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高缭被逐说起

 黄建伟882 2014-07-14


    春秋时期,晏子属下有个人叫高缭。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来都是很小心,为人也非常谨慎,为官三年以来从没有犯过错。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没有任何原因就把他辞退了。晏子左右觉得奇怪,对晏子说:“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说的是高缭为你做事已经三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不给他封官进爵倒也罢了,却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而晏子回答说:“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意思是说,晏婴我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肯定会有自己的缺点,需要别人及时提示劝谏,就象鱼网的四角需要有大绳用力撑之才能稳固,但是高缭在我身边足足三年,却从来没有指出和纠正过我的过错,所以我把他辞退了。”从晏子的一番话,不难悟出这样几个常为人知又常为人所淡忘的道理。
    闻过则喜是一种素养。中国人传统文化奉行“闲谈莫论人非,闭门常思己过”的处世哲学,也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经验之谈,这其中道出了如何对待他人意见建议的态度问题。从晏子辞退高缭一事看,晏子并无个别领导干部刚愎自用、怀恨记过之心,而是乐于“弼吾过”指正言过的。现实工作生活中,有的同志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而听不得批评的话,听不进逆耳的话,甚至听不了规劝的话。究其根源是思想禁锢,抱守固有性情,不分是非曲直,有唯我独尊、自恋自大的心态在作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若对良言谏语一味闭目塞听,置若罔闻,只能是任由自身缺陷蔓延发展,终成不测恶果。闻过则喜表现了一个人的大度胸襟,一个人的谦逊性格,一个人的自新品行。有了这种素养,就会看清短板弱项,顿生明察“病灶”之喜;就会赢得尊重信赖,平添知己手足之喜;就会渐消发展阻障,成就独善其身之喜。
    敢于直言是一种美德。晏子身为一国宰相,日理万机且事务繁杂,不免心力憔悴、易生差错,需要有平时能参善谋的部属门生,更需要关键时刻指错规正的左膀右臂。而高缭一味明哲保身,凡事谨言慎行,尽管看不出什么明显差错,却多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保守。可以看出,高缭中规中矩,但缺少的正是敢于直言、大胆进谏的勇气。而正是这种勇气,让魏征忠心谏言唐太宗,一开盛唐贞观之治留下千古美谈;也是这种勇气,让汲黯不畏权贵犯颜直谏,虽几度沉浮却成为西汉一代名臣;还是这种勇气,让彭德怀庐山会议力陈万言书,罢官受批含冤离世终不悔却为后人倾心敬仰。我们可能身为部属,也可能身居高位,但都需要这种直言不讳的勇气。因为,敢于直言发自内心和肺腑,出于对集体荣誉的无比珍视,出于对工作事业的高度负责,出于对岗位职守的忠诚热爱,是一种可贵可敬的高尚品德。正是基于此,直言的烙印是缪误零容忍,不分时机场合一吐为快;直言的背后有敏锐洞察,是非判断不乏一针见血;直言的动因会催生创新,在深思熟虑后一敞真知酌见。
    自知之明是一种睿智。晏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位居宰相之巅、身处春秋乱世,尚有知不足、忧无助的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可谓是先见之明,有着全面认知自我的清醒和忧患,时时警示自己,不会任由自身弊病滋长而等闲视之,不会等到祸到临头才想起亡羊补牢,是一个人难得又企盼具备的战略素养,身为领导干部,是否能这样自审为镜呢?自知之明不失为远见之明,晏子并未武断辞退高缭,而是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来考察,当晏子自己都能察觉自身有明显的大误小错时,仍然视而不见的高缭就难逃辞退之难了,这对于当前少数用身边人、护身边人的领导干部当有见贤思齐之效;自知之明同样是高见之明,晏子对干部履职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不以循规蹈矩为尽责,不以无错无失为称职,不以身边亲近为心腹,完全以国家、社稷的前途命运为天平,以事业、岗位的职责真谛为尺子量长短、丈方寸,这也是大大小小举足轻重的领导干部值得借鉴的。历史也证实,正是因为有了晏子的自知之明,当时的齐国虽大国不济但依旧保持了长治久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