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理学家朱光庭祖父朱文郁墓志考释

 白水清风 2014-07-11

北宋理学家朱光庭祖父朱文郁墓志考释

 墓志录文

 

宋故尚书主客郎中朱君墓铭

翰林学士朝散大夫尚书礼部郎中知制诰提举在京诸司库务骑都尉乐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孙抃撰

承奉郎守秘书丞知河南府偃师县事骑都尉李致雍书并篆盖

庆历九年秋八月尚书主客郎中朱君终于河南府延福坊旧第,后二载葬偃师县义堂店之北原。君讳文郁,字从周,世为洛都大姓。始壮,举进士,有声场屋间。廷试,赐同学究出身。交游故人以君署第非本科,出语言勉谕,君笑曰:“士所立在忠孝,此安足为累?”历明州象山县主簿,河南府河南县尉,剑州录事参军。属郡将横暴,谳狱不以情,君植笏立庑下争之,尽数刻不退。郡将悟,更前非,部人安焉。本道外台准诏献状,改大理寺丞、监天雄军商税。故相国吕公夷简尹开封,表君知封丘县。县治都城北,当虏使冲。君削径术,夷污潦,严驿置,具器用。朝廷嘉之,就除太子中舍。会故参知政事鲁公宗道按视白马决河,闻君之才,奏监修河粮料院,署修河事。既罢,知济州巨野。通判泗州,进殿中丞、通判单州。提举捉贼刘舜卿,故枢密使曹利用党也,恃势患民。君列其状,曹阴护之,不得直。监舒州酒税。未几,通判濠州,以母丧去官。涉淮颍抵汴间,一日风雨暴作,湍浪交属,溺者数十人。君俯柩下,哭不顾,遂济,人以为孝感。服除,通判益州,转国子博士,赐绯衣银鱼。益号远地,吏岁岁部财赋给京师及雍、孟、陕、洛,还即较先后远近,以邑镇榷酤征税之利偿其劳。富人怙欺,多所争夺。君谨其籍,一定若绳墨,奸束手不得发。至今故老往往道君事,有感慨涕泗者。还朝,会齐人诣阙讼河壖地,追捕系械累数百,历年不能决,以君知齐州。始至,谕以约束,为之疆理,齐人无间言。召授开封推官,时翰林胥公偃领府事,公性重慎,每案具,若词证小异,必再谳而申丽之。君开辨督正,狱无留者。改开封府界提点,上面赐三品服。判三司都磨勘凭由司,出为江西转运使。君素羸瘠,不乐江外,请郡便医,徙知邓州。更济、徐二州,复为开封判官,京西转运使。露章求解,权西京留司御史台。未视事,疾作,召家人谓曰:“吾少多病,濒死者屡矣。今年七十三,位郎官,子孙满前,吾何憾也?”遂殁。

始,君尚少,诸父昆弟争财异居,君独挺然无所取。其后,争者悉破产离析,而君已仕,乃完故居以存处之,死者葬之,孤女嫁遣之。朝廷用师西夏也,君方在江南,会有诏籍弓手以为土兵,市羊裘以衣战士。君建言神宗朝伐罪御戎,举诸路调军而不及江南者,盖舟楫之人不可陆用也。今而及之,恐西未宁而东南复烦扰矣。矧战尚便利,士卒被甲,复衣以皮,岂无重累乎?今一羊之皮,其直数千,合数皮以为一裘,是掊民费财,且亡益于战具尔。搢绅然其言。君性夷雅博记,善谈论,尤熟汉唐故事。其待人气和而辞正,外不为崖岸。暇则弹琴弈棋,赋诗以自适。所至好推究利害根本,必详且渐,然后更张之,终亦不自名。

曾祖献,不仕。祖继忠,左班殿直。考琪,累赠卫尉少卿。母宁氏,封安陵县太君。初娶孔氏,再娶高氏,封会稽、永安二号,皆祔焉。三子:长曰景,负器业,有名于时,今为秘书丞;次曰暠,太庙斋郎,蚤卒。次曰早,尚幼。三女:长适宣州太平县尉任思齐,次适国子博士裴大亮,次许嫁奉礼郎李茂立,故大谏宗之子。四孙:长道古,服勤儒学;次复古,郊社斋郎;余皆幼。呜呼!有后哉!铭曰:

钩赜圣域,服勤师门,君起家兮,以词业闻。出按使輶,入居郎署,君从官兮,以治才著。行清且简,心逸而冲,君既寿兮,以名节终。慥然守,巉然峙,门阀炜炜,惟君嗣兮。嵩之下,洛之湄,泉户晏晏,惟君归兮。

东平康士宗刊

 

 

 

朱文郁生平考释

 

