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

 pgl147258 2014-07-09

【罗登的回答(166票)】:

既然说“真正的价值”,那就不是看到一部好电影那么简单了。

一直没敢看这部电影,因为被赞誉的太厉害,我生怕看到之后,期望值太大而落空。终于有一天含含糊糊中看完之后,如同囫囵读完一部巨著,开始有感觉已经是几天之后的事情。

等我回过神来,我发现,韩国电影到了这份程度,人家早就不带中国电影玩,已经远走高飞,确实不仅仅是亚洲级别的翘楚,其制作质量和理念,已经登堂入室,足可在世界电影史占据重要位置了。

小处说,有些电影,你看到了,你能被点醒,“哦,还能这么拍!”,下一次,你会去用,用得好不好不知道。

可是,这部电影,故事和演员角色的把控到了骇人的程度,我连想学习,想偷师的欲望都没有,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把演员调整到如宋康昊大叔飞起一脚踢人的程度,真不知道,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这一脚飞出的时候,是那么的突兀,那么怪诞,可是没等宋康昊落地,一切又如此恰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知道如何将氛围和环境拍成那样,我不知道开场的小男孩和稻田是怎么构思的,我不知道最后雨中隧道门口的戏是如何构思的,这一切都有如神助,我就一格一格镜头的抄袭也不行。

完完全全的傻掉,说实话,看的我透心凉。

杨过在雪山之巅看高手洪七公和欧阳锋比武,武功低微的他还能略有领悟,可是如果把杨过拉到中途岛海战中的约克城号航母舰桥指挥所,看海天翻腾,一片火海的壮阔海战,他能领悟什么?一片茫然而已。

大处说,此片证明,电影本质上就是讲故事。就算你没有ILM或者Weta,没有巨额投资,没有全球市场,你照样可以拍电影,并且拍的很有尊严。

中国电影目前很热闹,很喧嚣,市场貌似也很好。但是那不过是八十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乡镇企业红极一时的一次再现。积压已久的消费势能被泄洪一样排放而已,我们的电影离持续不断提供优质产品而夺取市场占有市场的日子,还差很远。

【知乎用户的回答(151票)】:

刚写了作业,正好与此有关。虽然质量不高,但是因为未见相似的答案,我就贴出来吧。

以下。

2003年是韩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奉俊昊堪称完美的《杀人回忆》,还有朴赞郁那情节诡异,行为癫狂,受昆汀.塔伦蒂诺青睐的《老男孩》和具有独特的华丽忧伤气质的恐怖片大师金知云的《蔷花,红莲》以及总是以灰暗基调叙事,淡青色调画面创作的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由此,韩国电影真正引起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从1999年姜帝圭的《生死谍变》开始,四年间,韩国电影全面崛起。从此,不但商业片一片繁荣,艺术片也得以成功探索。正是这样的年份,全面完美的《杀人回忆》也变成“全面平庸”。

本片是奉俊昊的第二部长片。带给人的惊艳却犹如库布里克。《杀人回忆》之后,虽然商业片归商业片,艺术片归艺术片的趋势还在延续,但是它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主流商业片也可以有深刻的艺术性。不但技巧成熟,立意新颖,也思想深邃,关键是掷地有声。有人看,才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杀人回忆》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影史上极少有堪称完美的电影,大多人也不愿意断然肯定有完美的存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心目中的那个,是完美的电影榜单。《公民凯恩》和《八部半》赫然在列,《七宗罪》和《驱魔人》在列,《杀人回忆》也在列。人们常说,没有缺点是可怕的。《杀人回忆》树立的标杆如此高,使追随者趋之若鹜,于是照猫画虎,却少有可堪比肩的作品。以下,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完美体现在何处。

摄影。作为最直观的电影元素,摄影实在太重要了。每一种镜头的运动、色调的选择和景别的权衡都决定这部电影的基调和风格。《杀人回忆》有大量的夜景戏,加上雨夜的设定,摄影师金炯求为其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影片开头和结尾两段晴天麦田的高亮和主体的青灰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犯罪过程更加压抑。而开头的高亮象征着仅存的美好,末尾的高亮仿佛在说:“犯罪过去,生活继续,但是别忘了,开头的犯罪之前,也是这样的光景。”

