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高德隆慕蜀相

 杏坛归客 2014-07-12

蜀相(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5)

注释

  (1)蜀相:指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2)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祠堂: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寻:找寻。

  锦官城:城名。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南。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因称锦官城。后用作成都的别称。森森:树木繁密貌。

  (3)映阶:映照台阶。自:自然;当然。春色:春天的景色。

  隔叶黄鹂:隐身在树叶后边的黄鹂。黄鹂乃鸟名。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鸣叫的声音很好听。空:徒然;白白的。好音:悦耳的声音。

  (4)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频烦:频繁。天下计:安定天下的计策。

  两朝:指前后两个君主统治的两代王朝。开济:开创并匡济。老臣心:老臣的耿耿忠心。

  (5)出师未捷身先死:据载,蜀汉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伐魏,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不幸病死军中。

  英雄:在这里,应该是指无私忘我、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人。

今译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访寻?

就在锦官城外那片繁密柏树林。

草青青映台阶春色好无人欣赏,

黄鹂鸟树叶间转歌喉寂寞鸣吟。

刘玄德三顾茅庐得闻天下大计,

开国匡济前后两朝显耿耿忠心。

出征讨敌尚未得胜利以身殉国,

永远使仁人志士追怀泪满衣襟。

蓊斋语语

  论者或谓:该诗大约是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拜谒武侯祠后写成。

  我读杜甫这首《蜀相》诗,想到作者在其他篇章中对诸葛亮的咏赞。比如,《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显而易见,杜甫对于诸葛孔明先生,有着非同一般的钦敬和仰慕之情。我的视野有限,不知道除诸葛孔明而外,杜甫是否对其他别人也曾这样反复推崇和推崇到这样的高度。即使还有的话,至少就其影响力而言,乃相形见绌。

  原因何在?

  其一,诸葛孔明确有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

  按照蔡元培先生的解释,所谓健全的人格,应有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就诸葛孔明而言,他的人格魅力,最为人所乐道的,就是令人望尘莫及的智慧。

  想当初——用我小时候一位乡亲的话说——枭雄刘备,就“像没头的苍蝇,东也撞崖,西也碰壁,不得烟抽,老是受气”,首要之点,就是缺少一条高瞻远瞩之经营天下的大计策。所幸诸葛亮有,而且告别隆中帮助他具体落实。所以,“三顾茅庐”以后,局面就大变了:终成天下鼎足之势。还是用我乡亲的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哭来了诸葛孔明,就等于哭来了江山”。这样的说法,难免有夸大诸葛亮个人作用之嫌,不去管它也罢。要而言之,诸葛亮个人的作用又特别是个人智慧的作用很大,也就是了。

  令人望尘莫及的智慧而外,便是令人高山仰止的道德。

  白帝城刘备托孤时有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孔明之才较曹丕有十倍之多,较刘禅当然就更大大的不成比例了。换了别人,刘禅的陋劣,正是天赐良机,没有刘备的“圣谕”,也会编造谣言,假惺惺或气汹汹地取而自代,而况有“圣谕”哉!

  诸葛孔明偏就不是这样,偏就是尽管“圣谕”在握,刘禅扶不上南墙,依然除了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而外,还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诚然是儒家思想主导的结果,但那是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更不要说,“民维邦本”的理念,也是儒家思想的要义。诸葛孔明的心目当中,忠于君主和胸怀天下苍生,两者统一。

  回看历史,才智超拔者不乏其人,但在德的一方面,不能跟诸葛孔明比。道德高尚者不乏其人,但在智的一方面不能跟诸葛孔明比。智高德隆集于一身而达到诸葛孔明这样的高度者,除诸葛孔明而外,真不知还有谁人。“万古云霄一羽毛”,诚哉是言。

  其二,杜甫以诸葛孔明为自己的榜样。

  杜甫是有着宏大政治抱负的人。如果说,他对自己的人生期许有其榜样的话,我相信那就是诸葛孔明。换言之,他非常想做诸葛孔明那样的大智大勇者,那样的忠臣贤相,那样的政治家军事家,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他之钦敬和仰慕诸葛孔明,乃惺惺相惜。

  中国历史上灿若星河的精英人物,是我们伟大民族之各具内蕴的文化符号。就中,诸葛孔明有其独特的亮色。他的令人望尘莫及的智慧,他的令人高山仰止的道德,他之堪称完美的人格形象的光耀,对于我们民族优良文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

  诸葛孔明之完美的人格形象,当然是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步为人所知和深入人心的。在这一过程中,包括《蜀相》在内的杜甫的诗歌咏赞,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