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再见”:跳脱传统音乐江湖 胡彦斌的第一次创业是在2007年,当时适逢与金牌大风续约的当口,胡彦斌向老板提出想内部创业的构想,而后创建自己的唱片LABLE,成立了“风风火火”,由胡彦斌和金牌大风共同注资创办,彼此按50%的股权分配,投入了几百万。但由于“风风火火”沿袭的仍是传统唱片公司的运营方式,通过签约艺人,做唱片,然后靠版权和演出赚钱,再加上胡彦斌也不懂运营,一心专注于音乐创作,最终导致小败局,那次之后,他说从此再也不要做唱片公司了。 胡彦斌有一些收获,他对这三年做了如下的经验总结:“做一家公司,主动权要自己来掌握,所有的事情的细节必须要亲历亲为,而且每一个细节你都要了解,那是做一家公司成功的开始。胡彦斌说,“每个人都会有摔跟头的时候。” 2010年、2011年,胡彦斌一直潜心学习,期间在纽约创作并完成了自己的全新专辑《Who cares》,从那张专辑里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胡彦斌用两年的时间积蓄了新的力量,再现人前,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更开放的互联网新思维也植入到了他的思想里。 胡彦斌正式回归公众视野,是在2013年,他参加了江苏卫视的一档名为《全能星战》的节目,在这档专业歌手的竞技舞台上,胡彦斌在与孙楠、陶喆等歌坛老大哥的同台表演中赢得了第一名,这是他阔别乐坛三年后,收获的一座颇具份量的音乐类冠军奖杯,这让他十分感慨。 数字流媒体发展起来之后,卖唱片,做艺人经纪,谈商业都无更多利益点可寻。即便是内陆最赚钱的歌手获得的版权费也少得可怜,一年大概是十几万的水准。即便是在这种15%的利润都达不到的条件下,音乐产业竟也足足支撑了若干年。一些做流行音乐的人发现正版根本不挣钱,都逐渐转变成经纪人,靠歌手演出挣钱,等于主动放弃了对版权利益的要求。仅有的狭窄市场逐步被蚕食,本来完全可以成为流行文化商业体系赢利点的流行音乐,被摧毁了。以前卖盗版的大叔卖出一张5块钱的CD,能赚得差不多2块钱的毛利,获得40%的利润。在数位音乐的免费浪潮冲击下,连卖盗版的大叔都转行了。胡彦斌无奈的表示,在中国音乐行业谈商业模式,目前都是虚壳。 在全世界的唱片行业都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大的唱片公司由于营收微薄,纷纷在裁员,它们甚至把唱片公司最核心的制作部门裁掉,这些大型的唱片公司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转型是唯一的出路。在胡彦斌看来,传统的唱片公司有多年的资源积累,其实有很多转型的机会,问题是船大难调头,传统的唱片公司没有办法妄自菲薄,因为它们曾经在这条道路上成功过,没有信心否定自己,重新再来,它们不知道要怎么开始。另外,传统的唱片公司,原先那一套环环相扣的体制和细节无法一时间被改变,改做艺人平台并非不可能,但时间是最大的投入成本,这使得他们深感犹豫。 跟五年前相比,胡彦斌不再迷茫,一方面内心对音乐的理想始终不灭;另一方面,大环境的现实状况引人焦虑,与其寄希望于音乐行业在经历长达十几年的阵痛期后,能重新焕发生机,不如做这个盘子的操控者,去引发一场新的变革。 胡彦斌说:“传统的唱片公司转型可能要五年,而我比较轻盈,我跳出来看,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我跟他们赌什么?我的时间一定赢过他。” 胡始终认为在唱片行业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应该是内容和包装。这里的内容包括歌本身和歌手,内容的价值才是消费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其实传统唱片公司原本有他非常大的优势,他们有专业的制作部门,有一整套完善的企划机制,这是传统唱片公司最强的地方,音乐行业是制作、企划先行,如同厂商做产品,从人群定位,产品定位,到包装,再到宣传推广等细节有一个系统的整体规划。当他们现在把最具有核心价值的东西也放弃了,唱片公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有的唱片公司选择外包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导致大量独立制作人才的出现,但外包的风险在于,主体可控性差,音乐的质量无法完全得到保障,其次,时间控制不到位,执行力弱。胡彦斌决定自己来做。一来从整体上能操控大局,二来团队又能一起成长。 “当唱片公司砍掉制作部门的时候,我捡起来做,我们现在就有自己的制作部门。从音乐的本质,以及运营模式上去颠覆是我的兴奋点。我们靠实质的内容去吸引所有的人。胡彦斌激动地对i黑马说。