朱文郁(977-1049)为北宋理学家朱光庭祖父。对于其生平事迹,文献绝少记载。所知仅以下几条材料:范祖禹《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朱光庭)墓志铭》云:“祖文郁,尚书主客郎中,赠工部尚书,妣孔氏,河南郡太君,高氏,许昌郡太君。”[1](p.30)另外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庆历三年)也有知邓州的记载。中说:“今汝州知州鲍亚之,是三司以不才柬退者,邓州知州朱文郁,是转运使中不材选退者,二人老懦不才,如此等人能为国家置兵御贼乎?”[2](p.1538)《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记载朱文郁大中祥符四年(1011)任象山县令。[3](p.5259)现在我们可以墓志为中心,结合相关材料将朱文郁的生平事迹考释清楚。

据《墓志》记载,朱文郁“始壮,举进士,有声场屋间。廷试,赐同学究出身”,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为明州象山县主簿。而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其为象山县令,时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志书记载或有误。如以墓志为准,则朱文郁殿试获赐可能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或二年。因为非由进士出身,朋友劝慰他,他却不以为意,认为士大夫立身在于忠孝节义,而不在科考之出身。可见其重德行而轻虚名的人生态度。

朱文郁及第后任簿尉等低秩文官,历明州象山县主簿、河南府河南县尉、剑州录事参军。明州象山县为下县,主簿为从九品下。河南府河南县为赤县,县尉从八品下。录事参军为州军属官,掌州军监狱众务,兼纠察诸曹官。剑州为上州,录事参军为从七品上。朱文郁为剑州录事参军时,曾经规劝横暴的知州(郡将)慎重断案,受到本路监司褒扬。职满后改官为大理寺丞(从六品上)、监天雄军(大名府)商税,品位不断升迁。

继知开封府封丘县,这是由于权知开封府吕夷简的推荐。吕夷简(979-1044), 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北宋仁宗时期著名政治家,曾于天圣七年、康定元年两次拜相,封申国公、许国公,卒谥文靖。《宋史》卷三一一有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九六记载:“天禧四年(1020)九月己酉会灵观判官、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吕夷简为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4](p.2214)《长编》卷九九记载:“乾兴元年(1022)七月辛未吕夷简为给事中,鲁宗道为右谏议大夫,并参知政事。”[4](p.2291)朱文郁当在此间由吕夷简举荐任封丘县知县(正六品上)。封丘位于开封府之北,为畿县,适当契丹使节来往之要冲,他在任期间整饬道路,修葺馆驿,受到朝廷嘉赏,擢为太子中舍。

接着得参知政事鲁宗道的青睐。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亳州人。乾兴元年拜为参知政事,卒谥简肃。《宋史》卷二八六有传。鲁宗道执政七年,务裁抑侥幸,不以名器私于人。“时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长编》卷一〇六)鲁宗道于天圣元年(1023)五月甲戌,按视滑州塞河功料,[4](p.2322)举荐朱文郁为监修河粮料院,署修河事。鲁宗道采用李渭策略,于盛夏行役修河,河卒不修。

之后,朱文郁历官知济州巨野,通判泗州,进殿中丞(从五品上),通判单州。在单州曾检举提举捉贼刘舜卿恃势患民之事,因刘为枢密使曹利用之党,受到曹利用袒护,朱文郁检举之事不得申正,使之监舒州酒税。曹利用(971-1029), 字用之,赵州宁晋人,澶渊之盟中出使辽国,建立盟约,后拜枢密使,居功骄纵,天圣七年罢枢密使,死于贬谪途中。《宋史》卷二百九十有传。刘舜卿曾为西京陕府界巡检、提举捉贼,恃功恣纵, “天圣六年(1028)四月乙酉,盐铁判官、太常博士、直史馆萧贯为京东转运使。时提举捉贼刘舜卿者,善捕盗,号‘刘铁弹’,恃功为不法。前后畏其凶悍,莫敢治。贯至,发之,黜为民。”[4](p.2322)则朱文郁检举刘舜卿当在天圣六年之前。而墓志主人通判濠州、通判益州、转国子博士(正五品上)的履历,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应的记载。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六《上徐州张刑部书》云:“大人景佑三年九月,用京东提点刑狱耿承制从政、审刑详议刘殿丞京、知齐州李职方逊、通判齐州王虞部隲、通判明州吕虞部日新举状,改大理寺丞、知单州砀山县事。” [5](p.195)又祖无择《祖龙学文集》卷九《宋故赠尚书工部侍郎清河张君神道碑铭》云:“宝元元年冬十一月庚戌,天子有事于南郊。还,乃赏公卿,行庆赐。自公以下,位于朝者,其父母、祖父母既殁,咸有赠官,例也。明年春,知齐州军州事尚书虞部郎中张公某语其僚大理评事祖无择曰。”[6]这两个材料说的是景佑三年(1036)李逊知齐州,宝元元年(1038)张某知齐州。朱文郁宝元元年为开封推官,那么他知齐州当在李逊和张某中间。

