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海错· 花蛤

 馱夫 2014-07-08

·厦门海错· 花蛤 

  朱家麟

   千人讨海的壮观。有居民,也有游客,人头密密麻麻,追着潮水挖花蛤。用手挖的,用铁耙耙的,花蛤似乎也总挖不完,这是自发的厦门花蛤体验游

   花蛤的两扇近卵圆形壳面上,生有互相交织的同心和放射状的肋,以及各色的花纹。厦门市场的花蛤,有大小两种:形小而壳薄的杂色蛤仔,学名是小眼花帘蛤;体大而壳厚的是菲律宾帘蛤。除了老练妇买菜留心,一般人不会太注意。

   贝类是人类最早食用的海产。仅闽南来说,金门富国墩、诏安蜡洲山、东山大帽山、惠安蚁山等地就有多处贝丘遗址。从海水还处于高位的六千年前,一直到汉族农耕文化传入,此间四千年,花蛤螺蠔等海贝,是闽南先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清代郭柏苍在《海错百一录》说:“蛤出咸淡水,壳白,以花纹变幻不同,故名花蛤,产连江,蛤沙者壳薄为上;宁德及长乐壶井、江田、闽县次之;福清产者略大而壳厚,连江官岭者杂大小为下。”——把福建各地的花蛤,区别得清清楚楚。

   奇怪的是,花蛤在厦门出现的历史并不长。早先厦门人称作花蛤的,实际上和金门一样,是等边浅蛤或三角浅蛤,俗名等边蛤和花蛤仔,外壳油亮多彩,但是没有

   厦门花蛤源起何时?据我所知,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集美二大队从连江一带买来菲律宾帘蛤蛤苗,放养在海滩。第二年去采收,发现悉数不知所踪。又过一年,传来消息,杏林的马銮湾口海滩,发现了大批的花蛤。从此一直到上世纪末,厦门的花蛤主要产自马銮湾口。蛤出咸淡水,花蛤对海水盐浓度有一定适应力,但是只要还有更适合的环境,它们就会迁移,靠壳的张合喷射水流游泳。马銮湾原来有过芸溪、瑶山溪、深青溪等河溪汇入,比起突出海中的集美海滩,海水略淡且肥美一些,花蛤们于是集体移民。

   有文字记录的是《同安水产》:1984年引种成功,到1992年养殖面积达到2000多亩。

   近年市面上菲律宾帘蛤似乎不断减少,我猜是肉壳比不及杂色蛤仔。以我看,在最肥满时,菲律宾帘蛤的肉壳比重大约是四六开,而杂色蛤仔相反。

   花蛤在海底世界属于被压迫者。滩涂上的阶层关系,简单说是这样:靠伸出两条水管过滤浮游生物的蛏蚶蛤们,是基本价值生产者;花螺、蛏鳗以及一些鱼类,是它们的侵害者。蟹类很强悍,不论蛏蚶蛤螺,它都能用强大的螯钳夹破外壳,撕食其肉。章鱼则是超级克星,大小通吃,连螃蟹也可以捆而食之。而王中王是鳗类:蛏鳗、硬骨篡是直接以贝类为食,白鳗、黑耳鳗连章鱼、蟹,甚至蛏鳗都吃。

   ——一粒花蛤,要走到我们餐桌上,历经千辛万苦,委实不易。

   花蛤热爱夏天,越热越肥——许多贝类如此,在厦门,通常要农历六月才好吃。

   花蛤食法以炒居多。蒜葱姜,如果有九层塔提味,半条红辣椒配色,更好。花蛤壳薄,热锅猛火快炒,泼一点酱油作色,壳稍张开,迅即上盘。脚手半遂——闽南话喻人动作慢了——壳肉分离,壳是壳,肉归肉,滋味也差了。

   炒花蛤的盘底汤,乃一盘精华,味道浓醇,气味清鲜,只要你不觉得扫盘底丢份,用它冲开水泡饭,滋味极妙。我看《吃遍台湾特产》,作者是一位老饕,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