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门事件

 靓剑凛波书斋 2014-07-08

水门丑闻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1973年5月7日,《华盛顿邮报》以其调查水门事件的报道为公众服务而荣获普利策奖。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水门事件

  • 别名

    水门丑闻

  • 时间

    1972年6月

 
  • 发生地点

    水门大厦

  • 中心人物

    尼克松

  • 事情结果

    尼克松辞职

1 事件概述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又称水门丑闻),是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起震惊世界的政治丑闻。事件开始于1972年6月17日凌晨,水门综合大厦的保全人员偶然发现,从地下车库通往大厦的门锁两次被胶布贴住,他便立刻报警。前来的两名便衣特警出其不意地抓获水门丑闻了5个潜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和拍照文件的嫌犯。之后,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找到了这伙人的活动资金,这些钱中有不少联号的百元大钞,由此追查发现,其来源竟然是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政治捐款和经费。

  1973年7月,案件的证据,包括前白宫幕僚在联邦参议院水门委员会的证词都开始指向白宫幕僚。而受到调查的白宫幕僚为了脱身,主动交代出总统上任后曾在整个白宫安装有由语音自动启发的录音系统并录下了白宫中几乎所有的谈话。而根据对这些录音磁带进行监听后发现,理查德·尼克松在在水门窃听案发前后,都曾经明示或暗示过应该掩盖其上任后无论是由其本人还是下属所有过的一些并不完全合法的行动经过一系列的司法诉讼,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总统最终服从了最高法院的判决。

  面对联邦众议院几乎可以肯定会通过的弹劾总统的动议,并且也很可能会被参议院定罪,1974年8月9日,理查德·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去美国总统职务。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成为新的美国总统后,宣布赦免他的一切刑事责任。[1]

2 主要起因

  水门大厦地处华盛顿特区西北区泼托马克河畔,由一家五星级饭店、一座高级办公楼和两座豪华公寓楼组成。大厦正门入口处,有一个人工小型瀑布飞流直下,水花飘舞飞扬,使整个建筑群有了“水门”的美称。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国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偶然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办公室,他惊异地发现,已经熄了灯的办公室里有几条光柱在晃动。不对呀,同事们都已经走了,谁又进了办公室,不开灯,却打着手电筒到处乱照。他马上回到水门大厦,把疑点告诉了水门丑闻保安人员。保安人员立即搜查了有关的房间,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麦科德,自称是前中央情报局雇员。其实,他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负责安全工作的头头,奉命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正在佛罗里达州比斯坎岛度假的尼克松总统闻讯后,心里不由咯 噔一下:如果民主党抓住水门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连任无望,而且马上就会名声扫地,有可能立即下台。

  他哪里还有心情度假,第二天就返回了华盛顿。白宫,总统办公室。已经是深夜了,尼克松还在与几个最亲密的助手们紧急商讨应对措施。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家都沉默了下来,有的猛抽着雪茄,有的端着咖啡杯却久久不送到嘴边,目光都集中到尼克松身上。尼克松思考再三,终于发话了:“不是有三个古巴人吗,麦科德以前也参与过‘猪湾事件’,那么就把水门事件解释成古巴人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而进行的窃听活动。霍尔德曼,你去见一见中央情报局局长,叫他出面,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不要让联邦调查局插手。叫那几个被抓的人不要开口,多花一点钱没关系。还有,白宫里的人在大陪审团那里不要再胡言乱语了,这事由迪安负责。”

  文助手们分头行动,尼克松自己也赤膊上阵,在第一次竞选连任的记者招待会上,信誓旦旦地向美国公众表示:“白宫班子和本届政府中,没有一个现在受雇用的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他还故作镇定地表示,“令人痛心的不在于发生了这类事,因为在竞选中一些过于热心的人总会做些错事。如果你企图把这类事掩盖起来,那才是令人痛心的。”

  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总统的表演,暂时欺骗了公众。尼克松的竞选对手乔治·麦戈大选结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获得连任。正当尼克松和助手们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门事件还有隐情。

  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果然,1973年3月23日,麦科德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迪安暴露了出来。尼克松决定弃车保帅,让迪安当替罪羊。

