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馆当下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蓝之星 2014-07-11

联合国“卡林加”科普奖得主李象益在沪畅谈 科技馆当下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科技馆是向前看的,博物馆是向后看的。”在日前举行的上海科协大讲坛上,联合国“卡林加”科普奖首位中国得主、76岁的科普专家、原中国科技馆馆长李象益说,就展示技术而言,我们与国外科技馆的差距在缩小,但在精神层面仍有不小差距。

  李象益说,现在许多科技馆招聘讲解员,都在比谁讲得溜,谁词儿串得好。但在当今信息时代,即使脑袋里装了再多知识,也不及轻点鼠标搜索一下。科普不再是告诉观众象牙有多长,而要启发他们思考象牙为什么会长这么长。讲解员哪怕背得再流利,却不知道所以然,观众随口一个问题就能问倒他(她),这就不是一个好的讲解员。

  互联网几乎已经能让每个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任何知识,听不懂还能不断“倒带”。因此,课堂教育的分量也许会变得越来越轻,在国外,关注前瞻性、导向性的科技馆正变身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个课堂。李象益说,中国孩子通过科技馆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在我国,参观科技馆的常规模式是走马观花,很少看到几个孩子在一件展品前驻足讨论的景象,这恰恰说明,中国孩子不习惯这种“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的主动学习方式。

  科学越来越关注人,是国外科普理念的一大突破,相应地,人文科学也开始在科技馆中“露脸”。比如,美国一家科技馆中,有一个喝水游戏:在一块挡板的两侧,分别各装有一个喝水龙头和喷水龙头,当位于挡板两侧的两个人同时按下喝水龙头,就能饮水;但当其中一方按的是喷水龙头,试图喝水的一方则会被淋湿——这种类似“囚徒困境”的游戏试图提醒人们,对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再思考。

  李象益说,要让公众理解科学、爱上科学,未来科技馆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关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营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和创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