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1年的郑州火车站铁质天桥

1923年的郑州火车站。(京汉站)这是留存最早的照片。隐约可见的天桥,连接着陇海车站。

54年的郑州火车站,高大威严,广场开阔,已显出不凡的气势。当时为全国十大火车站之一。
59年的郑州火车站。可见当时火车站广场的零乱、破旧。火车站对面是公共汽车站,中间的一排小屋是公共汽车调度室。图中近景处看似民房,实则餐馆、百货店。

1934年拍摄的郑州德化街。郑州商埠,满街悬挂爱国标语
郑州市各界人民群众在德化街欢送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
火车拉出来的大同路:
郑州火车站催生商业名街
大同路在郑州火车站东部,位于老郑州城外西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平汉铁路郑州车站建成,汴洛铁路工程局在郑州成立。火车站地区人流、物流、商业开始多起来。有一条从火车站通往老城区的大路,路两旁有卖吃食的小店铺,叫马路大街。1916年后改名叫大通路。1927年,冯玉祥做河南督军时,下令更改一批街名,该街改为大同路,取世界大同之意。
“文化大革命”中曾改为反帝路,1979年恢复原名至今。该街东起南下街南口,西至一马路北口,长750米,宽25米,是郑州市的商业名街。
1906~1908年,平汉铁路、陇海铁路先后建成通车。东西南北两大干线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成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铁路的贯通给这个古老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河南巡抚陈夔龙曾两次上书朝廷,要求将郑州开为商埠。1908年清政府开放郑州为商埠。火车站到各大街的马路不断修筑,两边栽植柳树、槐树,新的商业区,发展迅速,渐具规模。1908年年底,马路大街率先成为郑州市第一条有路基、有面层的结构道路。现代筑路技术开始在古老的郑州应用。
大同路以及周边新兴商业区的产生、发展与铁路、郑州火车站有着太多的渊源关系。距今100年前的郑州火车站,设在老城西约二里多地的一片坑洼不平的荒芜的田野上。车站出口正对着现在的大同路西口,相距也就是100多米。先是车站旁边有一些卖小吃的商贩,临时搭起席棚或草棚做生意。附近的农民也将自己家的特产,比如红枣、柿饼、柿霜糖等,拿到火车站去叫卖,换俩钱花花。
很快,火车站旁边就有了几十家房舍简陋或搭席棚经营小吃的饭馆和供旅人住宿的客栈。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生意红火,这里的商业快速发展,新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先发展到大同路西口,并向东迅速发展。到l920年,已形成以大同路、德化街为中心,街巷纵横有序、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人气十足的郑州商埠。
往日的辉煌和今天的发展
大同路得地利之便,占尽先机,大店铺数不胜数,西段为餐饮、酒店、旅馆和客栈的聚集区。1913年,
大同路西头路北,大金台旅馆创办开业,全馆有5个院,各有特色,100多个房间,200多个床位,客房有甲、乙、福、禄、寿、喜6个档次。店员伙计60多人,附设旅客食堂。客房内设施设备齐全、新颖,是当时郑州最大的旅馆。生意一直兴隆,誉满京广、陇海沿线,当时富商、社会名流来郑多住于此。1924年鲁迅先生去西安讲学,路过郑州时就下榻大金台。1925年前后,旅馆业以大金台为首,有“郑州八大家”。
这道街的东段,也就是与南北向的德化街十字交叉一带,是当时郑州的新兴商业中心,布匹、绸缎、时货、银行等业多聚集在此。有法国饭店、利兴面包房、豫顺楼、小有天饭庄等餐饮名店,有鸿兴源糕点店、五美长酱菜园等酱菜业名店,有瑞丰祥呢绒绸缎店、长发祥布匹绸缎店等布匹绸缎业名店,有老凤祥金店、百货银楼等金银首饰业名店,有豫大、同和裕、振豫、长发东等知名银号,有宏济堂药铺、北京达仁堂药店等医药业名店,有龙文书庄、中华书局等图书业的名店。
1920年到1936年,大同路进入了繁荣、辉煌时期。据当时统计,金融业有银号12家、金店4家,约占全市的2/3。百货、时货业有中国时货公司、华信昌百货店、大隆百货店,图书业有震华印书馆、广大书局、北京武学书局、大东书局;医药业有中西大药房、陆泰大药房、中法大药房,还有全郑州有名的王大昌茶庄。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大同路的面貌焕然一新,几次扩建改建,把大同路拓展得更宽了,街两侧现代化商场和大楼林立。昔日曾经灿烂辉煌,遐迩闻名的大同路,秉承弘扬着商城文化的精髓——诚信与和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摘自《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主编孟宪明作者蔡豫吕华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世纪50年代的郑州火车站
===============================================
西大街人的生意经:
西大街位于郑州老城西部,东西走向,自老城区中心的大十街(今已建为红旗广场)至西门为西大街。明清时叫里仁街,取意这里的人讲究仁义。清末至民国前期,西门至北下街口为西门大街,西门大街往西为西郭门大街。西门至西郭门,因位于旧郑县城西关外,故名西关大街。后来叫西大街。1927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改名为中山西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名为西大街,
