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的构成·茶艺

 vip注定不平凡 2014-07-14
来源:丁文的博客

        经千余年的探索、训练,茶事已成一门精湛技艺,进入文化系列,登上大雅之堂。茶学已成 一门显学,出了专著,出了学问家。茶艺不精,茶道焉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如庄子写的《庖丁解牛》,那个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huā)然向然,奏刀(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片刻之间,"(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文惠君又惊又喜,不由大叫"善哉!"庖丁杀牛已不是一般地屠宰,把牛撂倒完事,而由于多年的训练和研究,已成一门精湛的技艺,成为一门文化。

于茶事亦然。自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之后,人们一直不断地在探索茶的技艺: 如何种植,如何制作,如何烤煮,如何饮用。此非易事,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讲了"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 "茶艺的主要方面就是这些,即:制造、鉴别、器具、用火、择火、烤炙、碾末、烹煮、 饮用。 他又指出:"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煮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水也;夏兴冬废,非饮也。"他认为:制茶不能用阴天采摘的、也不能夜 间烘焙,鉴别茶不能口嚼辨味、干嗅香气,茶具不能沾腥膻,燃料不能带油烟及腥味,用 水不能取用急流和死潭里的水,碾末碾成青绿色或青白色便 不佳,煮茶搅动时动作要熟练,不可太快,饮茶要长年饮用,不可夏饮冬废。不难看出,茶事是门大学问。由于茶人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煮饮水平,茶人中的大学问家加以总结,并上升成理论,千百年后茶学竟成一门显学,吸引不少佛门高僧、学问大家、墨人骚客习其事、写其事、咏其事,于是茶事不再是一门简单的劳作,而是一门进入文化系列、登大雅之堂的艺术。

古代通晓茶艺的首推茶学专家,杰出者100余人,一般档次不低,如著《述煮茶小品》的宋 人叶清臣,天圣二年 (1024),累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著《本朝茶法》 的宋人沈括,赵桢嘉祐(1056)进士,累官翰林学士、龙图阁待制、光禄寺少卿。著《茶谱》 的明人朱权,系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著《茶寮记》的明人陆树声,嘉靖辛丑(1541)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其他名人还有唐代的陆羽、温庭筠、 蔡襄,宋代的唐庚,明代的顾元庆、李时珍、许次纾、陆继儒等。连宋代徽宗皇帝赵佶也来 雅兴,著了一本《大观茶论》。至于咏茶诗文,凡唐以后著名诗文大家几乎皆有此类作品, 有的并改千古名篇。这些人中大半通晓茶艺。至于茶馆中的茶博士,寺里的茶头,以及善 于煎茶待客的家庭主妇,他们经多年历练,自然是行家里手。还有一些嗜茶者,也颇晓茶艺 ,纵不会烹,也会饮用,且能说个子午卯酉。

以上那些人通过研究、制作、品饮,已训练出对茶精细的感觉。如一篇《茶趣》的文章谈茶之"""色、香、味"时写道:

……好茶的形状也美。"龙井"纤细俊秀,泡出来一芽一叶,便是"一枪一旗""碧螺春 "柔曼娇弱,沸水一冲,呈现白茸茸的嫩毫。"乌龙"茶苍老虬劲,舒腰展身之后,暗绿的 边缘上边泛出一圈红晕。品茶须分色、香、味。""比较好辨,上等绿茶,汤如翡翠而略 带嫩黄,清澈明净。"乌龙"汤若金橙而稍显棕黄,晶明琛透。红茶汤似琥珀而微泛金黄, 鲜艳红亮。……

这没有细微的观察和精细的感觉能品出茶之品位高下?这便是练就的功夫。没有一条好舌头 ,你能分得出茶的味型是浓厚、浓鲜、醇和、醇厚、平和、鲜甜、苦、涩、精老等等?没有 一个好鼻子,你能嗅出香气类型是毫香、嫩香、花香、果香、清香、甜香型等等?

   茶道正因为有高超的技巧方才称之为一种"文化艺能"。茶艺不精,茶道焉存?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