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率性」所蕴含的问题

 51106.1976 2014-07-08

《中庸》在「天命之谓性」之后说「率性之谓道」,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不难,即是「顺着本性去走的,就称为正路」。若想厘清其旨,先要探讨「率性」一词。


说「率性」,就表示有可能「不率性」。人有天命之性,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是要不要率性则在于人的选择。类似的观念所在多有。譬如,《中庸》与《大学》一样,也谈到「慎独」,这就表示人有可能「不慎独」。接着原文出现一句重要的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既然说「中节」,就表示人有可能「不中节」。事实上,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的情况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不错,自由选择正是人的特色。再就深一层来看,不能只是肯定人有自由,好像漫无目标与方向似的。试问:为何要说「率性之谓道」?「性」之中有天赋的要求,所以顺它而行即是正道。为了说明这点,可先研究此书中的「性」字。


「性」字在《中庸》共十一见。除了类似定义的两处(「天命之谓性」与「自诚明谓之性」),其他九处中,有一处是「率性之谓道」,就是在「性」之上加一个「率」字,表示人性要人顺其要求而行。有六处全在第二十二章「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六个「性」字之上皆有「尽」字,表示人性(扩及物性)的要求须待充分实现。另外二处是: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第二十七章)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第二十五章)


所谓「尊德性」是指「尊崇天生的本性」。至于「性之德」,是说成己与成物都是本性所有的能力。在此二句中的「德」字通「得」字,是指天生的或本有的能力,并非一般所谓的道德或德行。由此可见,对于本性要「尊」要「成」。


综上所述,人对于自己的「天命之性」,要采取「率之、尽之、尊之、成之」四种相近的态度。为何要尊之?因为它有天命为源头。为何要率之?因为它有命令要人顺从。为何要尽之?因为它有潜能要人实现。为何要成之?因为它有目标要达成。


简而言之,人的天命之性异于其他万物的「生之谓性」。人的本性中另有天赋的要求,要人自由选择行善。这样的人性怎能用「本善」一词来描述呢?《中庸》一书深入探讨人之「性、道、教」,提出许多精采的论述与理想,彰显了儒家学派的良苦用心与透彻智慧,又怎能以一句「人性本善」将其化解于无形?


朱注在全书第一章结束之处,加了一段评语,其中说到:「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试问:什么是人的「本然之善」?「本然」一词常指原初的、静态的情况。若真有本然之善,则人为何在尊之时要成之?在率之时要尽之?朱注的问题在于视人性为静态的,以致无法说明人性在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修养与所产生的快乐。


以人性为本善,不仅无法理解现实人生的种种困难,也将错过孔子、孟子以及早期儒家经典的主要关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