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易筋經

 yuanyi 2014-07-13

李章智著 2005
·  前言                                   

易筋經是在中國武術界中是許多習武者所練習的一種內功功法,因為易筋經可以強化肌肉、強壯內臟、增強身體機能,歷來頗受習武者所重視,雖然易筋經的起源有許多爭議,但是他的功效卻是受到各界人士所肯定,易筋經的練習方式有不同的方法,結合道家各門各派的呼吸與行氣方式,本文以易筋經搭配中國醫學 12 經脈的練習方法,來闡述與說明希望將武術的內功心法 - 易筋經與中國能量的流行方式 - 經脈的循行,做一個能量與身心靈整合,另此本文會就易筋經的起源與十二經脈動作導引的配合及易筋經對各種疾病的防治效果做一個簡述。

·  易筋經的起源

《易筋經》,自元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到清道光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一直都只有傳抄本,自清道光三年起才印抄兼有。此後版本紛紜,繁簡不一,內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有唐初名將李靖、宋代名將岳飛的部下牛皋的兩篇序文。

易筋經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般也都認為是少林寺的開山始祖 -- 達摩祖師所創。事實上,易筋經就考據而言,卻另有一種說法。自民國 18 年張慶霖所著之《練氣行功秘訣內外篇》,清宣統三年梁士賢輯刊之《全國易筋經》,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西元 1981 年由真善美出版社印出 《易筋經》 , 武術界所傳別有五台山靈空禪師之《全圖練軟硬功秘訣大全》 等書的內容,多與道家內丹養生導引術相同,而時間的考據也與歷史不同。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普門學報:第五期論文 -- 達摩《易筋經》論考,龔鵬程』。

·  易筋經是一種導引術

·  導引的三大要素

我們知道所有的導引功法與氣功,是中國自古以來養生保健之術,其種類眾多,功法千變萬化,但析而研之,不外乎「調身、調息、調心」三大要素,以及結合陰陽學說與中醫經脈理論而成,甚至武術健身強體也脫不離這些要素與原理。現在就這三個要素進行簡單的說明,期以更科學的方式,認識中國的傳統功法,以正確健康的態度來學習。

·  何謂導引

《莊子 ? 刻意》最早提出了「導引」:「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成元英注:「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懸,類鳥飛空而伸腳」。李頤注:「導引」就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不難看出,導引就是呼吸運動和肢體相結合的醫療保體操。

《調身》

可分為不動與動二者。不動:有站式、坐式及臥式等,例如站式有太極樁、三體樁、伏虎樁等;坐式有端坐、盤坐等;臥式有吉祥臥等。動者:例如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太極拳等。

《調息》

息可分為吸、住、呼,與長、短相配,如長吸長呼、長吸短呼、短吸長呼等。或腹式呼吸、胸式呼吸、順式呼吸、逆式呼吸、胎息、踵息等。

《調心》

常與冥想或觀想結合,可分為想與和不想。

·  不想:排除雜念,一念不起,一念不生。名為不想,實屬是想,因為人不可能沒有思維,必須起一個專注的念頭,並排除雜念。

·  想: 1 、色有色彩與形色二種。色彩有紅、橙、黃、綠、籃、靛、紫等色。形色有花形、人形、幾何圖形、山、川、日、月等形。 2 、聲有呵、呼、噓等字母音,或某種樂曲及節奏,或某章句如自己靜等。 3 、香有檀香、花香等種種異香。 4 、味道有酸、甜、鹹、苦等味。 5 、觸覺有冷、暖、輕、重等覺受。這些「想」可以相互配合,如一朵白色蓮花散發香味,令人全身輕鬆自在。這些「想」也經常和呼吸搭配。

當然在傳統上意念常常跟奇經八脈、十二正經、重要穴位或是三脈七輪結合,以開發人體的能量,創造更健康與致中和的身、心、靈。

·  易筋經與 12 經脈動作結合

◎韋馱獻杵第一勢 - 肺經

1 、開步捻臂:先立正站好,頭頸肌肉放鬆,兩肩自然下垂。雙腳併攏,重心置於湧泉穴,呼吸調勻,雙手也可以相互交叉疊於丹田前。左腳橫跨一步,兩腳內側平行與肩同寬,以中指為軸心內旋,拇指朝內,小指向外掌心朝後,氣由中焦上行循肺經,氣走到拇指少商穴。

