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据地区差异科学选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

 3gzylon 2014-07-13


2014-07-13 03: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知行论坛】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思峰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处于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制约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凸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探索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区十分重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将其视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势能的关键。然而,各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选择上存在若干问题,区域创新体系特色的构筑和核心优势的培育亟待加强。

  在区域创新体系基本理论范式构建上,原有理论框架可辨识度低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纵观各省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多数为一般性的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框架的简单分解,区域本地化的特征不突出;与之相伴随的是,现有的理论框架多考虑区域创新环境硬件建设和政府服务软件政策设计,而对影响区域创新的“区域社会因素”关注不够,使得在推动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学习互动、提高协同创新效率等方面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理论支撑。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不清晰。部分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定位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衔接,对于自身区域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承担的分工和责任认识不明确;有的省市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未能有效考虑各省间的互补与协调,抑制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效能的提高。

  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设定上,有两个重要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目标定得过高、实现难度大,二是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大背景下,各省市均无一例外地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而许多目标实现的难度较大。如在各省市公开发布的“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都是各省市规划的优先发展领域;不少省市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年均增速定下了20%的增长率,个别经济欠发达省份甚至定了30%的增长速度。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和市场需求等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在政策举措上存在偏差,政策效力大打折扣。不少省市的区域创新政策关注的重点仍然为技术创新的一些显性指标,如国家级重大项目、入选国家或省市计划的人才数量、SCI论文等,而在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创新氛围等事关区域创新长效机制建设方面的政策上却缺乏实质性内容。部分省市在贯彻执行国家创新政策时,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国家创新政策的区域化,存在着盲目靠拢和简单复制国家创新政策的情况,求全求大、重点不突出。另外,一些地区的区域创新政策多是以宽泛性的文字表述为主,政策目标和保障措施不够具体,关键指标未能量化,难以具体操作和考核。

[责任编辑:李贝]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