“文化大革命”时改名为解放中路,1985年统一更名为西大街。该街东起管城街南口大十街,西到二七广场。全长约900米,宽9米,东接东大街;西连解放路。
21世纪初,政府对西大街进一步拓宽改建。如今街道宽阔通畅,绿树成行,街两边原来的临街房屋已改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面貌全新,商业繁荣,成为郑州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气派的商业街道。
善于经商的西大街人
西大街是个自古就很繁华的街道,以前,老郑州的商贸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大街及大十字街一带,各地来郑州的官吏、公人、旅人、客商要到西大街,老城区的人买东西、吃饭、请客、听戏、娱乐等也要到西大街。西大街人会做生意,能做生意是出了名的,他们善于合作,和善热情,灵活有度,尤其是热情待客、拾金不昧,屡受外地客商旅人的称颂。
西大街自古以来就富有,富在商贸。西大街人与商业的渊源很深。街上既有运货贩卖的“商”,也有囤积营利的“贾”。西大街的商人们很尊崇战国时的两个商人,一位是咱们郑州人弦高,他犒师救郑被人千古传颂。另一位叫白圭,他经商有术,发财致富,成为名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他:“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西大街人秉承弘扬了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要诀,因而生意做得很出色。在经营方法上,西大街人讲究“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人多我少,人无我有。人需我有,人有我优。人好我多,人多我早”。
商家进货时,要“未曾入手,先看出手”。西大街人做生意讲究一业为主,“隔行休贪利”、“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做生意要善于把握商机,“逢贵莫赶,逢贱莫懒”、“是货先出丑”。在经营作风上,西大街人秉承的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把“诚信”和“仁义”融进生意里。在货品摆放上,追求“人要衣装,物要金装”,“货卖一张皮”,“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头自来”。
在服务态度上,西大街人信奉“和气能招千里客,美言成交易,信誉招千金”。“和能生财”、“三分生意,七分仁义,人无喜色休开店”。“徒弟娃娃站柜台,买卖预先练口才,买主上门烟茶待,麻雀也能说下来”。西大街人做生意特别和气、和善,这是因为他们牢牢地记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西大街人的生意经,是西大街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大街历史文化的特色所在。
店铺林立西大街
20世纪20年代,西关大街及西梢门一带兴旺繁华起来,有很多经营土产杂货的商行、店铺。如油行、粮行、瓷器、铁货、石灰行等。
20世纪初,郑州的颜料业一度也很兴旺,市场上卖的染料主要是“靛”(深蓝色),俗称“蓝靛”。是用蓼蓝的叶子发酵制成的有机染料,用它染布久不褪色,后来被进口产品取代。
1945年前后,全郑州有100多家店铺做颜料生意,大多聚居在西大街上。很多是家庭式的,一家人开一个店,家长即老板,家庭成员即店员。这类店约占总数一半。他们卖的商品大多是从天津、上海、青岛等口岸城市输入,且多为进口品。用来染棉、麻、丝、毛织物的颜色,俗称大红店。店里通常有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等各种染料。老郑州人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大红店的染料——花红柳绿”,便由此而来。
1912年前后,郑州开始有银号开业。西大街上的合成银号、豫大银行属银号业中开业早的两家大店。
在西大街西段路北(现裴昌庙街南口东侧),有1921年开业的一家玉泰生酱园。这是20世纪初叶郑州城内最大的一家糕点酱菜店。主要经营酱菜、糕点、杂货业务。这家店的老板之一,就是当时郑县商务会会长石怀玉。他对商机的判断把握能力是超人的。
他发起、联络了5位合伙人作为股东,集资5000串,开起了这家店。门面三间营业,后院设有酱作、甜作两个作坊。店里特聘请这一行里以精明能干著称的雒子让任经理。这位经理果然不辜负股东们的厚望,经营的糕点、酱菜质优价廉,颇受城乡群众的喜欢。他精于经营,不断拓展业务,主营之外又兼作行商,把郑州地区的大枣、柿饼等土特产贩运到上海、汉口卖出;又在南方采购红糖、白糖、纸张、南货类产品运到郑州出售;两头赚钱,获利颇丰。由于他经营管理有方,几年下来,这个店就成为老郑州城内资金雄厚.,生意兴隆的大店名店。
店里生产销售的山楂糕,酸甜可口,质地细腻,物美价廉,成为郑州市场上的名牌产品。玉泰生酱园与鸿兴源、五美长(在大同路)、老宝泰、有恒等被称为老郑州的五大酱园。郑州人只要一说买酱菜、糕点或点心什么的,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几家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