2 、展臂合抱:小指朝上,雙手外展,再向內環抱,沈肩墜肘,兩中指相對,相對點與膻中同一高度,如同環抱一顆太極球,而雙腳重心落到腳心湧泉穴。

3 、住氣吐納:想像外氣由少商穴與勞宮穴進入體內,循著肺經將能量運用到體內,此時可以使用「三轉乾坤週天運行法」來調整呼吸(做 3-5 次吐納)。

◎韋馱獻杵第二勢 - 大腸經

1 、展臂旁伸:雙手交叉後雙分,雙手伸直,掌心朝上,外展雙手成 180 度相對,與肩同高,意想氣從商陽穴和勞宮穴循大腸經進入體內。

2 、扭臂雙按掌 :雙掌內旋,隨之掌心向外撐出。

3 、吐濁瞪目:將雙眼睜大,同時開口吐氣,將肺、胃、大腸等體內濁氣呼出,在吐氣時並將舌頭盡量伸出,牽拉任脈(做 3-5 次吐納)。

獻杵第三勢 - 胃經

接上式

1 、二虎藏蹤:雙手交叉於胸前,接著分開分別握拳至於兩腰際旁。

2 、天王托塔:雙手手臂相靠,在肚臍前沿著任脈由下而上,過頭頂之後雙掌上托,掌心朝上。

3 、踮尖吊目(意念觀天門):兩腳腳跟提起,意想著氣由九天而下經百會穴下行,循著胃經下行至腳指,使人通體舒暢充滿能量。

4 、用力收回:雙手握拳,緩緩下拉收回腰際,雙腳也慢慢的踏平,將氣運送到腳底湧泉穴。

◎摘星換斗勢 - 脾經

1 、虛步摘星式:雙手置於兩側,隨身體右轉,右手提勾,置於背後命門處,左手由下而上逆時鐘方向劃圈上提,身體一同左轉。左手五指搓合勞宮穴,置於面對眉心處,屈右腿微蹲,左腳腳跟提起,足大指點地成虛步,意想地氣從隱白穴循脾經上行。

2 、立勢換斗:身體左移,重心平均分佈於兩腳,雙腳打直,左手掌相向上托出,右手掌心向下按。

3 、吸納天地精:呼氣時,左手掌心依舊朝上向下微屈,右手掌心向下微微向上提,雙手同時動作,並意想濁氣從體內排出,吸氣時雙手同時伸直,並意想天地日月精華灌入體內,使人神清氣爽,氣脈暢通(做 3-5 次)。

4 、回原換右式:左手內旋下落,經面前下落置於左側旁,身體向右旋轉,重複上述動作,唯方向相反。

拽九牛尾勢 - 心經

1 、馬步雙弧(左式):橫跨左腳一步,曲腿下蹲成馬步,雙手握拳,拳背相對放置於丹田前面的位置。

2 、懷抱太極:左手順時鐘方向,右手做逆時鐘方向,兩手同時劃弧,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相對如懷抱一粒太極球,對準於胸口。

3 、雙側推掌:依舊是馬步動作不變,雙手相對做一逆時鐘旋轉,猶如抱球旋轉,接著兩手交叉於胸前,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接著雙手向外側推出。

4 、弓步倒拽:重心左移,右手握拳順時鐘方向由上而下蓋壓,此時左手手回腰際,在穿鑽而出,拳心面對自己,右手繼續下劃至於背後拳心朝外,身體成左邊弓步。

5 、納拽吐放:維持原姿勢不動,吸氣時右手內旋,左手外旋,並意想著氣由心經路線循行至體內,呼氣時右手外旋,左手內旋全身放鬆。

6 、立步拜掌:重心向右移動成馬步,雙手握拳收回背後,拳背貼著身體,接著起身向右移動,雙腳打直,雙手由身體兩側伸展,由下往上相合,同時左腳收回並步站立,雙手合什位於胸前。

