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郁的风情:一代“画魂”潘玉良油画作品赏析

 月是故乡明548 2014-07-09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潘玉良,中外的经传中,这个女子被誉为民国初的“一代画魂”。研究者说,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1919年入上海美专学画,1921年考入中法大学,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艺术学院,1925年考取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1928年回国后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再次赴法国巴黎直至1977年病逝。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在早期留学西洋的中国画家中,有不少人都画过自画像。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对人的表现很匮乏,而西洋绘画则是侧重于对人自身的理解,并且经历了从神到人的深层次转换。所以,早年留学西洋的中国画家们,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心理,涉足油画时便纷纷选择了画自己,一来是补充自己的文化缺失,二来也是表示自强的信心。

  在众多自画像中,画家潘玉良(1895-1977)的自画像显得尤为独特。这不仅因为她是女性,是早年留学西洋为数不多的女画家之一,更因为她年少时被亲戚卖到安徽芜湖,曾一度堕入青楼。这种特殊的遭遇与复杂的经历,赋予了潘玉良某种幽怨的气质。因而,她的自画像中有凄美,有哀愁,也有馥郁的意境。总之,与许多男性画家的自画像有很大不同,少了那种概念化的崇高内容,却多了一些人世间的风尘感。这使得潘玉良的油画更接地气,正如她喜欢引中国书法的线入画一样。诸如此类都使得潘玉良的油画,与中国的传统关联起来,不仅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也回到了自身的文脉。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
潘玉良自画像
潘玉良自画像
修复中的潘玉良身穿红衣的自画像
修复中的潘玉良身穿红衣的自画像
潘玉良油画作品《少女与鲜花》(1935年作)
潘玉良油画作品《少女与鲜花》(1935年作)
潘玉良《非洲裸女》
潘玉良《非洲裸女》
潘玉良油画作品《女人和猫》
潘玉良油画作品《女人和猫》
潘玉良油画作品《月季》
潘玉良油画作品《月季》

《扇舞》

《黑女像》

  专栏主持: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原创舞剧《潘玉良》在南京上演,引发了世人再度关注这位传奇女画家。

  潘玉良在中国20世纪的美术史中是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因传奇的身世而家喻户晓;她以绘画上的天分和实力,在中国早期西画运动中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潘玉良的出现是个奇迹:她曾为妓、为妾,出身卑微,受尽世人凌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自卑的心理阴影持续噬咬着她的心灵,剌激着她的神经。她只能用豪爽、粗犷的外表和强硬的性格来保护自我,并且以极端的勤奋取得事业的成功来平衡痛苦的“自卑情结”,获得自我救赎。她的作品是她苦涩的心灵告白。

  她的一些“自画像”,极具个性:端庄大方一身傲骨和豪气,眉宇间透出一股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和愤懑。她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刚正的人格,向世俗挑战,成为民国杰出的女性。然而,在那黑暗的旧社会,怎能容得了她,为了“人的尊严”,1937年她含恨别离故土,多少次想要回故里,终未遂愿。1977年终客死他乡。

  她引进并传授了正宗的学院派西画,1925年的《黑女像》,在当时中国油画家还普遍地停滞在素描加色彩的摸索阶段时,潘玉良以娴熟的色彩照亮了画坛,她那绝丽丰富的色彩美感,唤起了人们对油画审美的新感觉。她被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她极其勤奋地研习中国传统线描,在油画中揉入流畅的线条,如给《戴帽子的女人》赋予特有的东方情调;她又在彩墨中,讲究西方形体的解剖结构和色彩的微妙变化。而她的《扇舞》则又掺入了中国民间艺术元素,寄托着她的思乡之情。在艺术创新中不懈探索的她,被英国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学者称为“当代少数中国画家中,能使中西艺术融合的一位杰出榜样”。

延伸阅读:
  • 潘玉良画展亮相辽博
  • 秦怡胡蝶周璇阮玲玉 惊艳旧上海的名媛们(图)
  • 南京上演原创舞剧《潘玉良》(组图)
  • 安庆发现潘玉良家书信封
  • 民国知女代表:林徽因是中国知男的精神符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