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的艺术----  篆刻

 啥不是6159 2014-07-13

齐白石的艺术

2007-10-19 15:51:04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郎绍君


  篆刻
  傅抱石说,齐白石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发挥的实在不亚于绘画”。其特点是“胆敢独造”—无论篆法、章法、刀法各个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格式,在整体上掀开了“中国篆刻史上的新页”。
  齐白石学篆刻,没有家学,也不曾得名师指点,靠了几本印谱自己入门,自己摸索。 他靠的不是学问,而是悟性和苦功。在篆法上,他主要得益于《天发神谶碑》和《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的篆法,非篆非隶,下笔多方,收笔多尖,转折方圆并用,瑰伟雄奇。《三公山碑》属“缪篆”,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方折,风格苍劲茂密。齐白石治印,由严谨朴茂的丁敬、黄易入手,中经篆法多变、善于取势的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再上接秦汉,采《三公山碑》和《天发神谶碑》的方形结构及笔画上的长短自如,自成一格。
篆刻的章法,“浙派”、“皖派”诸家,大抵以妥帖、严谨为宗,赵之谦多变化,吴昌硕多茂密,齐白石则把宽窄错落、穷极变化推向一个极致,在章法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一是排列错落,跌宕自然。尤其70岁之后的作品,大多不求对称、等齐—或上下字之间错落,或左右行之间错落,或横笔画略取斜势,或竖笔画略取斜势。愈晚的作品,这一特色就愈突出。多取斜势少求平正的做法,与白石的篆法笔画强调平直有关,许多平直线排列起来容易单调,在章法上克服单调的唯一办法是适当夸张字态和排列的欹斜变化。二是强化疏密对比,不求平匀对称。马国权说白石刻印在章法上有“犯险精神”,敢于打破“篆刻家所共知和恪守的准则”,易方折为圆转,或易圆转为方折。这也是“胆敢独造”的表现。三是用敲边造残破效果。敲边源于对残破汉印的摹仿,它可以使印章产生一种自然破损感,有助于克服构图的死板,增加古朴与活泼效果。齐白石的敲边,与其笔画不匀、结构多斜欹、伸展多自如的章法刀法一致,与其篆刻总风格相谐和。
  在刀法上,齐白石善用单刀冲法。他说:“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他刻白文印,笔画劲直如弦,借刀的冲力,让石质自然剥脱,刚劲锋锐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斑斓剥蚀如鼎彝之埋上千年。他一再说“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一再强调“昆刀信手”、“快剑断蛟”,就是要操刀过程的自由、痛快、别致,尽可能摆脱摹描式制作,摆脱复制字模般的呆板拘谨。齐白石青年时代做雕花木工,善使刀斧锤凿,指腕灵活,力量足。他自己也说“我的刻印,比较有劲,等于写意有笔力”。《白石老自传》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内有豪情,外有强力,形成其雄健、奔放、恣肆的风格,是很自然的。 书法 齐白石写字,最初学馆阁体,继而学何绍基行书,约34岁治印,又学钟鼎篆隶。他40岁前的题画和书联,几乎清一色的仿何绍基行书。1903年受李筠庵指点,开始临《爨龙颜碑》。北京画院藏《借山馆》匾额,作于1904年,方正古拙,正是仿的《爨龙颜》格体。写《爨》对白石书法向凝重有力转化起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书法不适于题画,所以在同一时期,他又开始学金冬心和李北海。仿金书大多用于书信、抄诗、题画等,所学主要是金农的“自书诗稿”一类较为随意的小字,笔画有些肥厚,顿挫明显,勾挑多见尖笔。北京画院藏《手抄借山吟馆诗草》(约1915),就是仿金体。对李北海,齐白石主要学他的行书,所写最多的是结体方峻、势多斜欹的《李思训碑》。最初是临仿,有些拘板,大约在定居北京前后,他从李北海变化出来,形成自己生动活泼的行书风格,其特点是:字形多修长,撇笔收尾时多翻翘向上,用笔瘦硬奔放。北京画院所藏《行书自作题画诗》(约1920-1923)《行书手卷》(1922)《行书寄经五先生诗》(1924)等皆为代表。约20年代后期,随着画风的变化,运笔放慢,逐渐融入画意,吸收吴昌硕运笔势的朴拙厚重,字的肥瘦大小、笔画的精细长短有了更多变化。这在北京画院藏《行书枯荷新词》(1927)《庚午直白》(1930)《行书四屏》(1936)体现得十分明显。约1940年前后,结体多趋平正而意态愈见微妙,笔画重轻有度,沉凝中时见飘忽,法度谨严而神意闲静,整个的格趣胜于30年代。代表性作品如《行楷艺术周刊》(约1947)等。至50年代,就去掉了一切险奇、轻俏甚至顿挫,回归更大的自由和平朴,可谓“人书俱老”。 这在白石老人90岁以后的题画中有充分的体现,不例举。
  齐白石的篆书,大体与其篆刻的演变相表里。他早年和中年学篆书,目的在于篆刻而非书法,所以极少留下篆书作品。约50岁写《天发神谶碑》,约66岁写《祀三公山碑》,其晚年的篆书,即得力于此二碑,作品也因此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接近《三公山碑》或由此碑脱胎而出,字体在篆隶之间,笔画方中有圆,行笔沉凝拙厚,有粗细变化;北京画院藏篆书条幅《福寿康宁》《篆书签十二属图》(1945)堪称典型。另一类与《天发神谶碑》有较多关联,字形瘦劲而稍长,行笔锐利,不作回锋,收笔多尖。前一类凝重拙厚,后一类刚健锐利。北京画院藏篆书条幅(1937)可为代表。白石越到晚年,写字愈自由,行笔更慢,笔势更拙,结体更有画意,再没有过分的精整与修饰,真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