7 、回原換右式:動作於前面相同,只是左右相反而已。

◎出爪亮翅勢 - 小腸經

1 、翻掌上舉(吸):兩個手背相貼由內向外翻轉,指尖朝上,經由胸前面前往上伸展。接著手心向上雙掌拖出。

2 、外展後伸(吐 → 吸):兩手向下向後向外伸展,右手順時鐘方向,左手逆時鐘,雙手同時,伸展手心朝上。

3 、剽掌出爪(吐 → 吸):手掌向前伸出,經腋下往前伸出,意念放在小指少澤穴。想氣由少澤與勞宮穴經由手太陽小腸經進入體內,氣匯聚於丹田。

4 、   亮翅推掌:吞吐肩膀旋轉肩膀,遷拉手肘,兩掌收回放置於腰際。雙掌再由腰際立掌往前伸出,意念放在少澤與後谿穴。

5 、用力拉回:雙手內旋相對握拳,緩緩收回至腰際。

6 、接 1→ 進行 5~7 次。

◎九鬼拔馬刀勢 - 膀胱經

接上式

1 、八字步十字架手:雙手推出右手在前,左手在後。雙腳內側平行,再以腳掌為軸心,外翻成內八字步。

2 、刁手切掌:左手前砍成叼手,右手收回腋下,左手由下往後後叼,右手立掌前砍。

3 、拔馬刀勢:左手收回背後,右手大拇指與食指按住風池穴,頭向左轉。做一個三轉乾坤週天運行法,但是方向不同。

吸-氣從睛明穴,沿太陽膀胱經走至天柱穴。做

放-將氣運行腎俞穴。

運-將氣運行至承扶穴。

鬆-由太陽膀胱經沿小腿走至腳指至陰穴。

4 、回繞十字架手(右):鬆左手由下往上經過頭,至於胸前,手臂伸直,同時右手由上往前伸出,置於左手成十字架手。

◎三盤落地勢 - 腎經

1 、雙弧抱球式(馬步):橫跨左腳約兩肩寬,成馬步站定,雙手由下往外、往內向前成抱球狀。拇指少商穴貼緊食指商陽穴,接著身體往左繞三圈,帶動帶脈。

2 、水中拉提:雙手交叉於胸前,雙手由下往上翻起,同時身體前傾下探,頭向左轉,眼看左手掌。雙手握拳由下往上拉氣至於胸口前,同時身體由下往上伸直,腳指扣地,將大地能量緩緩由湧泉穴吸入體內。

