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汗中醫診治

 常青树7229 2014-07-11



人體出汗受氣溫、濕度、精神、飲食、藥物、體能狀態等影響。不因外界刺激,白天時時出汗,活動後更甚的表現,稱為「自汗」。多汗令體表濕潤黏膩,容易併發皮褶損爛、毛囊炎、熱痱、瘡癤等皮膚病。

從中醫角度看,汗屬津液一部分,血汗同源,汗出異常是臟腑失調的外在表現。

營衛不和、表虛不固、正氣外越,使肌膚腠理疏泄,為自汗常見病機。由於腠理疏泄,為自汗常見病機。由於衛氣虛,不能正常地管理玄府(汗孔)開闔,導致津液外泄。自汗多見於陽氣虛或氣虛証,活動時,陽氣被進一步耗傷,負責開闔的功能更加減弱,故活動後更甚。這些自汗者常伴有心悸、神疲,氣短等症狀。陰血虧虛,陽氣被進一步耗傷,負責開闔的功能更加減弱,故活動後更甚。這些自汗者常伴有心悸、神疲,氣短等症狀。陰血虧虛,陰不斂陽,陽氣敷張於外,玄府不能密閉,也可致虛汗。另外,濕熱、肝火、濕熱、肝火、瘀血等實証均可有自汗,久病或重病者,會出現虛實夾雜之汗証。

自汗症如經過檢查,排除了其他病因,如甲亢、風濕病、低血糖、感染等,可以中醫辨証論治。

中醫治療自汗,根據証候用藥。証候用藥。虛証宜用益氣、養陰、補血、調和營衛之品;實証需要清肝泄熱化濕和營、活血化瘀等;虛實夾雜証,則依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由於各種汗症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會酌加固澀斂汗藥材,例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固澀斂汗藥材,例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乾、牡蠣、五倍子、龍骨、白芍等,增強止汗效果。

         
麻黃根
    
浮小麥
    
糯稻根

自汗辨証論治

肺氣不足
自汗常出,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加劇,時時畏寒,氣短氣促,倦怠懶言,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脈虛弱。中醫治法為益氣固表。
舉例方劑:玉屏風散加麻黃根、龍骨、牡蠣

陽虛自汗
全身汗出津津,或如水淋漓,周身怕冷,或手足冰冷,胃口差,大便不成形,心悸胸悶,形體肥胖,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虛弱或沉。中醫治法為溫固陽氣,調和營衛。
舉例方劑:桂枝湯加附子、牡蠣、五味子

暑氣傷陰
自汗淋漓,伴隨煩渴引飲,胸膈痞滿,小便黃,舌紅苔黃燥,脈洪大無力。中醫治法為清暑泄熱,益氣生津。
舉例方劑:王氏清暑益氣湯加五味子、玉竹。

熱淫於內
蒸蒸汗出,連續不斷,伴有口渴喜冷飲,面赤身熱,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洪大。中醫治法為清瀉裏熱,益氣生津。
舉例方劑:白虎湯加白虎湯加人參、天花粉、黃連、蘆根。

氣陰兩虛
日夜陣發性周身汗出,伴有氣短,心悸,煩躁,面色不榮,口乾,倦怠乏力,低熱,便秘。脈弱或浮。多發於熱性病的恢復期、久病體虛、嗜酒者。中醫治法為益氣固表,滋陰清熱。
舉例方劑:當歸六黃湯加白芍、地骨皮、牡蠣。

痰邪阻滯
自汗,伴隨氣短,心煩意亂,身體烘熱,口渴,心悸,失眠,頭脹或暈眩,舌紅苔黃膩,脈滑脈滑數。此型多見於用腦過度者或更年期。中醫治法為清熱,化痰,止汗。
舉例方劑:平胃散加白芍、五味子。

針灸治療自汗

中醫認為汗症的主要病變為陰陽失調,表裏不和。汗本屬陰液,當身體衛氣不足,未能固攝肌表玄府(汗孔),汗液自出,形成自汗。由於衛氣不足,未能固攝肌表玄府(汗孔),汗液自出,形成自汗。由於肺衛固表,汗為心液,腎為陰陽之本,故汗症與肺、心、腎密切相關。針灸治療常選上述經脈的穴位來進行刺激。一些重要穴位包括:

合谷(Li 4):大腸經的原穴,使熱邪從大腸而去,繼而益肺固表。
復溜(Ki 7):腎經之經穴,可補真陰。
魚際(Lu 10):肺經之榮穴,清肺胃之熱。
後溪(Si 3):位於小腸經上,同時又溝通督脈,可清內熱,益陽氣。