以青灰色为主色调是犯罪片不二的选择,比如戈登.威利斯为《教父》设计的硬光加暗黑色调和戴瑞斯·康吉为《七宗罪》设计的弱光加青灰色调都堪称完美,金炯求为《杀人回忆》设计的细腻的柔光加青灰色调形成了独特的韩国犯罪片摄影风格,在细腻中,形成完美。近年来,除了《黄海》的硬光设计和朴赞郁愈发黑暗诡异的影片,韩国少有后来者越出柔光的圈子。足以见其影响。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符合人们对于犯罪现场的想象,片中的雨夜犯罪被这种摄影风格表现的十分贴切,压抑而无助,直至绝望。这正是本片的基调。

表演。作为观众观影欲望的最重要的源动力之一,演员的表演好坏,直接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身为韩国国宝级的演员,宋康昊大叔在片中饰演一个凭直觉查案的农村警察,出身舞台剧的宋大叔在一系列不同角色的商业片和实验片的磨练后,在《杀人回忆》里的表演十分可信。他那对小眼睛和椭圆形的大脸贴切的表现了一个农村警察的良心和愚昧,坚毅和无助。这个角色在影史上是无法被取代的。而大城市汉城来的年轻警官的质疑和轻蔑,认真与执着,到后来的无助和绝望,最终崩溃的过程也自然可信,金相庆的内心与行为的转变清晰可循,表演同样出彩。

主角之外,配角也是个个精彩。金罗河饰演的农村警察曹探员,为人正直,工作敬业,办案的方式只有一个:打。在办案过程中误伤了腿,需要截肢之前,他打过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角色的暴力和正直被他诠释的丝丝入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音乐。一部电影的成败,是配乐和画面的相互依托。配乐在本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本片不多的配乐中,其中一首歌曲是重要的线索,对剧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音乐留白与《老无所依》类似。一次夜里的追逐戏,鼓点和凶手在雨夜杀人时的母音一样,像是在告诉观众,或许这个人就是凶手。而当汉城来的年轻警官面对一个曾经帮助过的女学生的死,在大雨中悲痛时,女声吟唱,彷佛在安慰女孩的灵魂。而当从美国传来的DNA分析报告显示他们认定的犯罪嫌疑人不是凶手的时候,却被处理成没有音乐,大雨打在地上,每一声都清楚,加深了绝望的情绪。

剧本。在那些显性的元素背后,《杀人回忆》的剧本无可挑剔。平静的田园生活中出现一具死亡多日的女尸,农村警察朴和曹开始断案。当他们凭自己的愚蠢手段结案时,汉城来的警官提出质疑,果不其然,再次有人遇害,探员们在分歧与碰撞中探寻真相,经历一次次的失望,确定再推翻,最后无果而终。这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脉络清晰,高潮迭起,松弛有度,是犯罪片的绝佳范本。而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奉俊昊为其做了更为大胆的设定,在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的年代里,凶手最终逍遥法外。这是我喜欢的元素,时代背景包含着隐喻,这隐喻融入故事中,最终展现给观众。

这部完美的电影只需一个场景便可显示出导演的能力和观点。这里也作为本文的结尾。事发多年后,早已不做警察的朴警官经过当年发现第一具女尸的地点,忍不住前去,一个小女孩告诉他,前几天也有一个男人来到这里看,说是想起从前在这里做过的事,这一刻,大特写的朴警官转身看向观众,眉头颤动。

【RocLee的回答(20票)】:

三年前写的,写得很急,文字不好,用了太多夸张的长句:

看了开头就觉得不错了,后来才发现,对这样一部一直沉浸在阴郁中的电影来说,这样一个温暖的开场是很合理的。

然后情节一路紧凑,到四十六分钟开始送伞女士遇害一场戏,我才真正认同“没有之一”的可能性(注:我是指此片号称“韩国史上最佳影片没有之一”)。当女子的手电筒照向熟穗的稻田,而她没看到的那一侧,广袤的稻浪中远远地,一团黑漆漆的人影静静立起,又暗暗伏下,我知道如果早十年看这个镜头,我晚上一定睡不着觉了。那一组镜头都独具匠心,完美地表达气氛,又用足了象征手法。譬如将勾在臂上的伞抓在手里是为了预备逃跑,而后当她的黑伞缓缓让开,远处工厂的灯火便是直白的光明。奔向光明能否成功,是生是死在此一举。音乐从轻哼的歌声加凶手的口哨,到无,再到凶手的口哨声在暗夜风雨飘摇的旷野中不知所踪地像一条条若即若离的丝线缠住了被害女子的心房,当然还有荧屏前你的心房。再到安静的雨点声声中知其有而不知其所的惶悚,再到鼓点声声中的奔跑。当所有人都在心中呐喊着“快跑快跑”的时候,那希望的鼓点却戛然而止,一声尖叫宣告结局。

