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人丨蔡澜

 真友书屋 2014-07-11

早年经历


蔡澜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台北、巴塞罗那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曾向冯康候先生学习书法、篆刻。1957年,蔡澜担任了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监制之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烈火青春》、《霹雳火》、《一个好人》、《重案组》等成龙主演的巨片。


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受父亲的影响,阅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早年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写影评。十六、七岁时离开新加坡到外国,后到日本留日学习电影制作。蔡澜的父亲蔡文玄早年从潮州潮安县金石镇潘厝村石门蔡移居至南洋,是一位诗人,后来在邵氏片场的一个分行做干事,母亲洪芳娉则是小学校长。蔡澜在家中排行第三。


求学经历


蔡澜出生于新加坡,从小爱看电影,当年新加坡分华校和英校,各不教对方语言。为了听得懂电影对白,蔡澜上午念中文,下午读英文。在父亲影响下,看书甚多,中学时已尝试写影评及散文,曾记录各国之导演监制及演员表,洋洋数十册。资料甚为丰富,被聘请为报纸电影版副刊编辑,所赚稿费用于与同学上夜总会...


十八岁留学日本,就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半工半读。


演艺经历


蔡澜14岁时,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影评《疯人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十六、七岁时离开新加坡到外国,后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蔡澜与黄沾、倪匡、金庸同称“香港四才子”。


结缘影视


蔡澜得邵逸夫爵士厚爱,并任命他为邵氏公司驻日本经理,购买日本片到香港放映;又以影评家身份,参加多届亚洲影展为评审员。当年邵氏电影愈拍愈多,蔡澜当监制,用香港明星,在日本拍摄港产片。后被派去韩国、台湾等地当监制,间中背包旅行,流浪多国,增广学识。


文怀先生自组嘉禾后,蔡澜被调返香港,接他担任制片经理一职,参加多部电影的制作,一晃二十年。邵氏破产后,蔡澜重投旧上司何冠昌先生,为嘉禾之电影制作部副总裁,间中与日本电影公司拍过多部合作片。成龙在海外拍的戏,多由蔡澜监制,成龙电影一拍一年,蔡澜曾长时间住过西班牙、南斯拉夫、泰国和澳洲,又是一晃二十年。发现电影为群体制作,少有突出个人的例子。


文学才华


在商业与艺术间徘徊,令蔡澜逐渐感到无味,还是拿起笔杆子,在不费一分的纸上写稿,思想独立。《东方日报》的龙门阵、《明报》的副刊上,皆有蔡澜的专栏,《壹周刊》创刊后,蔡澜每周二篇,一为杂文,一文食评。《苹果日报》创刊首期亦撰写专栏。写食评的原因在老父来港,饮茶找不到座位。又遭侍者的无礼,发奋图强,专写有关食物的文章,渐于饮食界搭上关系。间时,蔡澜爱书法,学篆刻,得到名家冯康侯老师的指点,略有自己的风格,西洋画中,又曾经结识国际著名的丁雄泉先生,亦师亦友,教导使用颜色的道理,成为丁雄泉先生的徒子徒孙,爱画领带,以及在旅行皮箱上作画。



涉足商界


1992年,蔡澜进军商界,创办监制的产品有暴暴茶、暴暴饭焦等暴暴系列产品,蔡澜酱料有咸鱼酱料、菜甫瑶柱酱、榄角瑶柱酱、劲辣酱等等。其他引荐的产品有澳洲有汽红酒、路士露健康食品等等。蔡澜活得滋润,吃得潇洒,从来不拒绝胆固醇。“只要吃得开心,精神就会快乐,身体自然会健康,会好起来。”每到一地,蔡澜必逛菜市场,一到菜市场就知道当地的物价情况,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水准。红磡黄埔邀请蔡澜开一美食坊,一共有十二家餐厅,得到食客支持,带旺附近,新开了三十多间菜馆。


人物轶事


人生追求 :假如全世界只能按一种方式过生活,蔡澜恐怕得票最多,他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吃吃喝喝,以兴趣为工作的生活,是我一生的追求。” 不是披星戴月地“讨”生活,不是百无聊赖地“熬”生活,以“享受人生”为正业的蔡澜对生活的态度是“玩”,在股掌之间玩出出神入化的境界,如老友金庸所言:“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生活玩家至此,也难怪他每出一本论吃论喝论女人的书都会大卖。人们以为人生经验是可以模仿复制的,蔡澜却说:“我并不以为我提的是忠告,只是老生常谈而已。有没有人听,干我何事?”