目前‘太歌’的内容制作团队由六个做音乐的人和25个视频制作的人组成。 艺人之所以不愿再签约唱片公司的另一重大原因是,唱片公司的老板并非全是科班出生,做金融、IT的比比皆是,他们对资金和商业有高度的敏感,关心投资的回报率。重心一味的停留在商业模式上,跟胡彦斌的理念有些背道而驰。 他们通常习惯算这样一笔账,比如一张专辑,如果投资花十块,互联网下载赚两块,移动运营商赚两块,商业植入赚两块,实体几乎不赚钱,艺人经纪赚四块,商业代言、自媒体营销等等赚三块。一笔帐算下来,去掉成本十块,还赚三块。权衡各方,只要各方利益能满足到,好像就有得赚。而对于一个艺人而言,最看重的还是唱片公司在为其争取价值最大化方面所体现的势能大小。 所谓商业,胡彦斌觉得就是要把产品即音乐本身做好。只要把东西做好,销量就会上去。回归到音乐,就是要把音乐的本质做好,品质优先,所有人都会心甘情愿地来为它买单。 传统的唱片公司和艺人是雇佣跟被雇佣的关系。当音乐的理念跟思维,一切都截然不同的时候,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胡彦斌对i黑马坦言:“如果遇到一个懂音乐,跟我聊得来,又知道怎么样去运作的老板,可能现在也没有太歌文化这件事情,我也不会创业。” 2013年跟胡一起参加《全能星战》的陶喆、孙楠、龚琳娜、张韶涵等歌手近年来也纷纷单干,不再归属任何一家唱片公司,在百度排行榜,前二十名的艺人基本都有自己公司,唱片公司已不能为艺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艺人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彼此合作机率变得很低。脱离了传统唱片公司的体制独立运营显然并不轻松。毕竟,经纪团队没有办法那么的专业跟细化。 “我当时没有想做‘太歌’,我也想找一家唱片公司签约,因为那样做唱片公司真的很辛苦。”胡彦斌说。 意识到整个音乐行业的一个进入下一个新的阶段的当然不止胡彦斌一个,只不过“发现”是一回事,“要不要转变”是另一码事。胡彦斌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太歌”的成立有一部分原因还基于他自身的诉求。 “当初我要签约,我跟国内几乎所有大的唱片公司都聊过,他们还是搬出原来那一套合作方式跟我谈,无非是签艺人,帮出专辑,宣传,发行专辑,接演出等等。给你做诸如“三年两张唱片”的规划,计算好投资和回报比,最后根据合约分成。”胡彦斌不想再沉溺于旧体制,不愿意再跟任何一家唱片公司合作。 整个采访中,胡彦斌不断强调“我也不想自己做公司”这一点,他无奈地表示:“如果可以选择(唱片公司顺利转型)我真的不想自己做,但现在看来,好像不做不行,我觉得我可以去帮很多艺人创造更多价值,我问自己有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里去玩一个颠覆?我始终觉得现在好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少,我还是有艺术方面的远大追求。” 颠覆“宣言”:Cut掉和艺人的30%经纪分成 传统的唱片公司跟艺人签约,一般艺人需要给到唱片公司30%的经纪分成。胡彦斌想要搭建的服务平台同样涉及艺人经纪,不同的是,胡彦斌为他们保留30%的分成做法。 例如一个艺人一年营收是两千万,公司要拿走30%,即六百万,剩下的艺人可获得1400万。如果艺人养自己的团队,一年花两百万用于所有的员工工资的开销,也能省下四百万。而这“两千万”并不是公开透明化的,这当中的利润还存在想像空间。许多艺人对唱片公司继续以这种方式合作已经有了抵触,除非唱片公司敢做出类似承诺:“胡彦斌,我保证你一年赚多少钱?” 一些知名歌手,通过各类唱歌节目,曾一度从低人气的状态重新获得了短暂的爆发,但势气一过,便往往又逐渐暗了颜色,消失在市场上。胡彦斌还是希望借由一个服务平台来帮助艺人获得一个良性且持续发展的空间。“太歌”将平台服务做在前面,砍掉了艺人合作需要支付的30%分成,以此来吸附艺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不签约艺人,因为我们没有雇佣关系,合作性质更多一些,我不要跟他有雇佣关系,我要的是他对我足够的信任,我们可以帮他做长期的规划和服务,合作时间上可以很弹性,一年或者只有三个月,我们会清楚地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帮他做什么,一年可以帮他达到什么水准,我不在他身上赚他最在乎那30%,因为初衷是希望帮他创造另外更多的价值,在这个创造价值里面我提取我的服务费,这才是我要做的事情。”胡彦斌说。 “愿望”:打造互联网时代下,音乐行业的整合服务平台 为了寻求新的出路,艺人通过选秀、增加电视曝光来延续自己的市场价值,这种做法胡彦斌并不看好。