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不该让孩子从小背诵国学经典

 杂货店伙计 2014-07-09

“国学”是指国家之文学,民族之根本,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精粹,也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国学经典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近年来,学国学之风日渐兴起,我们有一个朋友,他的孙子2岁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和好多儿歌;还有一个亲戚的女儿,才三岁多,就能流利背诵国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等。孩子的家长都倍感骄傲,认为从小背诵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孩子的素质,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但是,也有人认为,国学是经典,但不能拿来做时尚,不应在孩子不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去死记硬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育。甚至有家长认为,这种“复古”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从小背诵国学经典?如果孩子应该背诵国学经典,那多大年龄开始比较合适合理?教育学者熊丙奇曾经说过,通过背诵、朗读来培养学龄前的孩子对国学经典的感觉,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不是不对,但是单靠背诵国学经典,是教育不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有品德有思想的公民的。他认为,通过背诵灌输观点是背离了现代教育的理念的,只有培养能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活力、想象力的杰出创新人才,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实现,不能靠背诵。

特级教师张国生却另有见识,他认为“死记硬背”也是在积累精神财富,因为人的记忆力有一个“黄金时段”,即15岁以前。15岁以前多记性少悟性,之后多悟性少记性。在这个“黄金时段”记忆,效率最高;过了“黄金时段”,效率明显降低,所以要利用“黄金时段”多记忆,包括记忆那些不理解的经典知识。这时虽不理解,但利用记性好的时候先背诵,哪怕是“死记硬背”,也是储备了一笔财富,长大以后自然会理解。如果你想等悟性好了再“活记软背”,由于过了“黄金时段”,可能就得不到这笔财富了,或者要多付出几倍、十几倍的力气。

我觉得此话不无道理,记得明代教育家陆士仪在《论小学》中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可见,幼年时是记忆发展的高峰时期,孩子能对接触到的知识快速背诵,是一个全面吸收的过程,虽然孩子当时对国学经典不能完全理解,但“死记硬背”下一些经典国文,能沉入到孩子内心深处,积累孩子的素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我觉得,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因为幼儿接触汉字的时间越早,其日后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就越强。在幼儿的诸项素质中,理解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儿童因为识字少而造成理解力差,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处理问题甚至与人沟通。幼儿学习识字,会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其二,识字又是为阅读作准备的,从小学习国学经典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三,教育的意义在于“上行下效,长善救失”。善从何来?国学经典是劝善的最佳读物。其四,“国学”是立命之学。所谓立命之学即对深层次生命意义的探寻。孩子的心灵是淳朴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能把国学经典装进脑子里,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孩子的智慧以及人生的格局将会大为不同。

我觉得,让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从小让孩子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础。读古之人,与圣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这就是让孩子从小熟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所以,我们思考的不是“该不该”让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而是如何把国学教育做得更有趣、更生活化。背诵的方式家长们可以斟酌,不要让孩子有压力,而要以一种游戏放松的方式让孩子去接触,在不扼杀孩子天性的前提下,通过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当然,不能单单学习国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多种学科的信息都要让孩子耳濡目染一点,扩展他的知识面,让孩子们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和形成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