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作品似乎是以各种世界末日的主题为基础。《构图之六》的副标题是“洪水”,漩涡般的形状和色彩,以及明亮的白色高光,被大部分黑色的闪光般的线条所截断,暗指圣经中大洪水的一片混沌的毁灭状态。画面中一些黑线,尤其是左下方从一个圆弧延伸出来的黑线,或许代表着船桨,斜穿画面中心的那些彩色平行线也很容易被解读成彩虹,但是康定斯基并不鼓励模式化的解读。加布里埃莱· 明特尔用相机把康定斯基创作《构图之七》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艺术家先是胸有成竹地为整个构图画了草图,然后再从左下角和中间右边的地方开始,慢慢进入中心部分。完成整件作品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但在此之前康定斯基准备了超过30 张的草图。画面的左下角再次出现了圆弧和线的母题,或许也同《构图之六》一样代表着船桨。尽管康定斯基从没有给《构图之七》确定一个主题,但作品似乎还是包含着早先世界末日主题作品中的一些母题—从“伊甸园”到“最后的审判”再到“复活”。在圣经《启示录》中,数字七代表着完成,因此这第七件作品或许可以被当做所有意象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个系列的各个主题性的部分也鼓励人们把这些作品解读成一部交响曲中的各个乐章。这里最后的部分似乎是在再次肯定,重复和合成先前看到( 或听到) 的主题和主旋律。
| | 黄— 红— 蓝
1925 年,油彩绘于织物上,1.28×2.02m
画面由三原色— 黄色、红色和蓝色主导,它们之间透明的叠加又产生出新的组合:画面右边叠于蓝色圆形之上的是绿色和橙色;左边,长方形的黄色周围被橙色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其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左下方,紫色从画布的边缘渗出。康定斯基(1866-1944) 认为色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析并以几何形式被容纳。就像存在的精神维度一样,它们是有机的,并一直变动着。对康定斯基而言,包豪斯是一个可以调和逻辑与精神性的场所。 |
| 若干圆形
1926 年,布上油画,1.4×1.4m
1926 年,康定斯基在包豪斯任教时,完成了一篇新论文。该文在很多方面都是《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阐述的理论的延续,并以一些重要的方式向前拓展。他受到俄罗斯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注重几何形式的影响,但他不愿舍弃形状和色彩具启发性的特质,而一味地发展画面中数学性的逻辑感。按照康定斯基的理论,“点”在根本上是“理想化的小圆形”,是绘画中最纯粹和最为基本的元素。圆形是平面中最为静止的形状,因此自身不能产生运动感,但当与其他形式紧密地结合时,就会产生变化。在这幅作品中,圆形仿佛是飘浮于大气之中的永恒星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