  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时,他主动向检察官做了三小时的交待和揭露,想将功赎罪,换取赦免。

3 事态发展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从罗斯福总统时开始,每一个总统都这么干。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

  水门丑闻曝光后的尼克松接受采访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

  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 尼克松决心顽抗到底,他一面销毁录音带上对他不利的内容,一面继续强调行政特权,表示“将遵循从华盛顿到约翰逊历届总统所遵循与捍卫的先例,决不做任何削弱美国总统职位的事情”。他交出的电话记录千疮百孔,大量重要的内容被诸如听不见、无情报价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

4 事件经过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20多年后,专家考证,幕后策划是白宫律师迪安)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所在地水门大厦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

  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973年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5 导致辞职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鲍勃·伍德沃德(左)和卡尔·伯恩斯坦《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

  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6 事件真相

  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白宫被迫交出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有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整个白宫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直相信总统的清白,一直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来保护总统,而总统却从一开始就掩盖真相,并欺骗他的顾问、公众、国会甚至自己的家庭达两年之久,每个人都感到被出卖了,就连共和党的一批参议员、众议员也建议他辞职,尼克松终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7 事件结果

  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

8 社会影响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事件开始于1972年6月17日凌晨,当时美国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所在地水门综合大厦的保安人员偶然发现,从地下车库通往大厦的门锁两次被胶布贴住,他便立刻报警。前来的两名便衣特警出其不意地抓获了5个潜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和拍照文件的嫌犯。之后,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找到了这伙人的活动资金,这些钱中有不少联号的百元大钞,由此追查发现,其来源竟然是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政治捐款和经费[1][2]

1973年7月,案件的证据,包括前白宫幕僚在联邦参议院水门委员会的证词都开始指向白宫幕僚。而受到调查的白宫幕僚为了脱身,主动交代出总统上任后曾在整个白宫安装有由语音自动启发的录音系统并录下了白宫中几乎所有的谈话[3][4][2]。而根据对这些录音磁带进行监听后发现,理查德·尼克松在水门窃听案发前后,都曾经明示或暗示过应该掩盖其上任后无论是由其本人还是下属所有过的一些并不完全合法的行动[2][5][6]。经过一系列的司法诉讼,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尼克松总统最终服从了最高法院的判决。

面对国会众议院几乎可以肯定会通过的弹劾总统的动议,并且也很可能会被参议院定罪,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去美国总统职务[7][8]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成为新的美国总统后,于9月8日宣布赦免他的一切刑事责任。

窃听民主党总部[编辑]

1972年1月,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首席法律顾问G·哥顿·利迪向委员会的代表主席杰布·斯图尔特·马格鲁德联邦司法部长约翰·纽顿·米歇尔和白宫律师约翰·W·迪恩三世提交了一份竞选情报方案,其中涉及有大量针对民主党的非法活动,米歇尔认为这一方案不切实际,但据称两个月后他批准了这一方案的“精简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就包括有一个潜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和拍摄机密文件的计划。 因两个月前安装在水门大厦的两个窃听器一个失灵、一个噪音太大,所以前中央情报局顾问麦克考尔德(James McCord)同四名在美国的古巴难民准备再次潜入,由在对面旅馆的亨特(E. Howard Hunt)和李迪(G. Gordon Liddy)指挥。但值班警卫弗兰克.威尔士(Frank Wills)察觉门锁异常,报告后来了两位身穿便衣的警察,三人进入大楼后抓获嫌疑人。对面旅馆里的人仓皇逃窜,留下联号的百元大钞、文件箱、电话号码本(里面有白宫的电话号码)等。

掩盖和揭露[编辑]

初次掩盖[编辑]

在潜入者被逮捕后的几小时内,FBI就在其中两人的通讯录中发现了亨特(E.Howard Hount)的名字。尼克松政府幕僚们对此事非常关注,因为亨特和李迪和白宫管道工有牵连。迪恩之后就声明他曾受尼克松顾问埃立希曼(John Ehrlichman)指使,销毁亨特在白宫保险箱里的文件。埃利希曼随后否认了此事,并且最后,在独立调查中发现之前从亨特保险箱中取得的证据被迪恩和FBI代表主管格雷(L.Patrick Gray)一同销毁了。

