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_》:因为认真_所以彷徨(转) |
|
|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人们从来都无法以绝对的自我之相存在,每个人都在努力变成绝对自我,有人迟钝,有人更洞明,但无一不是自己的方式。人人都背负着诞生之时的残余,背负着来自原初世界的粘液和蛋壳,直到生命的重点。”------《德米安》看多黑塞作品的人都能察觉出来,探索通向自我之路,平和内心的碰撞和力量,而最终实现超然物外般的精神顿悟是黑塞一生的思考主题。这是他灵魂的诉求,也是无数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的一生困惑之所在。人生哪有不蛋疼的时候,思索自我,思索自我同一性的时候难免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1916年,也就是创作《德米安》的前一年,黑塞经历精神危机,由荣格的学生朗格负责治疗。荣格的众多弟子里,朗格算是比较没出息的一个,结果1921年黑塞在创作《悉达多》的过程中再次经历精神危机,这回由荣格本人亲自负责治疗。我像黑塞在生活中还是在与心理医生接触过程中都学习到了不少心理学知识吧,特别是关于自我同一性,角色面具——人格暗影等新精神分析理论。这点在黑塞从《德米安》开始的中后期作品里都能揣测出来——由不少通俗式的心理学解释。当然也由可能是黑塞太天才了自己就悟出来了......我是谁?在他人眼中我又是谁?在整个世界的眼中我又是谁?何处是我的价值坐标,是什么令我与众不同,又有什么地方与他人相同?已然度过的岁月里成就了怎样的一个我,我又想成为怎样的人?未来何去何从,我的内心对哪个群体怀有归属感?我有自我同一感吗?何时又在困惑?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个体对【自我同一性】的设想和体验。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可以改变很多,然而却永远还是原来的自己——尽管自我同一性在不断更新,在各种领域不断拓展,尽管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联不断变化,我们的骨子里始终有不变的本色。其实【自我同一性】这个词是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传播开的词汇,在荣格那个时代还被称作为【个体化进程】。按照荣格的理论,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激发人的自然发展趋势,以使其成长并获得驾驭问题的能力。然后他就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自然发展趋势最终成为一种持续终生的人格磨练,荣格将其称为【个体化进程】。此进程的目的就在于一步步演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率真,越来越自我,情感与行动上越来越协调一致。个体化进程是一个界定的过程,个体在这一进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有和自主权。界定首先意味着个体有意识地对权威、规范、角色以及集体意识做出反思。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摆脱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的过程,是人反思自己全部情结的过程。因为正是这些情结使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一味重复。个体化进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坚持不懈地叩问自己与潜意识、他人、周围环境的关系。个体化是一个进程,同时也是一个目标。成为“完我”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最理想的状况是正走向通向“完我”的道路上。即便我们已经踏上这条路,也还会时不时停下脚步。但这一过程使生命变得有意义,它充满了意识与潜意识的持续交锋,而这种交锋在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张力中体现出来。人们必须承受这种对立,直到有标志性的新的体系生成。为什么人总是在困惑自己,是哪股力量让我们走上了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道路,当我们逃避自我同一性问题,又是谁催促我们再次上路。荣格认为人具有一个“核心”,【个体化进程】就是由这个核心来启动和促进,荣格称之为【深层自我】。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玄乎和想当然,不过当代著名脑神经学家Damasio却从生物学角度给出过类似看法,也就是说这个“核心”是先验的,是个体生命伊始就存在的。PS:Damasio的《笛卡尔的谬误》很不错,从生物学角度反驳而不是传统的哲学VS哲学。荣格所理解的【深层自我】,是具有强大调节能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原型,是人体内神秘的“精神领袖”。人一生的发展由它开端,它还控制着自我情结的构成,也是人格的源泉。它是一个存在于我们体内的“人”——所谓个体化,就是人格的历练。【深层自我】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人能够将自身与外部世界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乌托邦式的境界。这样,人的意象与世界的意象就融合到一起了:内在即外在,外在即内在。某些具有象征性意味的事物就可以被解释为个体与现实的、具体的世界之间的表达(客观层面的解释),也可以被理解为关于人的内在发展进程的某种信息(主观层面的阐释)。【深层自我】是可以被体验到的。人在某些梦境或迷幻状态下能够体验到【深层自我】,它也会在一些具有整体性和包含对立同一的抽象符号中得以显现,比如圆形,球体,圆形与十字的组合,正三角形。在某些动态过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它。比如在观看一副绘画作品,聆听一首音乐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深层自我】,那是一种回归自我中心的感觉,我们会感到某些生活情景是命中注定的,自我同一性和生命的意义也无需言表就显现出来。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最根本的思想和体会在于,人的心灵会以自我调整的方式发生创造性变化,以适应外界和内心的需求,于不平衡之中不断寻找平衡。这一创造性进程在无意识——它包括原型结构与情结在内——与意识之间展开,在两者的对话中展开。陌生的对立的甚至矛盾的元素被卷入该进程,并引起富有建设性的矛盾,从而推动该进程在起伏与对立中不断向前发展。前面只是理论的铺垫,真正的书评从这里开始………..