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氏来源之说

 威宁黄氏 2014-07-14

「黄」源出 :
一 ;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二 ; 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於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门刺杀之。
黄初平(黄大仙)
黄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諡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著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西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西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於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於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地望分布:湖北江夏郡,陕西栎阳郡,宁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汉东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黄姓起源参考之二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又作伯翳、柏翳,亦即《史记.秦本纪》中“女华生大费”之费),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少昊之后,即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所云: “黄,出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有功。颛(顼)帝嘉之,封诸汾川,其后为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姓。”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记载,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故亦为黄氏姓源之一。
《黄氏大宗谱》以陆终长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迁至今湖北境,后来有的在楚国做了官;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闽书》云:“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台湾省通志》载晋代从中原入闽者13姓,其中第二即为黄姓。至明末清初,开始移民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书》载,邕管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黄姓英才辈出。秦朝末年有黄石公,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上赠给张良《太公兵法》,对张良的佐汉成功甚有帮助。东汉时,有黄香、黄琼,均为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黄香少年博学经典,能文章,被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任魏郡太守,常以俸禄及所得赏赐赈济遭水灾的贫民;琼为官清廉,能奏劾贪官,官至太尉、司空;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和曾操纵蜀汉政权的宦官黄皓。唐代最著名的黄姓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元代,黄姓有两大名人,一是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一是黄公望,他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画山水,其画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甚大。
   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近现代有教授、作家黄人,新闻记者黄远庸,民主革命家黄兴,产阶级革命烈士黄静源、黄大鹏、黄励(女)、黄道、黄克诚,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志愿军烈士黄继光。在海外有美国的喜瑞都市长黄锦波,印尼有食油大王黄奕聪、木材大王黄双安等,都是外籍黄姓华人的佼佼者。
   黄姓现为中国第八大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姓起源参考之三
黄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有的统计中,黄姓人口在全国各姓人口中排第八位。而在福建沿海和台湾,更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福建省福州市的义序是个黄姓人口聚居的地方。这里的黄姓人家已经居住了800年以上,他们说,他们这支黄姓属于虎丘黄。其实,黄姓有很多分支,如“江夏黄”、“虎丘黄”、“紫云黄”等等。无论是“江夏黄”还是“虎丘黄”,黄姓最早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伯益。伯益是舜帝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曾经帮助舜帝驯养鸟兽,被舜帝赐姓赢氏。传说伯益有14支后裔,其中一支于西周初年,在今天的河南璜川一带建立了黄国。后来黄国被楚国所灭,黄国的子孙就以国名黄为姓了。从战国后期开始,今天的湖北省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聚居的中心地带,武汉一带当时叫江夏郡,因此黄姓人也开始以“江夏”为郡号。所以“江夏黄”实际上是很多黄姓支系的主干。汉代以后,黄姓人口逐渐向大江南北迁徙,“江夏黄”也慢慢分化出很多支派。其中,有的黄姓迁入福建一带。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功:当时入闽来讲,福建省入闽的黄氏有好几个支派。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从晋朝的元嘉之乱八姓入闽里面,就有黄氏,陈、林、黄、郑。黄氏入闽。以后随着不断的中原大量的移民,到福建来讲,还有唐朝的,就是跟随中原陈元光父子,到闽南一带开发的。还有随王审知先帝入闽的,还有就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

 福州义序的黄氏后人说他们进入福建的始祖叫敦公,时间大概在1100年以前,当时正是唐末五代时期。这位入闽始祖敦公,就是虎丘黄的祖先。
 福州市义序黄氏宗祠管委会主任黄伙霖:我们敦公入闽是在1100多年前入闽。当时是在闽清。在闽清后来发展成6个孩子,就等于现在的六叶。一、二、三、四、五、六,我们这里是第四叶。发展到永泰,永泰又发展到我们义序,到义序的时候是800年以前,发展到现在有两万多人。〖同期.字幕〗福州市义序黄氏后人黄宝麒发展到这里有24世,以后到我们这辈是35世,35世了。到您这里是35世,到我这里是39世,我要称他老叔公了。
 虎丘黄入闽始祖敦公的后代,今天已经遍布海内外,台湾也有不少。台湾虎丘黄的后代还知道有关敦公的很多传说。
 台湾黄氏后人黄如升:据说敦公死的时候,是中风死的。在一个山丘上面死掉的。死掉之后,预备给他就地掩埋。想第二天去掩埋,但是第二天去的时候,那个地方已经变成一个丘陵的状态。说奇怪啊,原来是老虎给他堆成一个拱木一样的,所以我们姓黄的就叫做虎丘黄。
 虎丘黄的传说虽然难以考证,但是虎丘黄的后代都愿意相信有关他们祖先的浪漫传说。几年前,在海内外虎丘黄后人的共同努力下,福州义序的黄氏宗祠又修缮一新。海峡两岸的虎丘黄后人也有了更多来往。
 台湾黄氏后人黄如升:我们黄姓宗亲会在台湾那边,跟我们本乡姓黄的,完全是一种亲情往来。都是我们义序黄姓宗亲的子孙,每个人都很向往家乡。所以每年大家都有不少人回来。甚至有一回盖祠堂的时候,我们也尽了我们子孙的一份绵薄之力。
这位台湾的黄如升老先生现在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到义序住上一段时间。他说,台湾现在有很多黄姓后人都跟他的想法一样,都希望多回到祖居地来看看。

黄姓起源参考之四
黄姓是中国当今第八大姓,南方人所占较多,在台湾排名第三位。黄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少昊的后代皋陶,在虞舜时期担任大理的职务。皋陶的儿子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为嬴。伯益的儿子大廉,被禹封在黄,建立了黄国,他的后代也就世代居住在那里,并且把黄作为他们的姓氏。黄国于公元前六四八年,被楚国灭掉。黄国的遗民,有的跑到河南,有的跑到湖北。约三百年后,黄国贵族后代黄歇,在楚国任宰相,被封为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一开始在原来的黄国的地方,后来改到了江苏苏州一带,黄姓也因此而在东吴地区得到极大发展。到汉代,黄姓开始向南北发展,向南发展到湖南,江西,四川,向北发展到河南。到晋代,黄姓开始进入福建,明末清初时,开始进入台湾。黄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江夏,淮阳,临江,淮南,汝南,南阳,零陵,巴西,新安,金华,固始,信州,安定,房陵,汉东等;黄氏堂号以江夏、紫云最为著名。据闽、台黄氏家谱记载:献地盖泉州开元寺的施主就是黄氏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以『紫云』为堂号。另传,有黄峭公者,曾作一遣子八句诗:『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诗中意涵,在于鼓励子孙分居各地,虽然日久总要落地生根,但绝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