翰林学士胥偃领开封府事时,朱文郁为府推官。胥偃(983-1039),字安道,潭州长沙人。曾任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胥偃为欧阳修之岳父,《宋史》卷二九四有传。据《开封府题名记》,胥偃于景佑五年(1038)三月权知开封府,次年八月卒。那么朱文郁为开封府推官当即在景佑五年至宝元二年间。开封府设推、判官四员,辅助知府管理开封府的刑狱和赋税事物。京邑浩穰,狱讼民事繁剧,非吏事娴熟、决断精敏者不能胜任。而胥偃对于狱讼极其精细,朱文郁作为下属,亦能分辨明敏,做到狱无留滞,显示了他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所具备的管理才能。后改任开封府界提点刑狱,仁宗面赐三品服。判三司都磨勘凭由司。

宋代官员三年一任,约在庆历三、四年间,朱文郁知邓州。期间受到欧阳修的弹劾。墓志为尊者讳,避而不谈。史料记载,庆历间京西贼张海、郭貌山等攻略州县,骚扰地方,惊动朝廷。张海在庆历三年年底被诛,叛乱暂时平定。谏官欧阳修多次上奏,弹劾老耄昏惫的地方官员,涉及到京西转运使陈洎、张昪,知汝州鲍亚之,知邓州朱文郁,邓州顺阳知县李正己等人。其结果是陈洎、张昪均贬官,朱文郁改知济州。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云:“臣近为张海等贼势猖狂,曾上言御贼四事,内一件州县置兵为备,风闻朝议已依富弼启请施行。其余三事,一乞选捕盗官,二乞定赏罚新法,三乞按察老病贪赃之官,此三事至今未闻拟议。……今汝州知州鲍亚之,是三司以不才柬退者,邓州知州朱文郁,是转运使中不材选退者,二人老懦不才,如此等人能为国家置兵御贼乎?”[2](p.1538)欧阳修弹劾陈、张等人,庆历四年二月有了结果:“洎寻自河东转运使降知怀州,昪改知邓州。”李焘注:“张昪以三年五月为京西漕,后缘张海掠所部,改知邓州,昪辞亲老且病。言者以为避事,谪守卫州,范仲淹时在朝,言昪非避事者,乃许侍养,寻以忧去。洎降知怀州,昪知邓州,必俱缘修劾章也。”[4](p.3540)大概在欧阳修弹劾下,庆历四年初,朱文郁调知济州,张昪接替其知邓州。关于欧阳修对朱文郁的由欧公的弹劾可见北宋前期长期积累起来的冗兵冗吏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朱文郁本人并非缺乏吏才,只是他年事已高(六十七岁),且身体素来羸弱,难以应对强贼横行的局面。

衰老而多病的朱文郁由知济州(1044)改知徐州(1046),复为开封判官、京西转运使(1048)。《涑水纪闻》卷三记载:“庆历五年正月一日,见任两制以上官:龙图阁直学士知徐州张奎。”[7](p.53)则朱文郁知徐州当在张奎之后。《长编》卷一六三记载:“庆历八年三月辛亥命祠部员外郎任颛权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颛适自京西转运使奏计京师……执政有不悦颛者,因命以此官。”[4](p.3921)朱文郁任京西转运使或接替任颛。

朱文郁的宅第在河南府延福坊,位于府廨所在的临圜坊之北。他感觉自己来日无多,奏章致仕,于是朝廷给予闲职权西京留司御史台,还未上任便病故于家。时在庆历九年(1049)八月,享年七十三。皇佑三年(1051)葬于偃师县义堂店北原。据朱光庭墓志记载,他葬于偃师祁村北原先茔之次。可见义堂店和祁村当为同一个地方,为偃师朱氏家族的祖茔所在地。

 

 

北宋理学家朱光庭及其家族世系

   

根据朱文郁墓志和朱光庭墓志以及相关史传材料,可以勾勒出朱氏家族的世系。

孙抃叙志主先人、后嗣六代十一人名讳以及妻女等,可谓详明。朱文郁曾祖朱献,不仕。祖朱继忠,左班殿直。考朱琪,累赠卫尉少卿。母宁氏,封安陵县太君。夫人孔氏、高氏,封会稽、永安二号。朱文郁三子:长子朱景,为秘书丞。次子朱暠,太庙斋郎,蚤卒。第三子朱早,尚幼。三女,长适宣州太平县尉任思齐,次适国子博士裴大亮,次许嫁奉礼郎李茂立,故大谏李宗咏之子。四孙,长道古,服勤儒学;次复古,郊社斋郎;余皆幼。范祖禹《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墓志铭》记载朱光庭家世云:“曾祖琪,赠卫尉少卿;妣宁氏,安陵县太君。祖文郁,尚书主客郎中,赠工部尚书;妣孔氏,河南郡太君,高氏,许昌郡太君。考景,光禄卿,赠太尉;妣宗氏,崇国太夫人,李氏,会昌县太君。”“娶王氏,卫尉寺丞恕之女,封寿仁县君。子男三人:纯之,假承务郎;二早夭。四女:长适洛阳尉范镐,次适三班奉职时操,先公卒;次适河中府教授程颖,次许嫁假承务郎王康民。孙男二人:完,假承务郎;宏,幼”。“弟左朝奉大夫光逢”,十分清晰。