这同样符合希区柯克关于电影悬念的解说:如果一个会议室里,突然有一个定时炸弹爆炸了,其实这不是悬念片;而如果一个议室里,有一个定时炸弹,可是没有人知道它在那儿,而倒计时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才是悬念片。所以奉俊昊导演用两分钟去表达被害倒计时,用两秒钟来表达被害,正是悬念表达的典范。

奉俊昊导演表现十分成熟,什么场合该怎么运镜,一切烂熟于心。譬如开场没多久那一个表达警察办案目无章法的跟拍长镜头,把大形势表达得一清二楚,又让人忍俊不禁。为了让一个长镜头不显得枯燥,奉导在机位和剧本情节以外做了相当的思考,譬如同一机位先后两次有两名警方人员在同一处田埂上摔下来。说到让镜头逗趣,全片花的心思是不少的。很多时候当角色在对话,可能导致观众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导演就有相应的动作设计。譬如朴警官与邹警官在稻田边轻蔑地等待徐警官的人马搜索尸体那个没有结果的结果时,为了表达那种戏谑,不光在台词里大谈大学生群交,更有这两条汉子认认真真地翻花绳——直到朴警官没耐性了。

此片无数的优点中的一个,是能真正把政治背景当成“背景”,不让它干扰主线。其中的政治意味,你了解也好,不了解亦无碍。这是我长年来认定好电影的标准:可以玩艺术,可以搞意象玩手法,但是在你玄妙的那些东西前面,必须有一个流畅地放之四海而皆懂的故事。《黑暗骑士》讨论人文也够深刻了,不妨碍它故事精彩;《老无所依》为什么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似乎没有几位同学知道,但是这不妨碍你被它的故事深深吸引。《杀人回忆》就是这样,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不用大动剧本的情况下翻拍。

在这样的前提下,影片的主题才能一个一个自由地提炼升华,让影评人在另外的高度去欣赏。《杀人回忆》最大的主题,很明显,不需要专家来指导就能悟出,就是阴与阳的碰撞。我用了这两个字,只是想说明这个主题可以精炼到的高度。

它是阴与阳,是激进与保守,是洋与土,是科学与迷信,是知识与暴力……它在这样一个迭宕起伏的故事里不紧不慢地表现着,如果你爱思索,你一定在思索。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学说最精彩的地方之一,是阴与阳的互换。当暴力倾向几乎成为常态的朴警官拉住斯文冷静的徐警官那柄要射杀无证据不能定罪的疑犯的枪时,阴与阳已经完全逆转。写到这儿我便不禁想起,大学时代,我去食堂总是为了抄近道而穿越高档餐厅,然而有一次我跟Ronald一起去食堂时,走在前面的我带了这条我例行的近路,他却表示他平时一直走远路绕行,因为去食堂不好意思穿过高档餐厅。我当时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然而过了些日子,当我俩再同去食堂的时候,我正要往远路绕行,他已经把路带往高档餐厅的近道了——原来从那次经历以后,我受到他的感染,也觉得穿越高档餐厅有些面子上挂不住;他却听了我的劝说,大大方方地走起了近路。

这就是我说的,当一部影片的主题并不狭隘而是能提炼的时候,它的高度才能把握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体验。所以徐警官到这个乡下小警所遇到的各种冲突碰撞更是让我共鸣不已,只是不便叙说了。

当辞职从商后已入中年的朴商人激动地往转过头盯住镜头,这段以虚化实的杰作只待各人解析了。

【yukevin的回答(10票)】:

节选我自己写的影评

这是一个改编自韩国「三大未解悬案」之一的「雨夜连环强奸杀人案」的真实故事,发生于1986-1991年,且至今未破。导演奉俊昊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他个人风格的代表电影,也成为了韩国电影范本级的电影。