尼克松本人对这次潜入事件的反应,至少在一开始就令人怀疑。水门事件的公诉人尼尔(James Neal)确信尼克松对潜入事件并未预先知晓。他引用了总统与总统办公室主任在6月23日的一段录音作为证据,录音中尼克松问道:“是哪个蠢货下达的命令?”。虽然如此,尼克松随后命令霍尔德曼动用CIA阻止FBI对这次潜入行动的资金来源进行调查。

几天以后,尼克松的新闻秘书齐格勒(Ron Ziegler)经这次事件形容为“低级的暴窃企图”。在8月29日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总统命令迪恩展开行动对此事件的原因做彻底的调查,但是事实上,迪恩没有展开任何的调查。尼克松还说:“我可以直截了当地说,白宫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所有在职雇员,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与这个离奇的事件有牵连。”在9月15日,尼克松称赞迪恩,说“在我看来,你处理这件事的方法非常灵活巧妙,因为每当在这堤坝上出现缺口的节骨眼上,你都能堵住它。”

资金去向[编辑]

媒体的穷追猛打[编辑]

丑闻全面揭开[编辑]

参议院水门案听证和水门录音带的发现[编辑]

尼克松手下一位官员在Discovery频道关于白宫幕僚长的纪录片"看守白宫"节目中对着摄影机说,尼克松对白宫里面好几个按钮的录音机常操作错误,后来他们请IBM电脑特别制做一台只有开与关的录音机给尼克松总统使用,但尼克松仍会搞错按钮,所以后来又改用语音自动启动的录音机,因此尼克松关于水门事件的谈话才被录下来。不过尼克松生前并未证实过此事,被美国人称为狡猾迪克的尼克松是否如此粗心录下自己的罪证也有待商榷。

“星期六之夜大屠杀”[编辑]

1973年7月13日,国会水门委员会传唤前白宫助手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Alexander Butterfield)作证,他证实尼克松下令在椭圆形办公室等白宫内的多个办公室以及戴维营中都安装了由语音自动启发,24小时运转的录音系统,一旦有人讲话或打电话就会自动录音。7月23日,水门事件特别检查官阿奇博尔德·考克斯(Archibald Cox)发出传票,要求白宫交出录音带。尼克松援引行政特权拒绝交出,白宫与特别检查官相持不下,尼克松于是在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解雇了考克斯,一同遭到解雇的还有拒绝执行尼克松命令解雇特别检查官的联邦司法部长埃利奥特·理查森(Elliot Richardson)和副部长威廉·洛克肖斯(William Ruckelshaus)。这一事件被媒体称之为“星期六之夜大屠杀”(Saturday Night Massacre)。在民众的压力之下,尼克松被迫同意任命德克萨斯州律师莱昂·贾沃斯基(Leon Jaworski)担任特别检查官。11月,尼克松的律师透露1972年6月20日的一段白宫录音带中有18分半钟的空白,[9]总统的私人秘书罗丝·玛丽·伍兹(Rose Mary Woods)声称这是自己意外抹去的,但这一说法受到了普遍的嘲笑。这段空白虽然不足以成为总统不当行为的确凿证据,但已足以让人对他声称对事件毫不知情的说法产生怀疑。[10][11][12]

针对尼克松政府成员的司法行动[编辑]

1974年3月1日,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个大陪审团作出判决,立案起诉尼克松的7名幕僚,分别是:白宫办公厅主任哈瑞·罗宾斯·鲍勃·霍尔德曼、总统顾问约翰·丹尼尔·埃立希曼联邦司法部长约翰·纽顿·米歇尔、特别顾问查尔斯·“查克”·温德尔·科尔森、白宫办公厅主任助理哥顿·C·斯特拉岑罗伯特·马蒂安及总统连任委员会顾问肯尼斯·帕金森,控告他们串谋妨碍水门案调查,并秘密地将尼克松定为是案件中“不受起诉的同谋”。

特别检察官说服了大陪审团暂时不要起诉尼克松,坚持总统只能在离职后才可以被起诉[13]

