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一路”开元路
地名是记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无论现代化的规则大道或者古老传统的街巷,它们的名字皆有来历,厦门的道路也不例外。厦门的古街老巷留下许多历史、地理、语言、习俗的痕迹,印证着厦门岛的发展与变迁。
一是由政府命名的,比如思明路来历和郑成功有关。明末清初,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而命名于民国时期的中华路、民国路、大同路、镇邦路、忠孝里、仁爱里,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另一种道路街巷的命名,和行业、宫庙寺庵、历史遗迹和道路街巷用材等有关。其中有行业性路名,如打铁街、磁街、面线巷、棉袜巷、麻油巷等。以宫庙寺庵为路名的有40多条。历史遗迹的路名有洪本部街、古城东西路、提督路头、先锋营等。以道路街巷用材为路名的也是鹭岛特色之一,老市区的路、街、巷,用各种规格铺筑的石路有193条,如石路街、石壁街、石坊巷等。厦门民俗方言研究副会长范寿春老先生对厦门古街老巷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也常常讲起当年命名街道的一些趣事。他说,厦门以前有一个巷子叫“屎巷”,就是专门挑粪的地方,因为它正好有一条大巷子,一条小巷子,所以就叫“大屎巷”和“小屎巷”。这是当地老百姓叫的,但是有些不雅,后来就改成“大使巷”和“小使巷”了。还有一个是“稀饭巷”,是卖稀饭的地方,用普通话谐音就叫“暗迷巷”,外地人不明白,其实这就是卖稀饭的地方。
说到厦门的古街老巷,有一条路一定要被提到。 经历了80春秋的开元路,蕴涵着丰厚的历史信息。打开今天的厦门市地图,在纵横交错的厦门道路中,开元路并不起眼,但它是厦门第一条市政建设的马路,见证着厦门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这就是“厦门第一路”开元路,1920年12月开始修建,建成于1924年8月,曾繁华一时。随着中山路的崛起,开元路的城市中心地位被慢慢取代了。 在开元路 正因为有这么多优点,后来相继建成的大同路、思明东路、思明西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等马路都采用骑楼式的建筑样式,形成了厦门老城的特有风格。开元路的骑楼也因为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区别于其他的骑楼建筑,彰显着它的古老与独特。开元路的建筑比较偏向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而中山路那边则是偏向于洋楼的建筑结构,这是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应该好好进行保护。 1949年以前,在中山路未形成时,开元路一带是厦门的商业中心地带。开元路前段紧临第四、第五码头,是物资进厦门的入口处之一,每天货源不断,人来人往。由于客流量大,开元路入口的广场、海岸边,自然是最为热闹的消费场所。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场每天还有许多民间艺人在表演:捏面人的、耍猴的、表演木偶戏的、放幻灯片的、打拳的……在众人喝彩声中讨个人场钱场。而开元路前段紧挨海岸的则是用篱笆围起来的茶座,每当夏季来临,女歌手在名为“泗水”、“中坡”、“小坡”的茶座伴着海涛声唱起了缠绵的歌曲,客人在此品刨冰、喝咖啡、歇脚纳凉,悠闲自在。 当年开元路的热闹繁华,这里就是有吃有喝有住,还能购物销物。当时开元路的繁华,周边也就兴旺起来。以前这一带就集中有三家戏院,就是第四菜市场旁的开明戏院、大元路的金城戏院和后厅衙巷的龙山戏院。其中,开明戏院算是比较时尚的,上映的是中西方电影,甚至还放映过立体声电影。金城戏院则经常上演一些歌仔戏、南乐等传统剧目。还有二王街讲古场也很有名的,就在开元路边上一条小巷,开讲时,贩卖瓜子香烟的小贩们四处走动讨好客人,有钱人会要个茶几泡壶茶,没钱人站在后面听着入迷,心里也高兴。 如今的开元路似乎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与兴旺,但是这里依然有着老厦门特有的味道。路两边的店铺、楼道、神秘延伸的细长巷口,楼上的老式木窗、土灰色脏脏的厚重窗帘、大而缓慢的悬挂式风扇、锈迹斑斑的晾晒架子,将开元路的历史向路人娓娓道来。就是这样一条承载着老厦门人记忆的古老街道,总能让许多来厦门旅游的人在这里寻找到“最厦门”的味道。 早晨,当你置身在这条老旧的街道时,沿路走过一个小小的矮坡,热火朝天的生活秀,便犹如一扇画卷,铺陈开来。 楼上木质的窗户一扇扇乒乒乓乓地打开,窗帘沙沙拉拉地掀开卷起,裸露上身的男人立在窗边的艳阳里稀里哗啦地洗漱,首如飞蓬的女人穿着宽大的睡袍用闽南话扯开了嗓子吆喝,张罗开一天的大小琐事。男人来不及细梳慢洗,举足踏上塑料大拖鞋从暗无天日只容一人进出的楼道里疾步钻出,沿街的卷帘门便随之发出阵阵巨响,瞬间,整条街鲜活起来。茶叶铺、早饭摊、海鲜店、杂货坊、菜市场,一窝蜂地凑热闹,赶上了早高峰的车水马龙。 停驻在这里,注视那一扇扇木门,门上刻满繁华殆尽后的沧桑,那龙钟老态的斑驳痕迹,是曾经的绝代芳华。 随意的一瞥,对面的旧式理发店里,一位魁梧的大汗正气定神闲地端坐镜前,没有围布,上了年纪的剃头师傅拿着一把手推刀慢条斯理地剃头,推三下停一下,再推三下停一下,碎发沾得男人一身,土气得可爱。 菜市场的腥臭气味迅速弥散开来,覆盖了整条街,从菜场的一端望进去,深邃不见底。每个摊位前都亮着白炽灯,一条线下去,会让你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你会怀疑是否找到了那首诗的人间原型。 再往前走,远远地望见破落不堪的鹭江电影院的招牌。一路拥挤,运货的小贩将本就狭窄的空间塞得水泄不通,浸泡海鲜的水带着腥气,被随意地泼洒了一地,当地人担着龙眼和杨桃,在如此的环境里辟一块天地,坐着叫卖。 宽敞空旷的街边早饭店堂,老阿姨们聚在一起,打扮得很是干净讲究,边聊边喝着地瓜粥,巨大的吊扇在她们头顶吱呀吱呀地慢摇。三十五度的闷热天气里,当地的老厦门人如此地享受生活,一片市井的悠然,满足得连吊扇都显得多余了。 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不经意的,镇邦路的路牌,已经立在前方。从开元到镇邦,是厦门的历史,从起初到定格。开元路,你的繁忙和喧嚣,喷绘出厦门百景的第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