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人头地”的由来?

 黄建伟882 2014-07-12
1057年,苏轼二兄弟同时赴京参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轰动一时。从此,苏氏父子名闻天下,世称“三苏”。

那一年,主考官是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当时正在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应明道和致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浮夸文风。他想借科举考试之机,选拔一批人才,以振文风。苏轼的文章写得洒脱豪放,风格浑厚,充满才气,欧阳修见了大为惊喜,准备点其为状元。那时考卷也是密封的,欧阳修反复推敲之后,觉得试卷的文风与他的得意门生曾巩相似,怕点了自己的门生为状元,受人议论,于是点了个第二。后来知道是苏轼的卷子,很是后悔。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很赏识,他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出人头地”成语的来源。意思是说,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欧阳修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阅卷时,欧阳修发现一名考生的考卷一改文坛上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靡靡之音”,文章写得洒脱豪放,风格浑厚。读罢这位考生的文章,欧阳修大为惊喜,不由拍手称快。欧阳修本想将这名考生定为头名状元,但他看来看去,总觉得这位考生的文风与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有些相似。如果这份试卷的主人真是曾巩,作为主考官,把自己的门生定为头名状元,难免让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所以欧阳修思之再三,最终将这名考生定为第二名——榜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