交出文字副本[编辑]

联邦最高法院[编辑]

交出录音带[编辑]

最终调查和辞职[编辑]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的辞职信
菜单
0:00
1974年8月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辞职演讲

播放此文件时有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确凿证据”录音带[编辑]

辞职[编辑]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在辞职正式生效前不久离开白宫[14]

福特总统豁免尼克松[编辑]

详情查看: 杰拉尔德·福特
1974年9月8日新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用来签署豁免理查德·尼克松文件的笔

尼克松主动辞职下台后,国会中止了弹劾案的进程,但他仍然有可能受到来自联邦或州的刑事起诉[13]。继任总统的杰拉尔德·福特于1974年9月8日宣布给予尼克松全面且无条件的豁免权,让他不会再因为任何担任总统期间“犯下或可能犯下或是有部分责任”的罪行遭到起诉[15]

在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杰拉尔德表示他认为这样的豁免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他还说,尼克松一家的情况“是一个我们都有部分责任的美国悲剧,而且这样的悲剧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或是谁主动来结束它。我觉得只有我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且既然我可以,我就必须要做到。[16]

尼克松直到1994年去世时仍然表示自己是无辜的,在对豁免所作的正式声明中,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加果断和光明正大的处理水门事件,特别是当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并逐渐从一个政治丑闻演变成一个国家悲剧的时候[17]。”

一些评论人士认为福特之所以在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落败就是因为他豁免了尼克松[18],还指控两人达成了秘密交易,福特以承诺给予豁免来换取尼克松的辞职,并于1974年10月17日到联邦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作证[19][20]

后续影响[编辑]

最终的司法起诉[编辑]

水门事件一共导致69位政府官员被起诉,48人被定罪,其中的主要人物包括[21]

  1. 约翰·纽顿·米歇尔联邦司法部长,伪证罪名成立,被判有期徒刑1至4年,服刑19个月[22]

  2. 理查德·克莱恩邓斯特,司法部长,因“拒绝回答问题”入狱服刑1个月[23]

  3. 杰布·斯图尔特·马格鲁德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1973年8月对串谋罪认罪[24]

  4. 弗雷德里克·C·拉瑞,约翰·纽顿·马歇尔的顾问,妨碍司法罪名成立[24]

  5. 哈瑞·罗宾斯·鲍勃·霍尔德曼白宫办公厅主任,串谋、妨碍司法、伪证罪名成立[25]

  6. 约翰·丹尼尔·埃立希曼,尼克松总统顾问,串谋、妨碍司法、伪证罪名成立[26]

  7. 艾格尔·克罗夫,约翰·丹尼尔·埃立希曼的助手,服刑半年[24]

  8. 约翰·W·迪恩三世,白宫律师,妨碍司法罪名成立[24]

  9. 查尔斯·W·科尔森,特别顾问,妨碍司法罪名成立[23]

  10. 德怀特·L·查平,总统副助理,伪证罪名成立[24]

政治影响[编辑]

水门事件使共和党在该年的中期选举惨败,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取得绝对优势。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褔特总统以些微差距败给民主党的吉米·卡特。卡特上台后并未能解决石油危机,加上伊朗人质事件使他的威信下降,导致共和党在1980年成功重夺白宫,朗奴·里根成为总统。

水门事件后,最高法院的判决容许只要是维护国家安全,联邦政府有权可以进行包括窃听敌人等行为。这尤其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联邦调查局及中央情报局多次进行监听等行为以截断及追踪恐怖分子的通讯。2013年6月,前中央情报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揭发美国国家安全局等的监听行为引起全球关注。

流行文化[编辑]

  • 电影《阿甘正传》中也对水门事件进行了影射。

参见[编辑]

扩展阅读[编辑]

  • Watergate: The Hidden History, by Lamar Waldron, 2012, Berkeley, California, Counterpoint publishers.

