛阳,他们则更多的盘桓于北都太原及其附近,并与原先繁衍于此地之迟姓汉人相融合,经繁衍发展,后来迟姓昌盛为该郡之大族,是故后世迟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   

 

[叱干姓]chì  gān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后改为叱氏。”叱干氏源出鲜卑叱干部。但今日除叱姓外如陕西西安、咸阳、彬县、礼泉县叱干镇以及全国各地仍有少量叱干复姓。

叱干大平 陕西咸阳人。就职于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第七七一研究所。

叱干元龙 辽宁沈阳人。北京华贝尔机电研究所 。

叱干彬强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叱干元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匙姓]chí)

源流无考。

一网友发的求助帖子:

我姓匙,祖籍在河北省安国市。“匙”字,型似一人手持匕首,是什么原因让祖先选了这么一个杀气十足的字做自己的姓呢?我百思不解。祖上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来说明,也没有家谱,老一辈人也说不上来三四代以上的事儿,没有祖坟。

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人匙永春说当地有两个乡镇、三个村有姓匙的。

 

[丑姓]chǒu

此姓虽少,却分布广泛。因属于天干地支类姓氏,祖先是占卜的?未知。

 

[瘳姓]chǒu

此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估计是百越之后。

 

[出姓]chù)

此奇姓分布在福建泉州地区。

明朝初期,福建泉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蒙古族出氏,其家庙大门楹联写“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泉州出氏,乃蒙古族贵族后裔,其先祖是助元太祖统一天下的宿将、成吉思汗的义弟、官拜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爵封鲁国公、权倾朝野的重臣木华黎。

出氏始祖为纳哈出,为元顺帝时期的内阁太尉。元末明初,恰值元朝灭亡,纳哈出被迫降明。明太祖以名臣之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谴北归。结果,纳哈出又聚兵金山,屡犯辽东,明太祖谴使招抚,终不服,为叶旺所败,冯胜等大军掩至,乃再降,封海西侯。后跟从傅友德征伐云南,于公元1388年病逝于途中(今湖北武昌)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纳哈出的长子察罕寺沈阳侯,也因坐“蓝玉党叛逆案”而被冤诛。

“蓝玉案”后,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系纳哈出之妾那氏所生)当时在福州中卫街十三甲屯田役边御倭,闻知兄长被杀,怕被诛连夷灭,旋去职归田,隐居在泉州九都象狮(今福建泉州泉港区后龙上西村),后来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乡,再从新厝迁居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今福建惠安涂岭小坝洪厝坑),从此,出氏在此默默地生息繁衍。

佛家奴后来去蒙古“纳哈出”姓氏中的“纳哈”,以最末一字的谐音汉字“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蒙古族;并尊纳哈出为“不归公”,意即“出家人”(卒于途中),不归是也,又不忘本族宗祖纳哈出。同样为不忘先祖,他们把惠安境内的烟道山改称为“燕山”。

清朝时期,出氏第十二世孙出了一个进士、翰林院检讨出科联。据传,在出科联随乾隆大帝下江南时,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此后,如“解元”、“忠节”、“文魁”者,亦代有人出。

现在,出氏族人主要分布于福建惠安涂岭乡小坝村及仙游县枫亭乡所属的小坝、洪厝坑、涂岭新村、横溪、上衍、九社、甘蔗园、前欧、后头、西坑、东周、南型等方圆十二公里多的十三个自然村里,有八十来户,两千七百余人。

除聚居洪厝坑及周围的自然村外,还有部分散居在仙游、泉州、厦门及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近七百年来,出氏宗族历代一直不愿对外公开自己的蒙古血缘,这是有较为复杂的历史缘由。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方才以真实身份公开与外界交往。燕山出氏为福建省所少见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及于海外的一姓氏宗族发源地。其在惠北山区的繁衍发展,也是蒙汉两族的融合发展的历史演绎,因而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长期以来,出氏族人与当地汉族和睦相处,并能崇尚文明,重视教化,取得了诸多的荣誉,历代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国家、为社会所识用。

 

[初姓]chū)

