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网

 柔轻如风 2014-07-10

-转载请注明作者:欧阳洋葱-

       其实我们在拍照时经常会碰上一些比较麻烦的场景,尤其是用手机这种拍摄能力较为低下的拍摄工具。许多人买了iPhone,却不知道如何发挥iPhone的拍摄威力,其实iPhone在手机中算是拍照能力不错的利器了,在会拍照的人手中也可以得到最终不错的成像作品。这次我想谈一谈拍照的测光问题,算是一篇扫盲型的文章。请注意,本文不涉及对焦相关知识,仅阐述测光问题。

       要说测光,首先当然要知道什么叫做测光。无论是什么样的相机,在成像能力上都无法和人眼相提并论。比如说,我们如果尝试用相机拍摄所谓的“逆光”环境,拍出来的东西大多不如人意,因为相机总是比不上眼睛那么犀利,眼睛能看到的不错的景象,相机往往无法很好呈现。

       不过人眼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说,我们从一个特别亮的房间,很快走进一个特别暗的房间,人眼对这种极端环境的适应也需要几秒时间,所以刚走进暗房间时会有极短时间的视盲,当瞳孔放大后,暗房间里的东西才能逐渐被看清。所以我们首先引进一个概念,叫做宽容度(又叫动态范围)。

 

宽容度

       我简单用手机拍了2张照片,大家可以看一看,这2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一致的。两张照片都用了手机的自动模式拍摄,没有进行任何后期(仅进行了图片尺寸的缩小操作)。

 

      这两张照片拍摄的内容一样,拍摄时间与地点相同,只不过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有很大差异。我们不能说哪张的效果显得更好,因为他们呈现的重点不同。这样的一个拍摄环境就可以称得上是高反差场景,或者勉强我们可以称之为“逆光”拍摄。所谓的高反差场景,指的就是整个画面里,最亮处和最暗处的反差很大。

       第一张照片通过牺牲亮部细节来获得暗部的细节,所以天空最亮部分的细节基本已经看不到,但窗户、窗帘、窗前吊饰、背光的楼下的树木和建筑的细节和色彩却得到了较为不错的保留。第二张照片通过牺牲暗部细节来获得亮部细节,所以窗框、吊饰这些在画面上的较暗部分细节已经很大程度缺失,天空及远处的建筑却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类似这样的高反差场景,我们用肉眼看实景其实能把所谓的暗处和亮出细节都看得很到位,但相机却没有这种能力,相机所能捕捉的只是明暗变化的一部分,并不能像人眼一样,把高反差场景下暗处细节和亮处细节同时表现到位。

       但不同相机对这种明暗变化层次呈现的本领是有差异的,这种对明暗层次变化捕捉的能力就叫宽容度(或称动态范围)。通常情况下,质量越好(一般价格越贵)的相机对类似高反差场景的明暗层次呈现越接近人眼的水准,上面这两张图片是用手机拍下的,手机的成像水平较差,在宽容度上自然也就没有很好的表现了。

       有人会问,怎样才能把这种逆光环境的照片拍好呢?既然相机无法呈现明处和暗处的所有细节,那么可不可以让明处呈现一部分,暗处也呈现一部分,达到折中的效果呢?——实际上这是最好的方法,我们看下篇这张照片。

       这张图片当然拍的效果也算不上好,但总算稍微兼顾了暗部和明部的部分细节,前面的吊饰颜色已经有所呈现,背光的树木颜色也已经比较正确,不像第二张图片那样前景一片死黑;而后面的天空也有部分细节呈现,不像第一张照片那样白花花一片。这种折中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拍摄时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如果你打算用你的手机为一个朋友拍照,他如果站在背光的角度(身后是天空或太阳),那么最终的成像可能是你的朋友在照片上根本看不到脸,黑漆漆一片,只呈现出一个剪影,就好像上面的第二张图片那样,但有时部分拍摄作品也会利用这样的效果来呈现最终的照片。那么手机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得到以上三张不同光亮分布的图片呢?