参考资料[编辑]

  1. ^ Dickinson, William B.; Mercer Cross, Barry Polsky. Watergate: chronology of a crisis 1.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73: 8 133 140 180 188. ISBN 0-87187-059-2OCLC 20974031.本书共有两卷,共用同一个ISBN编码和国会图书馆编码E859 .C62 1973

  2. 2.0 2.1 2.2 The Smoking Gun Tape (Transcript of the recording of a meeting between President Nixon and H. R. Haldeman). Watergate.info website. June 23, 1972.

  3. ^ narrative by R.W. Apple, jr. ; chronology by Linda Amster ; general ed.: Gerald Gold. The Watergate hearings: break-in and cover-up; proceedings. 纽约: Viking Press. 1973. ISBN 0-670-75152-9.

  4. ^ Nixon, Richard. The White House Transcripts.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4. ISBN 0-670-76324-1OCLC 1095702.

  5. ^ 证据其实很简单:根据1972年6月23日的录音,总统指示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简称CIA)局长说:“……中央情报局应当给联邦调查局打个电话,就白宫方面希望,为了国家利益,不要进一步深入调查水门案了”。这一录音成为了总统妨碍司法的“确凿证据”(smoking gun)White, Theodore Harold. Breach of Faith: The Fall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 Atheneum Publishers. 1975. 7. ISBN 0-689-10658-0.

  6. ^ Stanley I. Kutler. Abuse of Power: The New Nixon Tapes. : 69.

  7. ^ White (1975), Breach of Faith, p. 29. "And the most punishing blow of all was to come in late afternoon when the President received, in his Oval Office, the Congressional leaders of his party -– Barry Goldwater, Hugh Scott and John Jacob Rhodes. The accounts of all three coincide… Goldwater averred that there were not more than fifteen votes left in his support in the Senate…."

  8. ^ "Soon Alexander Haig and James St. Clair learned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ape and they were convinced that it would guarantee Nixon's impeachment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conviction in the Senate." Dash, Samuel. Chief Counsel: Inside the Ervin Committee – The Untold Story of Watergat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6: 259–260. ISBN 0-394-40853-5.

  9. ^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为name属性为The_Washington_Post,_The_Government_Acts的引用提供文字

  10. ^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为name属性为USC25-1的引用提供文字

  11. ^ 陈伟. “帝王总统”的自我弹劾——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01. 八、录音系统天机泄露. ISBN 7-80182-138-6.

  12. ^ 陈伟. “帝王总统”的自我弹劾——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01. 十、司法审查的经典杰作. ISBN 7-80182-138-6.

  13. 13.0 13.1 The Legal Aftermath Citizen Nixon and the Law. TIME. August 19, 1974 [2011-07-24].

  14. ^ Lucas, Dean. Famous Pictures Magazine – Nixon's V sign.[2007-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6, 2007).

  15. ^ Gerald Ford's Proclamation Granting a Pardon to Richard Nixon. Ford.. [2010-06-17].

  16. ^ Ford, Gerald. Gerald R. Ford Pardoning Richard Nixon. Great Speeches Collection. The History Place. September 8, 1974 [2006-12-30].

  17. ^ Nixon Library Nixon Timeline - Page 2 - Los Angeles Times

  18. ^ Shane, Scott. For Ford, Pardon Decision Was Always Clear-Cut. The New York Times. : (A1).

  19. ^ Gettlin, Robert; Colodny, Len. Silent coup: the removal of a presid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1. 420. ISBN 0-312-05156-5OCLC 22493143.

  20. ^ Ford, Gerald R. A time to heal: the autobiography of Gerald R. Ford.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9: 196–199. ISBN 0-06-011297-2.

  21. ^ www., October 30, 2005, "Ideas and Trends: When Criminal Charges Hit the White House" by Bill Marsh

  22. ^ www., November 10, 1988, "John N. Mitchell, Principal in Watergate, Dies at 75" by Lawrence Meyer

  23. 23.0 23.1 www., June 24, 1977, "The Law: Watergate Bargains: Were They Necessary?"

  24. 24.0 24.1 24.2 24.3 24.4 www., March 11, 1974, "The Nation: The Other Nixon Men"

  25. ^ Washington Post profile of Haldeman

  26. ^ Stout, David. John D. Ehrlichman, Nixon Aide Jailed for Watergate, Dies at 73.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6, 1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