治療自汗的穴位
治療自汗的穴位

自汗中藥外治

中醫治療多汗症,重視內服與外治法結合。外治法具有方便、選擇多、安全的特點。適合患者在家中操作。

肚臍敷藥
五味子、五倍子等量,磨粉後密封備用。晚上取15g,用少許醋調成糊,填敷於肚臍,紗布覆蓋加膠布封固,24小時換藥一次。2-8次會見到效果。冬天時最好加溫灸。

足心敷藥
煅龍骨、五倍子等份,磨粉後密封備用。每晚睡前,取20-30g藥粉,用少許水調成糊,敷在足心上的湧泉穴,外用綳帶包扎固定,再按摩局部30分鐘,早上洗去。一般敷藥3-7次。

乳頭塗藥
郁金、五倍子(2:1分量比) ,磨粉後密封備用。每晚睡前,清潔乳頭,取10g藥粉,用少許蜂蜜調成糊,塗在乳頭上,外加膠布封固,早上洗去。

自汗撲粉方
組方1:煅牡蠣90g、麻黃根30g、黃芪30g、白朮30g
組方2:川芎、白芷、藁本、白朮等份
將上藥磨成細粉,加入30g滑石粉充分和勻,以絹袋盛裝備用。洗淨擦乾後,撲身,每日數次。

藥洗熱痱
方劑1:蒼耳子30g、白礬30g、馬齒莧12g
方劑2:馬齒莧30g、野菊花30
盛250ml清水,先浸泡20分鐘,煎煮20分鐘。倒出藥液,蘸濕紗布,擦拭皮膚患處,再濕敷15分鐘。之後以清水洗淨,如有需要撲上止汗粉。

在盛夏暑濕季節,藥浴可為身體清暑、化濕、解毒、止癢。準備藿香、佩蘭、野菊花各20g,枇杷葉60g、滑石30g,用清水煎煮成2000ml,倒入浴缸再兌入清水作浸洗,3-5次為一個療程。

         
桑葉
    
黃柏
    
郁金

自汗飲食調攝

邪熱鬱蒸,迫津外泄,是導致多汗症的重要原因。自汗者應該少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煙戒酒,多食清熱生津食材,例如白菜、蓮藕、茭白、冬瓜、蕃茄、萍果、菠蘿、杏李、梅子、桃子、馬蹄、甘蔗、枇杷、橙、茄子、芽菜等等。日常三餐最好熟食,少吃生冷涼拌菜餚,同時要確保身體攝取足夠水分。任何汗症,均應少食生薑、辣椒、大蔥、洋蔥、紫蘇、薄荷以及其他香料,這些食品刺激汗腺分泌。

如自汗患者容易畏寒、氣短、疲倦,則表示有虛証。建議多食補益食材,如紅棗、淮山、蓮子、芡實、赤小豆、苡薏仁、蜂蜜、扁豆、百合、栗子、豬肚、豬腰、核桃仁、泥鰍、雞肉、牛肉、黨參、白朮、黃芪、人參、太子参、甘草等,以增強體質。以下為一些簡便自汗食譜。

         
黃芪
    
太子參
    
黨參

黃芪15g、紅棗10g,每天煎茶喝。
太子参10-15g、浮小麥15g,每天煎茶喝,亦適合小兒多汗。
浮小麥30g、紅棗6粒、甘草6g、龍眼肉10g,煎茶喝,適合多汗而精神緊張的人。
黃芪15g、麥冬10g、五味子10g,用3000ml清水煮1小時,保暖頻頻飲。
黃芪20g、淮山(乾品30g,鮮品60g)、白米100g。先將黃芪用400ml清水煎15分鐘,去渣取液,在另一鍋內盛2000ml清水煮沸,倒入藥液、白米、淮山,以慢火熬成粥。
淡豆鼓(10g 壓碎)、桑葉6g、小米50g。先將淡豆鼓和桑葉煎煮取液,在另一鍋內盛1500ml清水煮沸,倒入藥液、小米,以慢火熬成粥。每晚睡前吃一碗。
黑豆50g、龍眼肉20g、紅棗30g,水煎服。適合經常感冒、多汗、易疲倦者。

多汗的人應該加強身體鍛煉,以鞏固汗液調節和抗病功能。注意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長期過度的緊張、興奮情緒。任何過激情志,均引起心理變動,繼而出現一系列生理變化,誘發本病。汗出時,腠理空虛易感外邪,故應避免熱、冷及涼風刺激,以防感冒。出汗後應及時拭乾身體,勤換內衣,衣物霉變不宜再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汗疹、熱痱、毛囊炎等併發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