3 、馬步雙按掌:接著呼氣,將濁氣由毛孔、鼻孔、腳底排出體外,雙掌緩緩下按置於膝蓋兩旁。

4 、旋扭吸氣提地陰:吸納日精月華,同時雙手翻掌緩緩立身,雙腳打直,接著吐氣再下蹲馬步按掌,這個動作重覆做三次。

5 、立步合掌:重心右移,收左腳併步站定,雙手由下往上往外伸展,右手順時鐘,左手逆時鐘,雙手合十,置於胸前,氣定神斂,呼吸調勻。

6 、 接右式。

◎青龍探爪勢 - 心包經

1 、按手探爪:身體先左旋右手砍掌, 接著身體右旋左手砍掌,右手握拳置於章門與京門。左手成仰掌,掌心朝上,置於身體右斜方處與鼻同高。

2 、定式納住:意念放在勞宮穴與中衝穴,意想日精月華之氣從這兩個穴位,循厥陰心包經,緩緩灌入體內,匯集於氣海。

3 、俯身壓地:左手收回胸前下按,經腹部、大腿、膝蓋,直置地面。同時將體內濁氣,呼出體外。

4 、歸原雙抱拳:左手逆時鐘劃圈,至左腳外踝處握拳。吸氣身體打直,雙手置於腰際旁。

5 、接右式。

◎臥虎撲食勢 - 三焦經

1 、疊手仆步:屈右腿下坐伸左腿成仆步,右手疊於左手上置於右胯旁。

2 、弓步雙推掌:重心左移。成左弓步雙手由下而上撈起至耳旁,再往前推出。

3 、烏鴉亮翼:左邊弓步不動,雙手收回,區肘雙掌置於胸前。

4 、餓虎撲羊:雙手成虎爪放於左腳前側,雙手打直,抬左腳腳跟。

5 、三吸三吐:意念放在手少陽三焦經,意想能量由無名指端進入體內,這時候可以做一個三轉乾坤週天運行法,氣行任督二脈。

6 、前後轤櫓:維持原姿勢不動,雙肩往前旋轉三周,往後旋轉三周。

7 、掛腿臥虎撲食:雙掌撐地,將左腳後伸置於右腳跟上頭。

8 、歸弓箭式:重心後移,身體由下往上往前做伸展,雙手撐直,再將重心移回後半部,一共做三次,手力不足者可將膝蓋放置於地面。

9 、猛虎推山:將左腳移到原來的位置,成左弓步,雙手在由下往上往前摟至耳旁,再往前推出

10 、回原疊手仆步:重心右移成仆步,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收回於右胯旁。

11 、接右式。

◎打躬勢 - 膽經

1 、托接天陽:雙手由下往上經耳後上伸,意想日精月華之氣,緩緩灌入體內。

2 、手抱崑崙:雙手緩緩收回,兩手掌勞宮穴對準耳朵抱住。

3 、和勻吐納( 3-5 次):這時再做細勻深長的呼吸,或是做三轉乾坤週天運行法。

4 、鳴天鼓 24 次:以食指與中指交替敲打後腦,刺激聽覺區,使人神清耳聰。

5 、跨步打躬:左腳開步,身體下蹲,手肘放置於膝上,再將腳打直,身體前彎,雙手一樣護在耳旁。

6 、叩齒集神:將精神集中,扣齒三十六次,有固齒生津之效果。

7 、起身回原:在緩緩區腿下蹲,雙肘依然置於膝上,身體慢慢伸直,將口水分三次,徐徐嚥下,雙手下放置於身體兩旁。

8 、接右式。

◎掉尾勢 - 肝經

1 、叉手仰天: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左腳朝外邁開約一個半肩膀寬,兩腳內側平行。吸氣時,雙手前往上伸後彎,意念放在腳大指肝經穴位,氣由足厥陰穴,循肝經緩緩吸入體內。

2 、伸彎滾臂(吐):身體前彎,以雙肘滾動帶動橫隔膜按摩內臟,去淤生新。滾動約五六次。

3 、俯身按地(呼吸自然和勻)雙手下按,頭抬起來,提肛三次。

4 、頓足彈按掌:雙手交叉,腳跟提起,雙手下放,將濁氣吐出體外。

·  易筋經疾病對治法 ~ 盧文琛 醫師

1 、喘息短氣:韋馱獻杵一、摘星換斗、倒拽九牛尾、三盤落地勢。

2 、咳嗽氣急痰多:韋馱獻杵一、摘星換斗、臥虎撲食。

3 、咽喉鼻疾保健:韋馱獻杵二、韋馱獻杵三、掉尾勢(與咽喉有關之經脈:肺、大腸經、胃經、脾經、心、腎、肝、等經脈)。

4 、消化不良胃腕疼痛脹悶:韋馱獻杵一、二、三、摘星換斗;由肝氣引起者:青龍探爪、打躬勢、掉尾勢。

5 、大便秘結或腹泄:韋馱獻杵二、倒拽九牛尾、出爪亮翅。

6 、耳鳴耳聾疾患:韋馱獻杵三、出爪亮翅、九鬼拔馬刀、三盤落地、臥虎撲食、打躬勢。

7 、心肺胸腔之保健:(a)倒拽九牛尾、青龍探爪、臥虎撲食(b)韋馱獻杵一、三、摘星換斗、掉尾勢。

8 、安神助眠、有益於腦神經衰弱:摘星換斗、倒拽九牛尾、出爪亮翅、青龍探爪、(膽虛不眠加打躬勢、胃不和加韋馱獻杵三、心腎不交加三盤落地勢;煩躁不安加靜功吐納法;或倒拽九牛尾、青龍探爪、臥虎撲食。

9 、小便澀滯或頻尿遺精夢洩:韋馱獻杵一、出爪亮翅、九鬼拔馬刀、三盤落地、臥虎撲食。

10 、婦科疾患:韋馱獻杵三、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勢、臥虎撲食、掉尾勢(任脈)。

11 、益精明目:韋馱獻杵二、三、摘星換斗、出爪亮翅、三盤落地、掉尾勢。

12 、頸背項僵痠痛:韋馱獻杵三、九鬼拔馬刀、臥虎撲食、掉尾勢。

13 、肩背疼痛:出爪亮翅、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

14 、腰脊僵痠:摘星換斗、九鬼拔馬刀、三盤落地、打躬勢、掉尾勢。

15 、脅肋疼痛:出爪亮翅、青龍探爪、打躬勢、掉尾勢。

16 、髖關節疼痛:三盤落地、臥虎撲食。

17 、薦尾椎痠痛:臥虎撲食(鐵牛耕地)、 打躬勢、掉尾勢。

返回文章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