 

到底什么是测光

       说完宽容度,我们就该说到底什么叫测光了。实际上要达到上述三张不同图片的效果,与我们选择的测光方式有关。关于什么18%灰度之类测光知识我们就不谈了,但我们要知道相机会根据用户的要求来选择一个区域作为整体成像的测光重点。

       比如说,第一张照片,我选择吊饰作为整张照片的测光重点(我们无需了解相机的测光部件以何标准作为测光的基准),那么相机会知道,我所要呈现的重点内容是前面的吊饰,所以吊饰部分需要表现出最佳的细节与色彩,以此得到一个结果由相机自动调整曝光参数(测光的目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所以最终成像中吊饰的色彩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但因此后方天空的细节无法兼顾,只好舍弃。

       第二张照片,我所选择的测光重点是后面的天空部分,所以相机认为最终图像需要将天空作为突出重点,所以不能太亮,那么其他部分的明暗细节也就无法兼顾了,只好放弃吊饰的亮度,保证天空细节。

       这其中自然就有了一个取舍的过程,第三张照片我选择的测光重点在一半天空一半大楼的位置(或者也可以选一个亮度折中的位置),或者我们选择“平均测光”(下面会谈到),那么相机会稍微兼顾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少许细节。

 

测光重点的选择

       对iPhone用户来说要选择画面中的重点测光部分其实非常简单,在iPhone的拍照程序画面中会有一个框框,用手指在画面上点按就能改变框框的位置,许多人可能知道这个框框的作用是对焦(这粒我们不谈对焦),但实际上这个框框也兼顾了让用户选择测光重点的作用。

       现在市售的大部分手机和点触对焦数码相机也都采用了类似的机制,由用户点触选择整个画面的测光重点,我们看一个样张。

                                 

       这个画面可以算得上是绝对高反差的场景了,而且也是绝对的逆光(前面很亮的那部分是窗户),为了将相机拍出来,我们只能将相机作为测光重点选择,这样相机这个主题也就比较自然地呈现了出来,但是窗外的一切都已经白花花一片看不到了。

       同样,如果我们改变测光重点,用窗外做测光,那么得到了下面这张照片:

                                 

        可能有人会问,在这种场景下怎么选测光重点才是正确的呢?这完全取决于你拍照所要突出的重点,对于手机这样的低端拍照设备来讲,在高反差场景下,只能通过这样的取舍来获得你要表现的照片。所以拍照时,为了获得更佳的表现效果,通常都建议不要在这样的高反差场景下进行,如果由于客观条件不得不如此,也就只好有所取舍了。

 

关于HDR(高动态范围)效果拍摄

       手里有iPhone 4S或iPhone 5的人一定注意过,你们的拍照程序中有一个选项是可以开启和关闭HDR的。究竟什么是HDR呢?如果你有读懂上面的内容,就可以理解,HDR的意思就是高动态范围,也就是说让相机的宽容度(或动态范围)变大,这样亮部的细节能保留得好,暗部细节也可以保留得较好,最终效果和人眼所看到的相仿。

       其实iPhone的成像水平也是不能和专门的数码相机相比的,但这种HDR的实现听起来似乎很高端,因为许多单反对类似的高反差场景都无能为力,iPhone又究竟是怎么做到宽容度变大的呢?