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在漫长人生中的形成与发展,几乎是每个人都要迟早面对的问题。所有人都经历过自我感知,而且每当感受不到自我的时候就会陷入痛苦和迷茫,这也意味着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为我们证实这些独特的感受。《德米安》里的主人公辛克莱在10来岁左右已经又了觉醒的意识,只不过年纪太小又不成熟,这种意识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直到德米安的出现,进入他的生活,辛克莱才开始走上了思索自我同一性的道路,进而引出了一次次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困惑,经历了一次次自我同一性危机。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人们面临和经历着自我同一性的重大转变并为之困扰。这种自我同一性的变化让他们对自己没有了把握,而又无法轻松认同另一个新的自我,或者说难以接受新自我的立场和观点。这些转变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有自我价值感、萎靡不振的自信心和恐惧,换言之就是一种与生活脱节、失去意义甚至是人生失败的感觉。在《德米安》中,关于辛克莱的精神痛苦的描写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他在追寻自我同一性上遭遇到的苦楚与迷茫。-------------------------------------------------在这里突然想插一段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有不少人会认为自己大多数情况下都过着没有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的生活,甚至是或在对生活的疏远之中,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除了可能缺乏人生磨练,缺少自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同一性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被自我感觉到。感知自我的空间:身体性取向人际关系工作与成就经济状况价值观创造力等等身体是感知自我的最基本的空间辛克莱注意到自己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有一茬胡子的成年人,意识到自己的个子疯长了不少。他意识到自己变了,但又没变;既又延续相承之处,也有脱胎换骨之痕。当男人开始谢顶女人风韵不再,有一天带上了眼睛,有一天身体变得残疾等等等…..这时自我的感觉便凸显出来:我们仍是我们,但跟以前相比已经不一样了。不可忽视的性取向性取向也是感知自我的空间之一。比如辛克莱或黑塞本人都是双性恋,按照传统的观点这就是属于病态了。但性取向在人的一生中并非“一朝既定,永不更改”的事情。近代科学发现在异性恋之后人也有可能出现性缺失、双性恋、同性恋。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异样”时,便能明显感觉到自我。此外人际关系,工作与成就,价值观,创造力等等空间中都能明显感受到自我。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差异赫然显现时,自我的本质——多数是经年以来形成的本质——就会被突然照亮,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会在某个瞬间变得清晰夺目,让我们看到它,感受到它,瞥见自己的真实面貌。同时,那些不属于我的,我们一度“拿来”当作自我的,被外界强加于自我的东西也会显露无疑。我们和别人拥有部分共同的立场和情感,但我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这部分是给那些觉得自己活得行尸走肉的同学的……人往往在自我极限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自我,比如死亡边缘,两难选择的境地,渴望而不可求的时刻等等。题外话结束……..-----------------------------------------------------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命运成为自己独有的东西——这就是自我同一性造就的成果。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同一性有四种不同状态承接型自我同一性——处在承接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时,个体的内心很明确自己的使命,比如在职业或政治或信仰方面。他们仍然遵从父母的意志,遵从“规章制度”,并未经历心理危机。例如父母希望他们去谋个好工作,他们会照办,父母说金钱很重要,他们也会把金钱看的很重。父母说信基督是必须的,他们也不会怀疑。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多由外界给定的,是承接而来的。弥散型自我同一性——个体开始困惑,迷失自己,但并不强烈,他们开始有模糊的立场但又无法做出选择,他们不承担义务,此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前兆。延缓期的弥散型自我同一性——当弥散型自我同一性引起心理危机,个体便进入延缓期。此时是个体最痛苦的时候。他们要面对诸多相冲突的可能性,他们要在没有“地图”指引的情况下不断适应生活的挑战,在多重角色变幻中、形形色色自相矛盾的要求下做出选择。完备性自我同一性——个体经历心理危机后才有可能进入该状态(说是可能,因为也有可能再次陷入承接型自我同一性)。此状态下的个体已经重新审视了自己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最后确立了自己的立场,明显感受到自我同一性。辛克莱的故事,就是他从承接型自我同一性到完备性自我同一性的思想轨迹人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已经对父母和其他榜样人物产生了认同,即已经接受了某种自我同一性,有恋父或恋母情结(有时两者都有)。辛克莱年少时热爱自己的生活圈子,热爱这种所谓“正派人”该有的生活。他不会去质疑宗教,也不会去质疑礼数和规矩。在德米安向其讲述了【该隐新说】后,尽管辛克莱表现出犹疑和震惊,但却未表接受。在摆脱了克罗默的控制后,辛克莱回到了自己从前的那种生活,按着既定的节奏,朝着既定的方向。此时辛克莱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是承接型自我同一。分析: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属于自我的东西,实际上是来自于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来自于我们生活其中的文化环境,来自于我们对这一切不假思索的认同。