文郁三子,长子景(约998-1068),字伯晦,负有时誉。举进士,为荥泽县主簿,曾知陇州汧源县,知汝州、寿州。知寿州时,发廪救灾,存活数万人,迁光禄卿。熙宁初病故,年七十一。《宋史》卷三三三有传。

文郁四孙,长孙道古,据朱光庭墓志,道古即光庭,为朱景长子。朱光庭(1037-1094),字公掞,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少从孙复学习《春秋》,又问学于胡瑗,后从二程学习,为二程门人,《宋史》卷三三三有传。《二程外书》卷十二云:“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8](p.429)叙其亲炙大家问学的愉悦。哲宗即位,司马光荐朱光庭为左正言,屡迁左司谏、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出知潞州,卒于官,年五十八。朱光庭在元祐时期,身为谏官,颇论朝廷大事,是洛党的核心人物。《邵氏闻见录》卷十三:“洛党者,以程正叔侍讲为领袖,朱光庭、贾易等为羽翼。”[9] (p.146)在洛蜀党争中,是攻击蜀党苏轼、苏辙、秦观等的急先锋。

景次子光逢,左朝奉大夫。另有子光裔,字公远,绍圣二年通判永兴军,后入元祐党籍。《金石萃编》卷一四〇《草堂寺题名》云:“通判府事河南朱光裔公远、签书节度判官公事广汉王普德充同游。绍圣二年三月二十日。”又《宋元学案》卷九六《元祐党案》记载:“梓材谨案:先生疑是公掞光庭兄弟行。”[10](p.3184)政和六年(1116),光裔尚在世,见毕仲游《西台集》卷十三《吏部郎中刘公墓志铭》。

光庭子纯之娶程颢女,见程颐《明道先生行状》。[8](p.839)光庭有女嫁给二程从弟程颖。可见朱光庭一家和二程家族关系之密切。

据以上资料,试列朱氏家族世系表如下:

                                        朱献

                                         

                                       朱继忠

                                         

                                        朱琪

                                        

                                       朱文郁

                                        

                             |—————|—————|    

                            朱景        朱暠        朱早

                             

                 |———|———|———|                     

               朱光庭  朱光逢  朱光裔  朱光猷

                 |              |      

               朱纯之          朱杨祖  朱冠卿

                 |   

             |———|

           朱完     朱宏

 从朱光庭的家世来看,朱氏“世为洛都大姓”,其祖父朱文郁颇具吏干,多年在地方为官,不畏权势,“好推究利害根本”;又能在开封府推官的任上,吏事娴熟、决断精敏。朱光庭的父亲朱景,“负器业,有名于时”,“熙宁初,病革,自占遗表,呼其子光庭操笔书之。其略云:‘切闻河北水灾地震,陛下当减膳避殿,斋居加省,召二府大臣朝夕谘访阙失,思所以弭咎。’凡数百言,无一语求恩。”[11](p.10709)朱光庭继承父祖关心民瘼、直言敢谏的家庭传统,在元祐时期,身处台谏,“奋不顾身,尽忠许国”,[12](p.1020)成为一代诤臣和理学名家。

 

 

注;

北宋朱文郁墓志,青石质,长77、宽73厘米,志文楷书,37行,满行38字,首题《宋故尚书主客郎中朱君墓铭并序》,志盖篆书《宋故尚书主客郎中朱君墓铭》,近年新出于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为历代文献所不载。墓志由孙抃撰文,李致雍书丹并篆盖,康士宗刊。志主朱文郁,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政治家、二程弟子朱光庭之祖父,这方墓志的发现,对于了解朱光庭家族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墓志的撰者孙抃(996-1064),字梦得,眉州眉山人。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史》卷二九二有传。书写者李致雍,时任偃师县知县。刊刻者康士宗,为首见于碑志的一位宋代刻工。检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邙洛碑志三百种》、《河洛墓刻拾零》、《洛阳新获墓志续编》诸书,刻工均未见此人。

本文对新近发现的北宋理学家朱光庭祖父朱文郁墓志进行考释,廓清其生平仕历诸问题,并结合其裔孙朱光庭墓志等材料厘清了朱氏家族世系,对于深入了解朱光庭的家世及其理学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