我就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剧情的推进

不同于我还有印象的其他破案类的电影,那些电影里推动剧情发展的一般是一些「牵强」的线索,通常靠着主人公高人一等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强行带领我这种小白观影者前行。这部影片的线索最终没有推动案件的破解,只是推动剧情的推进。导演并没有着重于强调悬案之悬,影片中关于案件本身的线索十分清晰:案发-根据谣言找到的嫌犯一-否决-发现几个案件的相关性-偶然抓到嫌犯二-否决-从广播站找到决定性线索-抓到嫌犯三-DNA否决-悬案。在随着电影破案时我们完全能够理解甚至能够预先猜到案件进程,我们心知肚明前两个嫌疑犯不过是导演和观众开的一个黑色幽默,甚至我自己也在心中暗暗确定那个手指纤细面容英俊的点歌人就是罪犯,这一切都在观影者的理解能力范围之内,使得观影者有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不禁提高了我们的观影快感。但是作为一个悬案,如何处理好悬而未决的结尾是一个重点。影片没有在伴随着几声绝望的枪声的深邃隧道中结束,而是一转来到17年后,在影片开始的那个排水管前,朴探员听到一个或许是希望,又或许是绝望的新线索。影片最后定格在了朴探员表情复杂的脸上,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遐想。电影没有刻意臆断出一个凶手(甚至电影中凶手都是由不同人扮演的),而是留给观众自己发挥。现实中的悬案,可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样的结尾我非常喜欢。

电影的手法

影片始于稻田中孩子纯真的脸,然后镜头拉高展现给观众一望无际的黄金稻田。你以为整部电影的基调是这样一种暖暖的「治愈」么?非也,充满阴霾的瓢泼大雨才是充满电影的整体基调。你以为这部电影仅仅是为了突出罪犯「神乎其神」的犯罪手法么?非也,因为电影最终又回到了曾经开始的那片稻田,在一种温暖的色调下终结于朴探员满含泪水的面庞。虽然案件没有破解,但是这部电影算是「圆满」了。

导演很善于用镜头来讲故事,许多画面细节的很有品头。比如勇古那双出镜率很高的靴子和那个富有深意的穿鞋套的动作;比如朴警官和勇古翻花绳的镜头;比如朴警官的「看着我的眼睛」;这些看似随意穿插在主线中的一些镜头,有的交代了人物的背景(了解这两个还在玩翻花绳的高中毕业警官你就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了);有的使得剧情合理的推进(无论是观众还是光昊看到勇古的靴子想必都知道了后面会发生什么,这也使得 勇古打人-光昊报复-勇古截肢-证人死亡 这样的剧情发展更加合理);有的为最后悲伤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朴警官前两次施展出的「看着我的眼睛」,衬托出最后那一看成为了最绝望的一看)。

正是奉俊昊对于这部电影节奏炉火纯青的把握,使得这个故事的发展行云流水。不突兀,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案件抽丝剥茧的指向罪犯,观众甚至可以和警官们一起预知到案件的发生,但这并不影响剧情的吸引力,我们知道结局,但是过程却跌宕起伏。

人物的魅力

电影的片名《杀人回忆》,这究竟是谁的回忆?我倾向于是电影海报中给出的答案。这是两位风格迥异的两位探员的回忆。一个是来自于「大城市」汉城的苏探员:善于推理,勤于观察,相信证据,靠「头脑破案」,有着自己的底线;一个是小镇朴探员:做事鲁莽,逼供诱供,敷衍迷信,靠「直觉破案」,曾经没有底线。

影片的开头半小时几乎是宋康昊大叔的独角戏,而大叔也只用寥寥几个镜头就展现出了一个「酱油」警探该有的风范,朴警官和他凶悍的搭档勇古在破案过程中采用了所有你想不到的破案方式来敷衍了事,而这种冷笑话似得破案随着苏探员的到来产生了碰撞。冷静睿智的苏探员为案件带来了突破。可能你以为这一对对立的「搭档」只是为电影增加了一点作料。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能融合的迥异性格,在经历了案件大起大落后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在朴探员左手流着重要证人的血;右手为自己的兄弟勇古签字截肢之后,原本致力于为犯人编造「杀人回忆」的朴探员最终阻止了已经扣下扳机的宋探员的手。而这个一直遵守「不刑讯逼供」底线的宋探员,在残酷现实和罪犯在前却不能正罚的压力下终于崩溃,差一点就成为了《七宗罪》中的米尔斯。