“健康秘诀七个字,抽烟喝酒不运动。”这种反时下流行的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蔡澜不但身体力行,还郑重其事地写进书里。他是罕有地不盲从、不迷信,在全世界都鼓吹低脂低糖少吃动物油时,他却说最无聊的一条健康意见就是“不吃猪油”,因为这是他经过实实在在的近70年生活提炼出的智慧。


人物性格


好吃秉性:有关生活的吃住用行,蔡澜无所不晓,无所不可以妙笔生花地写,但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关于美食的撰文。蔡澜将自己的好吃秉性,归结于父亲起名的“不慎”,大哥蔡丹,侄子蔡晔,“于是一家人正好拿着菜单(蔡丹),提着菜篮(蔡澜),去买菜叶(蔡晔)”,不爱吃,可能吗?


最早从给《壹周刊》写餐厅批评开始,蔡澜从不白吃白喝,也不只褒不贬,坏的就说坏,反而让读者喜欢。蔡澜笔下不仅有豪华饭店,也有地边小摊,美食的质感透过他的笔端色香味俱全地散发出来:“为什么读者说我的文字引人垂涎?那是因为每一篇文字,都是我在写稿写到天亮,肚子特别饿的时候下笔。”


如今他早已经超越“纸上谈兵”的阶段,十几年前就开创了暴暴茶、暴暴饭焦等产品,还开发了诸多酱料、引入国外红酒等。


蔡澜曾经问国外名厨,天下最好吃的味道是什么?名厨答曰:一个懂得食物真味的人,是从自由的思想和个人的尊重出发的。蔡澜深以为然,并继续嗜吃猪油炒菜,他是“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呢。



生活态度


从14岁在《星洲日报》发表《疯人院》开始,似乎就注定了此后蔡澜对工作价值的取向—拿到稿费他就带着一帮同学去吃喝玩乐。倪匡说“蔡澜是少有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黄沾说“蔡澜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金庸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人生总是漂浮不定的,我们为什么能够稳住呢?好像船上有一个锚,我们有最传统的信条,就是很简单的,孝顺父母、守时、对朋友好。”蔡澜始终坚持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做到,互相尊重,就能得到朋友的信赖。


蔡澜的潇洒背后并不是人们所看到的表面那样轻松,读书时为了能看懂外文电影,他上午读中文学校、下午读英文学校;他始终保持惊人的阅读量,“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他就没资格做写作人”。时至今日,他仍两袖清风,每天仍在为生活而努力:“我是很努力很努力做人,这样才有今时今日。”很多人都问过蔡澜,电影人、美食家、商人,你究竟是做什么的?蔡澜说:“我只想做一个人,这并不容易。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做人也不必要给别人脸色看……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人物观点


蔡澜多才多艺,且样样做得有声有色,但他却认为这些都是副业,自己的正业是“享受人生”。


蔡澜一生喜欢看书,看英文、日文畅销小说,连怎么做酱油的书都看。他的阅读兴趣深受父亲蔡文玄的影响。在他幼年时,父亲就喜欢买一大包书回来,放在地上,随他们兄弟姐妹挑喜欢的书看,观察小孩对哪样书有兴趣。年少时蔡澜看了大量《水浒传》《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等古典小说和世界名著,喜欢阅读轻松的东西。惟一不变的是对明朝小品文的热爱,反复咀嚼,余味无穷。“我受明朝小品文的影响很深,一点多余的字都没有。”蔡澜写作的严谨有些出人意料,一直沿袭父亲的习惯,每篇文章至少修改3次。


他对于成就的见识是:我倒并不虚伪到认为有钱不好,比有钱更不好的是,有钱不会花。许多有钱人的所谓成就,就是安安乐乐地在家里寿终正寝罢了。


他认为要有“求知欲”。他说的“知”更多指的是见识,所谓不断超越自己,讲求精神闲适。


补养不必每顿生猛海鲜,只吃自己缺乏的营养就够了;书也未必要读的多,但要挑选趣味所在,有所心得。欲望与能量,所要与所得,基本持衡,方能内心平静,四体安和。


他认为人性深处的幽暗与光明,总是一半魔鬼、一半天使。依照历史经验,魔鬼的能量总会大一些,成功者也往往是一些有脑子的魔鬼。他把人分为四种:智慧而且仁慈的,比如刘备;智慧但是不仁慈的,比如曹操;不智慧但是仁慈的,比如鲁肃;不智慧而且也缺乏仁慈的——比如当下街面上流行的许多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但是时代风尚怂恿着他们产生,也纵容他们的成长。人不是常常为着欲望不达,而变得面目狰狞吗。因此现世生活,一个人为自己的欲望与能量所限,超越起来并不容易。


蔡澜认为旅行对于人的意义,正在于看看“生活在别处”的人怎么过。在行走中,远离现世生活,所谓有所超脱,所谓出世。蔡澜从父亲那里承袭的哲学是:太过执著于一件事是不可以的。因为,不要给食物食你,不要给酒饮你,不要给事物玩你。然而,对一切美事还是有所坚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