还有一些同样被认为是属于自我的东西,实际上只是别人给我们的标签,比如童年时从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那里得到的标签。我们会对这些标签——特别是一些讨人喜欢的恭维话——产生【自居】,而外界也认可我们是这样的。比如童年时父母说你有音乐天赋,该多练音乐;说某种人好某种人坏,你也去认为某种人好某种人坏。一项关于人格发展的任务就在于,对这些标签加以甄别,思考一下哪些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哪些又是我们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种拿来的。通常在青春期,当我们学会怀疑和审视自己时,我们就要面临这项任务。埃德海姆将青春期称为个体发展的第二次机遇。没有人会怀疑人在青春期会经历到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大变化,尤其是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能够越来越多地审视,对自己提出质疑,是自己能够重新审视目前形成的自我同一性。从章节=强盗到贝雅特里斯,辛克莱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属于弥散型自我同一。“我依然在思考,自己今后是成为一个孝子,本分的公民,还是我的秉性另有安排?我的最后一次尝试——在父亲支持的家庭和精神中幸福生活——持续了很久,期间几乎成功,最后竟还是失败了。”------章节=贝雅特里斯。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步入青春期的辛克莱内心出现的变化。他已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当初的生活圈子格格不入,经验的非连续性就体现在往日的齿轮并不适合日新月异的机器。他面临着诸多选择,却又不知何去何从,于是便会陷入一种角色迷茫状态——他无法确认自己应该如何选择,无法定位自己的使命所在,因而内心陷入焦虑与不安。这时德米安出现,将辛克莱点醒。于是辛克莱给自己叫了“暂停”,反思和调整自己,确定能够要求自己做到的事情。此时自我同一性危机并没有彻底解决,而只是暂时被搁置了,辛克莱得到了调整和休息的机会。在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中,弥散型自我同一是一个动荡但又相对安全的状态。个体虽然感受到此时的自我并非牢固,开始质疑权威,反抗传统,但又未与原初承接而来的自我决裂,且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个体虽有心理波动和心理危机的前兆,但很少会有严重的心理危机。这点在我国的高中生群体里可能体现的比较明显。他们已出现上述情况,但一门心思放在了高考和未来大学上,爱情、娱乐和舒适的环境也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对自我的追问就放缓了,自我同一性的问题暂时被冷藏起来。待到他们走进大学,可能会阅读了某些书籍,接触到一些尖锐又深刻的问题,自我同一性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并给他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困扰。由此可见弥散型自我同一状态虽然安全,但却需要及时注意。因为个体一旦由心理问题进入延缓期的弥散型自我同一状态,就会因为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心理问题而措手不及,进而难以招架,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在我国就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上——缺少自我同一性的认识以及人格磨练。在《德米安》里,从章节=鸟奋争出壳~~艾娃夫人都是延缓期弥散型自我同一状态下的辛克莱的心路历程。这三章是全书的高潮,是黑塞下手最重,最富有张力和韧性的章节,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后来《荒原狼》里的那股撕裂和沉重。黑塞花费重彩的地方,想必也是他感触最多,最不能自拔的思考命题之所在吧。此时的辛克莱内心碰撞最为强烈,他思索着阿布拉克萨斯,思索着人该蔑视神还是屈服于神,思索着善与恶的对立与相容,思索自身的使命...他感受到人的一生只有一个职责:寻找自我。但他依旧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弥散型自我同一和延缓期弥散型自我同一合并起来可以称为【心理社会性延缓】,通常在青春期第一次出现,以后的人生中每当自我同一性遇到重大变化,该状态都有可能再次上演。青年人在性成熟、结成稳定的伙伴关系和全面开始职业生涯这几个时间点之间,拥有一定的自有空间。如果没有过于迅速地接受一个新的自我——比如新的承接型自我,一个由某群体定义的自我,他们就可以百无禁忌地去反复尝试。但即便来不及尝试就接受了一个新的自我,他们之中那些善于思考的人也会对这个新自我加以审视,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带有某种一致性的自我蓝图,作为他们日常行动、决定取舍和体验生活的基础。【心理社会性延缓】就是这样一个自我调试的阶段,它使得个体自身的天赋、情感和生活取向日渐明了。一般来讲,这个蓝图仍会包括部分个体能够接受的矛盾。比如处于延缓期的个体,一方面会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它代表着每个人的重要梦想与憧憬;另一方面又要面对自身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同龄人和主流生活方式的影响。此外,性意识在该状态时也会对自我同一性产生重要影响。本书的结局我不大看得懂,德米安、辛克莱是否实现了完备型自我同一性?如果实现了,为什么本书开头辛克莱说自己要去死呢?难道黑塞所理解的最终自我、绝对自我就是从容地死去?这在它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里都有不少再现(克莱因与瓦格纳克林格梭尔最后的夏天)。在心理学上虽然有完备型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但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状态,也许只能存在一瞬间,或者只能永远接近它而已。不管怎样我尊重选择死亡的权利,可我不赞同死亡是唯一的答案。写到这貌似要写总结陈词了,不过书后面都附上托马斯?曼的评论了,再多奉承之词也没用了。反正黑塞作品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PS:德米安也不是以不是一个一开始就以完备型自我同一性出现的人,貌似他是歌德的象征啊。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