曾经有底线的人打破了自己的底线,曾经没有底线的人找回了自己的底线。电影的最后结局虽然算不上反转,但是破案过程中两个探员性格的反转何尝不是一种震撼。

现实的社会,真实的电影

这部电影不仅仅讲的是一个简单的破案故事,准确的说,一部好的电影永远不仅仅在于故事本事。所有故事都有它所存在的背景:这个真实的案件发生于1986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案件发生时这个社会的复杂。警界中繁琐的流程、地方案件充斥着暴力执法、破案过程的随意、对现场保护的随意;社会舆论压力,示威游行,无所不入的记者,随时想起的防空警报;小城镇警官对于大城市矛盾的态度。这种种阻力混杂在一起,使得案件屡屡在关键时刻停滞不前。而这部电影也成功的把这些因素糅合在了一起,让观众明白现实不是那么理想,你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近在咫尺的犯人你抓不了,而这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

影片最后其实可以在黑暗的隧道结束,但是导演还是给出了一个更光明的开放性结局,那个像「普通人一样」藏身于大千世界的凶手,或许有一天看到这部电影,看着最后朴警官的眼睛,也会想起自己的「杀人回忆」吧。

【陈小槑的回答(3票)】:

所谓“杀人回忆”,回忆的其实是那个腐败、荒谬、疯狂的时代

它折射出的是韩国人在那个年代的压抑、恐惧、愤怒和无助

在这两点上,它的表现力震撼至极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蛇头虎尾,不故意装深沉,一开始像喜剧片,中间像悬疑片,最后发现原来结局怎么就如此不好莱坞,如此不主旋律,感觉心被轻揪了一下,又疼又痒

【neomonkey的回答(5票)】:

最后那个镜头,注视着屏幕前的你,你就是那个凶手,整部电影都是为了帮你回忆你是如何杀人的,凶手就是普通人,可能就在银幕前,每每想到此,背脊发凉。

【王洁萍的回答(1票)】:

政治历史隐喻什么的,说的很多了,暂且不表。发觉两个小细节,写出来讨论一下。

1. 女性与男性的对比

既然是“连环强奸”,女性的受害者地位一开始就坐实了,这是废话。然而有趣的是,每次案情的推进、线索的出现,都是女性角色提供的。第一次是乡下警官的妻子给他掏耳朵的时候说起了傻子光昊,第二次是女警官雨夜“引蛇出洞”的时候叫来避雨的小女生说起厕所的事儿,神婆子也是女的(这个有点牵强o(╯□╰)o),城里警官亲自去厕所碰见的女老师指出了后山上的神秘女,然后女警察提出了最重要的广播线索,最后写着点歌人地址的明信片也是女警察亲自去找到的。

相反,主角男警察们干了什么呢?两个警官见面打架、小饭馆打架、最后雨中逼问帅小哥的时候还是打架……女警察只有尖叫——跟受害者似的尖叫,才能让打架的男警察们停下来,听她说这会儿有重要广播赶紧竖起耳朵听听。

从稍微广义一点的角度理解,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立,或许象征了社会力量的对立:蛮横的统治者、不停拉响的防空警报、宵禁、还有锯腿的医生,是强势的一派;女性角色则是反面。(比如乡下警官妻子最后去出诊,已经发生那么多案子了诊所还让她半夜去出诊,男的为啥都不去,太过分了)

2. 我们都是罪人

(写了这个小标题发现有点宗教内涵哎。的确,红内裤工人和他老婆正是教友呢。说中国第六代导演都喜欢电影里时不时来个嬷嬷什么的,看来韩国也有这习惯)

而罪恶的表现,看起来是很触目惊心的哎。片子一开始小男孩在捉螳螂,捉了半瓶子,然后还有一队小学生也在捕昆虫,紧跟着就是发现尸首——人类对动物、某些人对某些人,有什么两样?还有一次仵作验尸完了之后,城里警官说了句“犯罪手法真是高超”,下一个镜头紧跟着就是他们去吃血糊糊的烤肉。。。(俺们中国吃韩国烤肉的时候,好像不用这么血糊糊啊。。)光昊不小心往爱踢人警察的腿上敲了钉子之后,镜头也晃了一眼滋滋作响正好吃的烤肉。。。最后是一次宵禁的时候,还不忘给了一家关门的肉店一个镜头。

联系最后的镜头,小女孩说的“普普通通”还有宋康昊直勾勾的大小眼,的确是说,每一个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罪,导演功力真赞。(所以,我还是支持,并不是一个人连环作案、而是好几个人模仿作案这种说法)

以上。

【西风独自凉的回答(0票)】:

代表了同类电影的最高水平.用一个悬疑故事显示正义必将但不是每次都能战胜邪恶的哲学主题,脱帽致敬吧,凡人!

