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口新淤地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4-07-07

    据历史资料记载,河口区境域古为渤海水域,境内全部为黄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从其形成年代分看,古代成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其余为近、现代成陆面积。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濮阳)决口改道。经济南流向千乘(为千乘郡,当时管辖现利津县、沾化县一带),行河882年,海岸线推至今沾化下河、利津虎滩、北岭、垦利寿合和东营区沙营一线。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至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黄河主流或分流由济南以下入海。海岸线推移到今河口区老鸦嘴、二八吕、老爷庙、利津县罗家屋子、垦利县建林、永安一线,以上为古代形成的海岸线。河口区成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复由利津县入海(史称第五次大改道),在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南旺河)口的扇状三角洲地区摆动,形成境内黄河造陆的高峰期。1855年至1938年,黄河以宁海为顶点在北起徒骇河,南达支脉沟口的扇状三角洲地区摆动行河造陆,历时84年。实际行水57年,造陆140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面积24.6平方公里。1947年至1982年,黄河以渔洼为顶点在北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的三角洲地区行河造陆,历时36年,造陆141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39.2平方公里(1939年至1946年为黄河入淮时期)。以上自1855年至1982年历时127年,共造陆2810平方公里。其中河口区1855至1929年,造陆408平方公里,1934年至1976年造陆1450平方公里,总计1858平方公里。

河口区境域位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北部的顶部和轴部,海拔一般6~5米,近海3~2米,向海缓倾,其坡度内侧较大,外侧较平缓,平均坡降为1:10000~1:15000。陆面以黄河故道为轴,以故道高地为骨架,其间分布有河间洼地向海伸展,扇面横向起伏显著。较为典型的故道高地有17条,其中范围较大的有:⑴1904年~1926年流路形成的故道高地,以宁海为顶点,经虎滩、顺江沟、车沟子、太平镇及其两个左右分汊故道,故道高地长约70公里,宽10公里。⑵1926~1929年流路形成的故道高地,即刁口河故道,从十六户经汀河至刁口入海,故道高地长65公里,宽10~12公里。⑶神仙沟故道高地,从罗家屋子以东起,经孤岛至5号桩分汊入海故道,系1953~1964年流路,故道高地长53公里,宽7~9公里。⑷刁口河上段以东故道高地,系1964年1月防凌分洪改道后至1976年5月形成,故道长30公里,宽8~12公里,且向海内延伸16公里。以上故道高地与高地两旁相对的洼地,形成河口区地面横向起伏顺直带状的显著特征。

1983-1986年山东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对黄河口区(第三调查区)西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地理座标东经118020/至119030/,北纬37020/至38030/范围的研究,认为海岸线推进分三个阶段。

(一)1855年至1934年是海岸线大范围推进阶段。最快是神仙沟五号桩区域。1934年的海岸线超过1855年的10米等深线,平均淤进3公里,最远处达8公里。其次是挑河及套尔河口,1934年的海岸线推进到1855年的7~8米等深线附近。再次为甜水沟口附近,1934年的海岸线推进到1855年的5米等深线。宋春荣沟以南岸线推进幅度逐渐变小,1934年的海岸线仅到达1855年的干出线(滩),广利河口一带还有轻微的蚀退。已勘探开采的义和庄、义北、义东、渤海、孤岛、孤南、垦西、垦利、河滩等油田都是这一时期相继淤成的陆地。

(二)1934年至1959年是西北蚀退、东南淤进阶段。神仙沟五号桩区域1959年的干出线(滩)已经接近1855年的15米等深线,最大淤积厚度16.4米;5米等深超过1855年的15米等深线。甜水沟区域1959年的海岸线接近1934年的10米等深线,最大淤积厚度13.1米;干出线超过1934年的10米等深线。宋春荣沟以南淤进幅度逐渐变小,1959年的海岸线超过1855年的干出线,接近5米等深线;淄脉沟口外则为轻微蚀退。神仙沟以西陆地和浅滩蚀退,挑河附近显著蚀退,湾湾沟区略有蚀退。埕东、桩西和五号桩等油田处在潮滩附近。海区的冲淤与1934年前相反,冲刷的海域基本变为淤积,淤积的海域基本转为冲刷。神仙沟五号桩海区受黄河入海的泥沙影响,使1934年水深为19.8米的海区几乎被填平而处在干出线附近。这是1855年以来淤积速率最快的时期。在停水30年以上的西部海域,10米等深线以外亦呈明显淤积,最大淤积厚度2.4米。

1855年至1959年,东北部海域等深线附近及其以浅海域为淤积;15~海域是冲刷;以深海域基本上是淤积,仅局部有冲刷。甜水沟以南海区1959年等深线以浅范围内淤积,以深海区则冲刷。淄脉沟口外1959年等深线以深海域仍是冲刷。

(三)1959年至1984年是以渔洼为顶点的三角洲持续淤进阶段。淤进最迅速的是刁口河海域和清水沟海域。1984年的海岸线接近1855年的15米等深线,在干出线以内区域普遍淤厚11~14米,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淤厚8~12米,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淤厚4~8米,1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淤厚2~5米。现行河口东北部20米等深线附近冲刷。20米等深线以外又有淤积,厚1~3米。以往迅速淤进的神仙沟五号桩海域,除1973-1974年因刁口河流路入海口门摆动到神仙沟受影响外,累计停水18年,淤进速度较慢,1984年的5~15米等深线相应超过1959年的各等深线。埕东、桩西和五号桩、长堤、孤东、一棵树、红柳等油田系此阶段淤出的陆地。湾湾沟区域已半个世纪不受泥沙直接影响,海岸线附近明显蚀退,1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略有冲淤,基本稳定。宋春荣沟以南近30年没有受泥沙直接影响,海岸线至10米等深线略有冲淤,变化不大。综上所述,1855年以来近代海岸线受自然夷平规律的控制,基本上沿顺直趋势发展。

据黄委会水科所、济南水文总站等单位刊布资料:1954年至1975年间,河口在80公里范围内淤积造陆786平方公里,同期蚀退面积208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26.5%。由于各岸段行河时间长短不同,淤进蚀退亦不尽相同。套尔河口至挑河和宋春荣沟至淄脉沟岸段由于多年不走河,属于相对稳定岸段。挑河至宋春荣沟岸段,半个多世纪以来都在行河,岸线虽然有进有退,仍以淤进为主。刚开始行河和停止走河的岸段淤进和蚀退都很明显。1960年8月由神仙沟改道汊河后,至1963年新河口附近造陆124平方公里,老河口附近蚀退56平方公里,占造陆面积的45%;1964年初由汊河改道刁口河,至1975年新河口造陆500平方公里,老河口蚀退166平方公里,占同期造陆面积的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