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来主宰书画市场的定价权?

 月未圆书斋 2014-07-08

  俗话说:“黄金有价,艺术无价。”中国字画作为一门艺术,原本无价。但是自艺术成为商品走向市场后,价格就成了衡量艺术的一种“标准”。既然书画艺术品有价格,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个价格?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家似乎主宰着书画市场的价格。

  艺术家

  
其实不然,艺术家对价格没有决定权 。

  艺术家作为“生产商”,只知道自己作品的成本价,包括时间、材质、背景等,但是他不知道市场的接受程度,所以他们并不是最具发言权的。目前,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制定与市场认同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

  画廊

  相对于艺术家的自我定价,画廊定价更符合市场行情。但是,画廊和拍卖行只能作为参考。

  画廊代理艺术家,通常有相对成熟的运作团队,负责宣传、展览等包装,以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运作等,良好的包装会提高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市场的认可程度,所以选择画廊更有保障。但是,也有部分画廊在买断艺术家作品,将其作品价格炒到高位后,便卖光手中作品,并不再代理,这种炒作式的包装严重脱离了其艺术本身的价值,对于艺术家和藏家来说,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所以,作品在画廊的售价可以作为一个参照,但仍然不是画家作品的真正价位。

  拍卖行

  很多人认可拍卖行的价格,业内人士认为,拍卖行是一个公开的炒作机构,很多艺术家通过历年拍卖会,自导自演提升自己作品的价格,直到有了真实成交,也就意味着市场开始接受该价位的艺术家作品。尽管多数拍卖行存在虚假成交的现象,但是,相对于其他无据可查的成交数据,拍卖行的信息更公开、透明、有据可查,且成交量巨大,其成交趋势可作为藏家参考的重要依据。

  在艺术家早期流入拍卖行的作品,在保证其真品的前提下,其价格可作为市场参考;但如果是艺术家的近期作品,则更多是代理人为了实现艺术家的包装效果,需要在拍卖会力挺艺术家,达到良好的市场表现,将成交价格作为近期市场的晴雨表。一般来讲,当代艺术家在拍卖行的成交价格只具有参考性,不能作为评判标准。


  如何给书画定价成为难题

  有关书画的定价因素非常复杂,其中人为因素并不能得到市场的回应,艺术家作品在后期能不能兑现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画家定价10万元的画作在市场认可度为定价的60%,这类作品在未来三四年内很有可能升值为三四十万元,是值得收藏的;同比,10万元的画作市场认可度为30%,这类画家是有潜力的;但如果市场只认可几千元,这类江湖画家的作品在画廊和拍卖行是得不到认可的。

  “由市场定价”是市场人士的共识,但是市场凭什么来界定画家作品的价格区间呢? 业内人士认为,决定画家的作品价格主要参考其艺术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具体来看,作品种类、题材、数量、画家资历、学术水平,以及作品在画廊或机构销售的记录、拍卖行价格、私底下成交的价格,综合而成才是市场价格。事实上,除了以上因素,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艺术品的价格,包括社会职务、社会知名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