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希贵的报告想到的

 王语雷悦读馆 2014-07-11

610日,上海市教委召开为期一天的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邀请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深圳中学的王占宝校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思考。

李希贵以及十一学校,在我的博客中是频繁出现的。从山东到北京,李希贵撰写的著作我基本上都读过,十一学校也几次去学习。读和看之后的一些感想,大都发布在我的博客之中。这次再听李希贵校长的报告,仍然有一些新的收获。

1.课改的准备

李光耀在谈到前苏联的解体以及对戈尔巴乔夫进行评价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他一头扎进游泳池的深水池,但还没学会游泳。”李希贵从这句话出发,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变革进行了讨论。

比如说,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很多学校努力践行的目标。在十一学校,李希贵发现,学校化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推进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当真的平等的关系到来了,才发现教师自己没有准备好。孩子真心地就自己的情感、心理问题和教师进行交流,不少教师却很不习惯敞开心扉讨论这样的话题,不知道如何应对;学校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不再围绕着教师转了,教师又很焦虑,既担心学生出问题,又感到内心很空,心里没底……

新一轮的教育综合改革正在酝酿之中。由于信息化的推进、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课程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教育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会呈现新的形态和特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此起彼伏的有关教育领域的改革和探索,大多数往往昙花一现,在火红了一阵子后就销声匿迹,能够沉淀下来被持续推进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并不很多。

准备的充分些,改革的针对性就会更强一些,改革取得成效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些。花费大量的时间做改革前夕的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2.资源的整合

十一学校努力打破常态化的班级管理,让每一个学生拥有独一无二的课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课程,参加学习。其结果就是大量学科教室的出现,教师办公就在学科教室里,上课、备课都在这里完成,教师坐班、学生走班成为一种常态。

学生自主选课,使得学生的上课时间、吃饭时间都不相同,有的学生在上课,有的学生则在自习。这种制度的设计,带来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有效利用校园的空间。首先,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原来统一的课程内容,现在被分成了不同的层次,如数学就有六个不同的层级,供学生选择。这要求学校腾挪出更多的教室、有更多的教师来支持;其次,学生的课表不同,使得每个时段都会有不少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到哪里去自习?

在这次报告中,我对十一学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的做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一年级有65个学科教室,其中有一批学科教室是和其他年级共用的,有的学科教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享的。这种跨年级、多教师的组合,使得学科教室的利用率大为提高。在学科教室空闲的时段,会为自修的学生开放,让他们在这里自主学习。有的教师在上课期间也允许没有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开放,让他们进来“蹭课”或自习,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即可。这样的制度设计,让学校的每一块场地、每一个空间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学校资源紧缺的现状。

当下学校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学校的图书馆,占地面积很大,图书很多,但少有人进去阅读;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很先进,空间也很大,但整天都闲置在那里;学校的专用教室,大多数一个星期只使用一次;学校的礼堂、会议室等等,桌椅上常常落了一层灰……这样的资源浪费非常可惜,是教育综合改革中亟需改进的一个方面。如何让校园的每一片空间、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习的场所,让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十一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课程的定力

教育需要改革,更需要定力。

比如说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落实改革的具体举措;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随意拔高或者降低教学难度和内容,就是一种定力。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随意拔高课程标准的要求。

十一学校为了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了分类处置,比如数学课分成六个不同的层级,供不同需求的学生加以选择。数学Ⅰ是针对那些平时学不好数学的学生来开设的,希望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有一段愉快的数学学习时光,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彰显。数学Ⅵ则是一门荣誉课程,是针对在数学方面非常很有天分的学生开设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李希贵发现,选择数学Ⅰ的学生,有一批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之后,老师就很想加大教学难度,无形中让学生向数学Ⅱ靠拢了;选择数学Ⅵ的学生有几个跟不上的时,老师会不由自主地降低难度,结果,数学Ⅵ与数学Ⅴ又逐渐靠拢了。如果这样的现象频繁出现,分层课程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其意义也大大折扣。因此,教学的定力尤其重要。

这让我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联想到当下倡导的“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之所以倡导来倡导去,在具体教学中却很难得到落实,不就是因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难度的把控、课程标准的遵守等方面缺少定力吗?

 

巧的很,在听李希贵报告的同时,610日的《中国教育报》在“教师书房”版刊登了我撰写的“在自我变革中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文章,这是我阅读李希贵的著作《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撰写的一篇读后感。

从李希贵的报告想到的《中国教育报》截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