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大轰炸研究组历时7年 确认2660名遇难同胞

 红豆居士 2014-07-10


重庆大轰炸研究组历时7年 确认2660名遇难同胞

2014-07-07 10:09重庆晨网-重庆

  1/4

  九龙坡华岩镇华庆路,邵家彦老人在家拿出《百年重钢》书介绍“七七”事变后日军轰炸钢迁会情况。重庆晨报记者李斌摄

  重庆大轰炸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我市抗战研究专家花费7年时间,确定了2660名遇难者同胞名单。该名单不仅有名有姓,还有死亡年龄、生前住址等。这份名单的确认,填补了重庆大轰炸无受害者资料的历史空白。

  这份2660名重庆大轰炸遇难同胞的名单,除了他们的姓名之外,还有遇难时间、遇难地点、死亡年龄、生前住址等。

  这份名单,并不是来自亲属回忆或是口头讲述,而是专家们寻访全国各地及境外档案馆,从历史档案中一一梳理而出。

  2/4

  邵家彦老人在家拿出《百年重钢》书介绍“七七”事变后日军轰炸钢迁会情况。重庆晨报记者李斌摄

  证人:抗战亲历者邵家彦

  证明内容:日军轰炸中国城市86 岁的邵家彦住在华福路边的一个小区里,一身白衫、黑裤打扮,口齿清晰。

  “卢沟桥事变时,我才9岁,读三年级,在武汉的汉阳兵工厂子弟学校,我父亲是兵工厂的工人。”邵家彦仍然记得1937 年发生的事。

  “老师对我们宣布,你们不能读书了,北平被日本侵略了。”邵家彦说,当时很多同学都哭了。

  接下来,邵家彦和家人面临的是无休止的轰炸。在邵家彦的记忆中,每天都有日本的飞机来轰炸,最多一天空袭警报要拉响三四次。在一次轰炸中,邵家彦的母亲背部被弹片划开一条口子,在兵工厂的医务室里简单处理后缝了几针,在母亲怀里的邵家彦头部也被弹片划伤。“那时,日本的飞机飞得低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飞机上的日本国旗图案。”

  3/4

  邵家彦老人在家拿出《百年重钢》书介绍“七七”事变后日军轰炸钢迁会情况。重庆晨报记者李斌摄

  上街救助伤员

  邵家彦的父亲在汉阳兵工厂工作,负责制造手榴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让他们一家人在武汉不用担心吃穿。学校停课后,邵家彦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救助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兵。“伤兵到处都是,我们学校都腾出地方安置伤兵。”邵家彦回忆道,“伤兵太多了,医院已经住不下了,满街上都是伤兵。那时我已经9岁了,能做点事情,就给伤兵们送点水”。

  没过多久,大批学生从东北、北京流亡到武汉。邵家彦跟着比他年龄大一些的学生为伤兵们送水送物,还组织义演。

  4/4

  邵家彦老人在家指着头顶至今留下伤疤称,这是1938年7月19日日军轰炸汉阳时,他被日军炸弹炸伤。重庆晨报记者李斌摄

  到重庆走了1年多

  卢沟桥事变后一年,1938 年8月,邵家彦和父亲以及家人开始从武汉往重庆撤退。

  “白天有日本飞机轰炸,撤退就只能在晚上进行。”晚上,邵家彦和同学们在汉江边打着灯笼、火把为搬运设备的工人照明,“江边能看到好尸体,都是被炸死的”。

  加上邵家彦的兄弟姐妹,一家7 口先坐了两三个月的小木帆船经洞庭湖到常德,再从旱路步行经过澧县到宜昌。到了宜昌一家人才又坐上到重庆的船,“我们足足走了一年多才到重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