1,汉族初姓来源于祁姓,改为初姓就是因为皇帝的口误。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和他的爷爷初慧安开始,改为初姓。(湖北洪湖的初振华说,他的家谱记载)。因此,初姓始祖是初慧安。二世兄弟5,三世兄弟22.。注:度支:宋朝中管理全国财政预算部门,相当于财政部,属于户部的一个司;员外郎:官名,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

2,出自满族老姓:绰克秦氏。绰克秦氏(CO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世居绰克秦,后改汉姓初。

 

[揣姓]]chuǎi

据揣姓人士查看相关资料,源起于北魏时代的库莫奚,原是部落的名称。现在河北唐山、秦皇岛、东北、河南等地有分布。

 

[闯姓]chuǎng

开始于顺治年间,先祖叫“闯有功”,满洲镶蓝旗人,祖籍“小云南”。据说与镇压吴山桂叛乱有关。

 

[春姓]chūn

关于北京春姓的由来。一春姓后裔的记录:

春姓,老姓为富察氏。先祖随皇太极入关,从始至终立下显赫战功,为清王朝的统一南征北战,开疆土、定版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按满族的族规;长房掌管家谱。二房掌管祖先影像。三房掌管祖宗杆子、妈妈口袋。我太爷吉凯,镶红旗,领兵驻守阜城门,1900年(光绪十四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吉凯战死阜城门。太奶王氏怕八国联军入城后受辱,先令女儿、女婿自缢后将油灯放入柜橱内引火自焚,整个宅院一片火海,家谱也随之被焚。后太奶王氏被封一品浩命夫人。吉凯留有二子,长子春祥,次子春寿(字小山),春小山1901年官派日本早稻田大学警务班学习,与蔡锷同班,1905年回国(非常可惜的是春小山当时在日本与孙中山、与秋瑾、蔡锷等历史照片文革初期被北京三十三中红卫兵抄走)官居三品。由于家谱被焚,春祥、春小山的后代均以春为姓。据我所知有春锺凤、春锺祯、春锺槿、春锺惠、春锺棣、春锺棠(男)、春锺杲。孙代(春锺棠之子)三个为春华、春琪、春彦。曾孙代三个为春伯涛、春伯涵、春孟澍。锺字辈人除春锺杲在太原外均己做古,春锺槿原在六部口附近居住因没来往现不详。

家谱被焚后,由春小山与二房协商将祖先画像请回,供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甲18号(新门牌为察院胡同35号,20033月拆迁盖起了凯晨广场)前院北房东间(后移至后院南房东间)。祖先画像为两幅,第一幅为先祖官服坐像,第二幅为祖先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入关时写真。图为丘陵地代,几个兵士相随。二幅画像平时放于金丝楠木影匣之中,每逢大年三十展开,摆上供品,后代磕头祭拜。但是这么珍贵的祖先影像在文革中第一次抄家时即被北京三十三中的红卫兵抄走,至此北京富察氏的家谱(1900年被焚)祖先影像(1966年被三十三中抄家抄走)全都失去。尽管后人多次上书北京市政府,落实政策办公室、政协及民委,被抄的影像终石沉大海。

 

[淳于]chún yú)

《百家姓》有此姓,今日已属罕见姓氏。

淳于姓氏的来源是古时的淳于国,这个小国灭亡后,以前的国人便以国为姓,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为了避讳(因为当时有个皇帝叫李淳)所以改姓于了,唐朝过后又有一部分人恢复了淳于姓。

山东的龙口淳于村有将近3/1的人姓这个姓。据淳于吧资料,山东龙口市、黄县、湖北钟祥有聚居。全国其他地方少量分布。另,淳姓由淳于姓改。

 

[啜姓]chuò或chuǎi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宋朝时期党项族直荡部族首领啜佶,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当出折维昌所部,啜讹之后。”直荡部族多人以酋首啜佶的名字为姓氏,后取其首音汉字谐音“啜”为氏,称啜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朱氏,出自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按:第二个渊源纯系民间口头传说,难以取信。)

全国四个地方聚居:

天津市宁河县东棘坨乡马连村全村300多口人和由此迁出1700余人都姓啜。

河北省枣强县啜姓“相传前明(永乐年间)自遵化蓟州搬迁而来。

河西走廊有啜姓起源于古羌族。

山西太原市清徐县东余镇东于村啜姓。

 

[答姓]dǎ)

答姓,回族姓氏。据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谱》记载,现居于湖北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已(1293年),讳刺辛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售,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及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蛮(授驾前指挥,后追封为武略将军)迁居钟祥县后,始为答氏定居湖北之先祖。其后,答氏二十五代子孙以湖北郢城答家湖为中心,分布于荆、襄、汉、沔、宜城等地。省外则落籍于江苏六合、四川城都、甘肃平凉、湖南长沙、河南南阳等地。现今,答性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荆州、河南南阳。

 

[达姓]dá)

一、姓氏源流

达(Dá 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为颛顼帝之后,以祖名为氏。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帝的后代高阳氏有子弟八人,都是治国安邦的贤人,称为高阳氏“八恺”,依次分别是:仓舒、颓恺、梼戭、大临、厖降、庭坚、仲容、叔达。其中老八叔达,他的后代有的以其名达字作为姓氏者,称为达氏,形成了一支达姓。

2、出自回族中有达姓:

① 回族达姓主要源自皇帝赐姓。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载,元初,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母把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居台州(今浙江临海),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文,于延佑七年(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廷试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今江苏六合达姓为其后裔。

② 据《回族人物志》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西北名将达云,“出身于凉州卫(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族。”这应是达姓回族的又一支。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宁夏等地。

二、迁徙分布

回族中达姓的祖先是从西域而来,名叫毋把勒沙,元朝大德年间(1279年)任“塔不台”,居于浙江省台州。达氏的后裔在我国分布很广,其中一支已在第六代就脱离了家族。达姓望居代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dá)

《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一种竹器;姓。作为姓氏不可考。但史书中,却有关于“笪”字起源的记载,相传一,古时,契丹族人称日食为“笪”,有契丹人有在笪时出生的人,力大无穷,且常立功于契丹。后契丹人奉其为神明下世,正如笪时一样遮天闭日般的神奇。因此,若有后人因崇敬他而以笪为姓也不足为奇。相传二,古有以编笪(一种竹制品)为业者,其后以技艺为氏。      有古书说,除建州多笪氏外,江苏省句容县也有笪氏人。

姓考:建州(今福建建瓯),江苏句容白兔镇多此姓。宋有笪深,清有笪重光。

现在笪姓人主要分布在江苏,广西 ,安徽,甘肃会宁等地。

 

[但姓]dàn

但姓族谱云始祖乃轩辕氏称公孙,即轩辕帝生二十五子,赐姓者十有四人。次子含宏,生而奇,右手阳有“旦”字文,左手阴有“人”字文;身长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勇贯诸曹,征伐蚩尤有功,群臣奏请赐姓。帝曰:“吾儿手有奇文,合来成’但’,是天赐也!”即以此为姓,不入百家之流。

分布:河南光洲,湖北武汉、钟祥、兴陆、蒲圻、黄石、京山,福建长乐,四川青神,重庆,江西兴国、通山、建昌、瑞昌、安徽全椒等地。

 

[淡姓]dàn

起源无考。古代不载此姓,疑为复姓“澹台”之“澹”姓简化误读。

淡曙珍 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科技处工程师。

淡思银 湖北当阳种子站。

淡彦鸿 四川广元上西派出所教导员。

 

[旦姓]d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沪、晋、鄂、湘、黔、云、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藏、土家、傈僳等民族有此姓。《姓氏考略》注其源:“周公旦之后。”周公,姓姬,名旦,文王子、武王弟。此当系出姬姓,为周公姬旦的后裔,也是黄帝后裔。又云:“齐桓公之后桓氏,避仇改为亘氏、旦氏。”故当系出姜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宋绍兴三年,因国讳改桓为旦。”

 

荡姓]dàng

为罕见姓氏,荡姓以渔盐为业,因而盐户称“灶荡”,渔户称“渔荡“。

河南、河北、陕西、福建散落分布。

 