【李世勋的回答(0票)】:

首先,不要被上帝视角的观念束缚,比如觉得本来冷静的警官最后失控要杀人,这是种讽刺。

最后一起后,犯人为什么没有继续了,犯罪有原因,停止犯罪也有原因。

被香港警匪片浸泡的我,看到警察打犯人以及胡来臆断嫌反的行为,居然感到很正常。

象征着科学严谨的方法依旧没有成功,最能凸显无力的我也认为最明显反应政治背景的是最后一个案件,警报响起家中的人们一个个将灯熄灭,而军警则去对抗运动者,两个受害者的恣意选择,犯罪者是不是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这之后最冷静的人也疯狂了,,意味着整个韩国都疯狂了,面对整个国家的对抗,可能是这个原因,罪犯不敢再次出现吧。

【李献计的回答(0票)】:

《杀人回忆》让观者发现并审视自己内心的恶,以及那些曾经想要去犯罪的欲望。不寒而栗。

【孟繁星的回答(0票)】:

我就想知道,最后那个小萝莉是谁。。。。

【image的回答(0票)】:

这部电影堪称完美,从剧本,场景,到导演的技术,演员的表演,电影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画面,都十分出色。说不上有什么缺点,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优点。

至于题主的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电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宗旨是创造和发现美,所以如果问一部电影的价值何在,那么我只能说:好看就是它的价值。

多说两句,我十分看好这部电影的导演——奉俊昊。在我看来,伟大电影的特质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人和客观世界的深度思考,一种是对电影语言的拓展和探索,而两方面都做到极致的只有黑泽明和库布里克。奉俊昊的杀人回忆虽然远远称不上伟大,但看过雪国列车后,我觉得他已经走在了两位大神曾经走过的路上了。

【ED火流星的回答(0票)】:

最让人难受的一处是徐警官在审讯室面对着最后一个嫌疑人,慢慢地压抑地甚至有些崩溃地描述还原案发时情况的时候,特别是他拿起装有碎桃子的透明证物袋,盯着嫌疑人的眼睛,缓慢地说“。。。塞进去,一块。。。。两块。。。。三块。。。。。四块。。。。。。”,实在是让人抓狂到爆,被审讯者受不了,在一旁的古勇警官最终也受不了,直接飞起一脚!这个场景感觉是影片最后一个高潮的导火索,引导着后面发生的案情、隧道口的争斗、瓢泼大雨中的绝望慢慢呈现出来。

【刘皓的回答(0票)】:

让我唯一有印象的是 那个警部补(哪个?)再也用不成飞踢了。。。稍微有点嘲讽

【王义德的回答(0票)】: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次愤怒的挑战,挑战的是那个杀人如麻的变态杀手,挑战的是他毫无伦理和变态的心理,即使有一天他停滞了,或许他不再有这方面可怕的嗜好了,他过去的行为不会消失。奉俊昊用这部电影赤裸裸地告诉他,这些都是你干的!

最后宋康昊那个眼神,告诉那个凶手,法律会把你忘记,但我们还没有忘了你呢!

【张三的回答(0票)】:

传递了绝望,表现出无奈。

【里川的回答(2票)】:

我觉得电影的目的是服务人,电影的价值就是对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杀人回忆》是我最喜欢的韩国电影,也是因为他,我喜欢上了韩国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知道了忠武路,知道了CJ娱乐,也认识了奉俊昊,罗宏镇,金知云,朴赞郁,崔东旭,张镇,也认识了最喜欢的演员申河均和宋康昊,以前身边的人大多数只知道韩国的流行组合和电视剧,每当和他们聊起韩国电影,几乎找不到共鸣。但每当他们听完我的介绍看完大叫过瘾的时候,我都感到很自豪。这就是这部片之于我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