他认为即便单靠电视台这样的平台能迅速引发关注,甚至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巨大商业价值,都是下了舞台,过了热气,艺人容易再度陷入迷茫,因为可持续性差。 在胡彦斌看来,创业无论做什么产品,一定是供求决定市场,他认为现在是做音乐行业的服务平台的最佳时期,换到前十年或者是前五年,时机或许都不合适,而现在唱片的实体东西已经死掉,大部分艺人都不愿意签唱片公司,这就是机会。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胡彦斌的理解是,打造一个适合现行行业发展的完善体制去支撑、管理他们。毕竟,借助电视台这样的公众平台短暂的吸引人注意的方式,来的快去的也快。“你只是给他提供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为他打通所有的渠道,不仅仅是出新作品、演出,广告,还要靠戏剧和更多衍生产品去无限扩大价值,重在挖掘给艺人带去的附加价值。” 如何将一个艺人的知名度的价值最大化,这就是“太歌”想要做的事情,胡彦斌对i黑马表示,传统唱片能做的版权和演出服务仍会保留,如粉丝,电影,广告歌曲,商业合作等模式,同时会将更多资源接洽进来,但如果单纯靠艺人一己之力,需要背后有足够强大的团队支撑才能把控所有环节。 以“五月天”为例,在他们五个人背后,有一支一百多人的团队在支撑,这么大规模的团队才能做好一组艺人,那么,从商业的角度来考虑,他们每年需要创造多少价值才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呢? 基于各方的考虑,胡彦斌认准了一条路,即用一个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去打磨做一整套艺人服务,帮艺人用尽量“轻”的操作方式,完成个人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胡彦斌认为做“平台”需要的思维模式跟人内心的价值观要匹配。胡彦斌的价值观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的价值观有钱一起赚,所有的平台的搭建,就是让大家有钱赚,这是我的一个中心思想。” “太歌”目前有两种运作模式,一个是新人计划;一个对成熟歌手的全方面制作、推广服务。 搭建一个整合服务平台并不容易,为了打通早前的内容的分发渠道,胡彦斌全凭自己个人单对单去谈合作,包括互联网,移动端平台的接洽工作,几乎没有捷径可走,他说:“我现在做的不是一个艺人该做的事情,我每天从早到晚全部见各种人,开各种会。” “太歌”目前旗下有五位合作的艺人。谈演出合作也将是收益的一部分来源。把音乐做广告载体,视觉化的MV植入,未来会出现在所有的互联网的媒体平台上,甚至全国的线下KTV平台上。 “太歌”通过与厂商合作,引入MV的广告植入,抵销掉制作成本。类似于京东今年4月联合多家唱片公司发起的“东乐计划”项目。“太歌”就与京东进行了深度的项目合作。这样从前端可以有合作收益,后端会有平台版权收益。 未来他也要做自己的移动端的产品,但对于具体的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胡彦斌表示,目前产品还没面市,不便说得的太多。“我有做内容的情结,内容是核心价值,当所有的平台到最后现在是拼资源,资源拼到最后谁都在拼资源的时候,你就要拼自己。差异化的价值最有竞争力。所以你觉得你的竞争力在创作这一块,区别于别人的。还有就是你所能提给给别人的附加价值。我需要把样式模板跟艺人的价值全都体现出来的。目前来说,平台整合非常重要。”胡彦斌说。 让更多艺人通过“太歌”这个资源全面整合的平台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现在版权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为艺人创造更多价值。这是胡彦斌要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歌手或创作人,胡彦斌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创业者,胡彦斌才刚刚迈开了步伐。 在一期福布斯《云集》的节目中,胡彦斌以一个初为创业者的身份这样说:“一个年轻人的成就感,就好比很多大学毕业生去找工作,他们为什么对工资要求不那么高,就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做事情来获得社会的认同感。” 在创业这件事上,胡彦斌始终表现得很谦虚;在对抗音乐行业旧体制这件事上则表现得很坚定跟强势,他笑着对i黑马说:“既然玩颠覆,就该有些新花样。”然后,轻描淡写的撂下一句:“我要告诉那些转型很难的唱片公司,你们再不变就会被我吃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