[刀姓]dāo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设军民总管府,由傣族首领贡理、贡銮、贡禄管理所属地区,元赐贡禄姓刀,刀氏得姓自此始。

今日傣族大姓。

 

[登姓]dēng

①姓考:汤御门尹登恒后有登氏,望出始平.南阳。

②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后汉有冯翊登道,又将作大匠登豹,蜀有关中流人始平登定。

③姓源:邓侯之后去邑为登氏。

 

[第五姓]Dì wǔ)

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百家姓》中。

现金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底姓]Dǐ)

底氏属全国分布姓氏,散见各种地方志和史迹。

《中国姓氏大全》:西汉鲁侯奚涓母为底氏;唐宁州有底氏;明有甘肃巡抚底蕴。

金吉堂之《中国回教史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底”是回教徒独有之姓,实属对汉字姓氏误解。中国姓氏书籍多矣。《中国姓氏大全》再版为《中国姓氏辞典》删去大全二字,可谓明事之举。有多少汉姓产生并被记录-记录被保留-今人发掘到这些古籍-全部阅读。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就会漏掉。中国古文献破毁最严重为五代与宋末至明初。如《元和姓纂》《熙宁姓纂》均毁,前本为清人重辑未知原貌。

 

[邸姓]Dǐ)

据《姓氏考略》所载,出自汉时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得姓始祖邸就郤。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一作)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之后入居内陆,以王父名为氏,称邸姓,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邸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尤以河北、山西、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邸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氐姓]Dǐ)

现存于山西省五寨、河北井陉有此姓,系出自田姓。

 

[典姓]diǎn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员猛将典韦。典韦,陈留人,任领军都尉。当时屯于宛城的张绣投降了曹操后,曹操却看上了张绣的叔嫂邹氏。张绣于是起兵反叛,他准备夜里偷袭曹操,但是忌惮典韦,于是派人事先灌醉典韦并偷走他的双戟。半夜,张绣偷袭曹操时,典韦惊醒,找不到自己的兵器便随手抓了两把单刀出帐迎战。曹操从后门夺路而逃,典韦则率兵挡住叛军,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曹操为了表彰典韦护卫有功,便在今天的平顶山叶县厚葬了典韦,并把典韦的家人从陈留迁到叶县为典韦守墓。典韦的后人在叶县繁衍生息便形成了今日河南叶县典庄。

 

[定姓]dìng

回族中的定姓,是“以伊斯兰教徒的谱系为基础而改写的汉字单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据续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 (1873年)的《定氏宗谱》载:“一世祖定公于元末自高昌入中原居山西大同府(今大同),为元顺帝效力,官居西台御史,二世祖定宝禄,因有武功于明朝,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护藩分封至楚,授武昌卫所指挥,落籍武昌长虹桥,为山西定氏移居湖北之始祖。”其后裔在数百年间,虽纷纷由经商、出仕、随军调遣、游学、逃荒或过继承嗣等原因迁至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但仍以湖北居多。

 

[东姓]Dōng

姓源出有三: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东不识)、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

2、出自风姓,太昊伏羲之后有改姓东氏。据《路史》载,伏羲氏之后东蒙氏之后人有居于东方者,以居地为氏,后改东氏。

3、汉复姓十三氏中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等复姓,后有改东氏者。

东姓始祖:东不訾。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平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由此看来,东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推算起来,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南)。东氏后人奉东不訾为东姓的始祖。

 

[东野姓]dōng yě)

现行复姓。今山东有分布。汉族姓氏。其源为鲁季平子邑东野,以为氏。季平子,即春秋时鲁大夫季孙间如。东野氏皆源于姬姓。

历史人物有:

东野毕弋,春秋时鲁国人。

东野获,战国时隐士。

东野质,秦朝人,本鲁国公族。

东野宜,宋代山东曲阜人。东野子仪,明朝人。 

 

[东方姓]Dōng fāng

   现行复姓。汉朝东方朔的后人。东方朔之父名张夷,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亲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也死了。东方朔由其兄嫂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取名叫东方朔。东方朔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诙谐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谏。他的后代亦以东方为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