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家有什么宝贝,我们心中有数吗?

 七里山人 2014-07-07

自家有什么宝贝,我们心中有数吗?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3日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21次]

古滇国立牛铜枕

关索戏面具

恐龙二龙相搏产状套箱

李仰亭《抚赵千里仙山楼阁图》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始莱德利基虫

明代青花凤鸟纹玉壶春瓶

明青花缠枝牡丹莲纹罐

青铜鼓

四流陶壶、单流陶壶(新石器时代)

珍贵的滇中地区革命斗争史资料

  今年1月1日,随着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可移动文物”这个名称让很多人都觉得新鲜。以往我们用“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不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指的是不可移动的古迹,如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大型石刻、大型壁画、史迹(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并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实施“原址保护”。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单位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或民间收藏。

  文物分出了可移动与不可移动,并进行普查,非专业人士的社会大众,对文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有什么?

  玉溪的历史文化遗存几乎囊括了史前生物、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以及其他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历史跨度大、品类丰富的特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人类主要发展阶段的历史状况及生命起源的主要历程。

  澄江5.3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的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主要分布在易门、峨山两县的中生代恐龙化石;分布于江川、澄江、通海和华宁等县“三湖”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古滇青铜文化;集中分布于元江和新平两县的红河流域青铜文化;分布于红塔区、华宁县和易门县的古瓷窑文化遗存和分布于通海县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这些文物分布相对集中并且呈系列化,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圈。

  文物家底有多少,普查一下就知道。那么,玉溪文物家底如何?我们对玉溪文物的了解有多少?据市文化局文博科科长郭艺介绍,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我国已开展过三次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不可移动文物家底。但尚未开展过可移动文物普查。据2007年文物普查统计,我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67项。随着日前玉溪窑址、文兴祥商号旧址、金莲山、学山遗址群、陇西世族庄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目前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6项、省级文保单位23项、市级文保单位53项、县级文保单位180项。全市大量不可移动文物纳入了政府依法保护的范围,保护管理体系得到完善。

  “玉溪的文化遗产分布广、类型丰富、影响面广,学术和科研作用大,宣传教育功能强,开发利用潜力大。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的申遗成功、秀山古建筑群、元江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新平哀牢山茶马古道、华宁和易门古窑在旅游中的开发利用就是最好的例证。”郭艺自豪地说。

  “我市文物资源丰富,类型多、分布广、价值潜力大、特点明显。但可移动文物资源、保存和利用状况,总体情况却不是很清楚,国家文物收藏单位到底有多少文物?价值如何?资源潜力如何?等等,都不是很准确。至于其他单位有多少文物,更是一无所知。”郭艺担忧的说。

  郭艺流露出来的自豪与担忧,让我们看到玉溪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迫切。家底不清,不利于文物保护,也给文物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此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既是对玉溪可移动文物的一次大摸底,让我们对自家宝贝心中有数;同时,也是在全社会广泛发动,加强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我们将要做什么?

  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全市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杨洋副市长担任小组组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文化局等十三家单位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了玉溪市博物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市博物馆藏品保管部主任李雪飞告诉记者,“2013年12月,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中做了一个工作,发放了1984份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汇总表,回收率100%。通过认真筛选,我们初步掌握了全市具备收藏、保管可移动文物的国有单位共有34家;90%在文化、文物系统,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学校。通过摸底,把界定范围缩小了,目标也就突出了。这样利于下一步普查工作有的放矢。”

  说起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市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期待、惠及玉溪子孙后代的大事。陈泰敏告诉记者,玉溪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万多件,都属于可移动文物,其中经过权威部门鉴定,达到国家级一、二、三等级的珍贵文物有119件。据介绍,目前云南省注册博物馆有85家,其中文物类博物馆62座、行业馆18家。玉溪现有玉溪市博物馆及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通海博物馆两家县级文物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中的藏品都有登记。而其它各县的文物大都由当地文管所保管,详细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位于江川县的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保管和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川李家山古滇文化墓地出土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长陈玲告诉记者,馆内现设展览《李家山古滇青铜文化展》,展出李家山出土文物300余件;地方特色展览《星抚渔韵——江川鱼文化展》,展出江川鱼文化遗物100余件;《江川县古碑文拓片展》,展出江川各个时期历史碑刻拓片50余张。这些是博物馆现在掌握的部门文物的情况。

  目前尚无馆址的通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丰富,除了古字画,还有木雕、瓷器、玉器、青铜器。其中共有148件国家级文物,其中一级文物两件,二级文物三件。大批文物还没有经专家评估定级而尘封库房、沉睡箱柜,并没有为社会广泛利用。

  “通过普查,不仅对国有单位收藏的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并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体系,还可以整合利用文物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文物资源,促进文化产品开发,不断提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陈泰敏说。

  “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日益多元。随着文物事业发展,非文博机构的其他国有单位开始注重文物收集,成为我国国有文物收藏领域的重要力量。目前,除文物系统保管有文物外,我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保存有一定量的古籍,各地档案馆的国有档案中,也有大量珍贵的文物档案。这些领域都是以前文物普查未曾涉足的领域,它们的保护是否到位?其中定有珍贵的文物令人期待!”郭艺告诉记者。

  此次普查范围是1949年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各个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玉溪市图书馆馆长马永明告诉记者,馆里收藏有一本1935年12月出版的《聂耳纪念文集》,那是聂耳的云南同乡和好友张天虚于聂耳去世后,在日本东京会集当地朋友写作的一本怀念聂耳的文集,这是最早纪念聂耳的图书,书里对聂耳及其音乐作了充分肯定。再就是馆里曾作为研究课题而征集了一些玉溪各地彝族毕摩的经书,那些古旧的经书历经岁月磨烁,是研究彝族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但因为没有相关鉴定,无法确定其价值,并且因为年代久远,都是手抄本,破损严重,收藏保管是个问题。有些县级图书馆收藏有地方文献资料、解放前的报纸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我们希望借这次普查,加强文物资源的调查、展示和利用;对这些尘封几十年的古籍进行登记鉴定,加以研究利用,让它们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向社会开放的可移动文物信息服务系统,方便查询、检索、利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服务。这是我所期待的可移动文物普查。”马永明说。(记者 杨雪 通讯员 杨霏)

编辑:李明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