       HDR实际上是一种后期处理手段,开启HDR后,iPhone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拍摄两张或多张照片,这几张照片测光重点各有不同,就好比上方拍摄了头两张照片获得明暗处的不同细节,最后通过算法将这些照片组合成一张,最终的这张照片既有最亮处的细节,也有最暗处的细节。下面这张示意图应该能看明白吧。

       对于许多懂得PS的人来说,即便你们的手机没有HDR功能,也可以通过拍摄同一个场景的多张图片,最后用PHOTOSHOP进行组合。

         

       但HDR也有一些先天缺陷,第一由于HDR会连拍2张或更多照片,虽然每张拍摄的间隔时间很短,但毕竟还是有间隔的,所以如果你用HDR方式拍摄会动的物体,比如行驶中的汽车或正在走的人和动物,在成像中就会出现诡异的拖影,因为每一张拍摄时,被摄物体都有移动。——另一方面由于是连拍,所以手要保持稳定,而且拍摄时间稍长。

       第二,开启HDR会对画质产生影响,图片经过算法之后,合成的照片纯净度不如关闭HDR的照片,噪点更多。

       ——除了iPhone之外,很多手机现在都已经加入了HDR功能,部分单反和微单中也加入了这个功能,确实对提升照片明暗细节很有帮助。

 

不同的测光模式

       许多手机(如Android设备)的拍照程序中都有测光模式的选择,这也是通常数码相机的一般选项,一般情况下包括了“点测光”“中心测光”和“平均测光”三种模式(有些可能更多)。

       前面我们提到过平均测光,所谓的平均测光是指,相机中的测光组件会对整个画面的许多位置进行测光,最后通过中和得出一个所需的结果,采用平均测光方式拍摄的照片通常兼顾了最亮和最暗部分的画面,一般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测光,许多相机和手机默认也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比如手机Lumia 920默认只允许用户使用平均测光模式拍照。平均测光的缺陷在于,如果遇到高反差场景,既无法突出主体也无法很好地表现背景,这种中庸之道并不是一直都管用的。

       中心测光则是对画面中心位置及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画面进行测光。而点测光则是对一个点及周围仅2%的区域进行测光。这两者是测光范围上的不同。

 

结尾

       对上文有认真理解的人,或许会提出一个疑问,这种高反差场景有没有一个量化的值来具体指明到怎样的程度才算高反差,以及不同的相机在应对高反差场景时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还有相机的宽容度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里不想解释太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具体查一查测光的相关知识。过去的胶卷相机实际上在宽容度上是很不错的,比现在的许多数码单反都更好,另外最早期的黑白胶卷单反相机宽容度可说是非常大的,后期的彩色胶卷出现令宽容度变得比较窄。一般来说,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越大,宽容度也可以有更为优异的表现,德国的贵族相机品牌徕卡有一些中画幅单反产品,它们的宽容度就相当出色,因为感光元件比现在主流的全画幅单反(如5D Mark III)要大出许多(但相机尺寸也随之更大),价格自然也不是一般消费者可以承受的。

       不同厂商在控制动态范围表现时都有自家不同的策略,比如诺基亚808 PureView手机中的超采样技术,虽然这项技术让许多指标都有很好的提升,但其中一部分作用就很好地起到令宽容度表现出色的效果,当然本身808的感光元件就比普通手机和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大。

       这里要总结的是,用手机拍照,测光主体要选好,这样即便逆光也可以将主体突出得比较到位,虽然是以牺牲背景细节为代价的,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在高反差场景下,对于那些既想保留亮部细节,又想保留前景暗部细节的人,要么在选择测光主体时注意技巧(这个你多选几次就会有经验,通常选择那些在整个画面里既不是很亮也不是很暗,亮度折中的区域),或在有HDR时选择开启HDR,要么换个不错的相机。

       我这里没有iPhone,所以无法演示HDR的效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试一下。最后给一张入门单反600D拍摄的刚才一张高反差场景成像,虽然在最亮和最暗区域上无法达到人眼的效果,但也已经比手机和许多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好了很多。

                                 

 

(P.S,有部分手机比如Lumia 920,默认仅支持平均测光,不支持点触测光,所以全自动模式下拍出的高反差场景效果会很差。逆光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手动曝光补偿的方式对整体画面的亮度进行控制,这需要一定经验才能操作。实际上对不同区域的测光,最终结果也就是曝光参数的一些变化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