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生毕业季(上)

 Sureinloo 2014-07-14

  在毕业季到来之时,在医学生向着“大医精诚”目标进发的路上,有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实习——它可以让人经受各种辛劳,可以让人丧失信心,却也让学子愈加坚强。孙清磊是二○一四届毕业生中的一位,他的《实习医生日记》温暖了众多医学生“粉丝”,书写下枕戈待旦、奋勇前行的励志篇章。

交大医学院2014届毕业生合影本版图片 身体周刊记者 张新燕

 交大医学院临床五年制学生两年内所用的70%教材

 

  荷塘微风轻拂,枝头蝉鸣起伏,毕业的季节已然来临。

  这一季,溢于言表的是满怀收获的幸福与喜悦,挥之不去的是内心隐隐的不舍与眷恋。然而,身为医学生,却又有别于普通的毕业生。他们未来的道路将“人在囧途”,以后的日子更是“杜甫很忙”,将来的生活“时常穿越”,而最终面对的“现实又很骨感”。

  是呀!医学之道,大医精诚,“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无论是流传两千年“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传统观念,各自不同的理由和初衷引领医学生们走向相同的道路——成为一名医生。

  于是,在毕业季到来之时,每一位医学生不但翻开了人生篇章新的扉页,更加冕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责任。

  在医学生向着“大医精诚”目标进发的路上,有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实习——它可以让人经受辛劳委屈,可以让人丧失信心,却也让那些坚持梦想的学子愈加坚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二大班2009级孙清磊是2014届毕业生中的一位,从实习之初,他每天将所见所想写成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同时在网上与学弟学妹们进行分享和交流。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悟,连载的《实习医生日记》刚好100篇,长达22万字的日记在人人网上格外火爆,每篇日记的访问量少则几百,多则数千。

  《实习医生日记》中,有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有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任,有治愈病痛带来的喜悦,有面对生离死别的无力,有医学前辈对后辈的鞭策,还有发自内心对医学的热爱。正如他所说的“希望从实习生的视角出发,记录那些让自己坚持医学的理由和对医生职业的审慎,以此坚定内心,坚定自己学医的初衷,坚定自己行医的热情。写日记需要坚持,做医生更得每日坚持,而且这么一坚持就得是一辈子。”

 

信任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有一栋宿舍、教室合一的小楼,医学生完成基础医学理论的学习后要在这里进行临床学习,他们漫长的实习医生之旅从这里开始。2013年1月5日开始,孙清磊便是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临床学习令他好奇、兴奋,也有疲惫和感动,于是他将实习中所见所想写成100篇日志,他把每个人的故事,每种当下的情绪留存在日记里。

  孙清磊坦言,学医确实很苦,看着高中的校友过着多彩的大学生活,而自己仿佛又做了五年的高三学生。“他们在朋友圈里晒着各种肆意的放纵,而此刻的我只能按掉手机,打开厚如板砖的解剖书,反复背着那206块骨头、639块肌肉。别人放假了,我还通宵守在教室的书桌上,赫然看到学哥学姐留下的一行诗:‘人生不过百,学医少十年’。但是,想到当初对于医学的那份拳拳赤子心,我的战斗力必须提高N倍。想着进入临床,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没有知识储备,拿什么治病救人?”三年半的学习,每每想松口气时,孙清磊总是这样鼓励自己。

  学医的道路艰辛而又漫长,是什么让医学生顶着压力激流勇进?无外乎是一个信念。然而,当心心念念的实习终于迎来,却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没有光鲜洁净的白大褂,必须忍受被各种血渍、尿渍和体液污染,更没有电视上那些宽敞洁净的办公环境。孙清磊笑称,现实的医院里每个角落都闹哄哄挤满了人。这一切让刚接触临床的实习医生在理想面前没了勇气。

  孙清磊在他的实习医生日记中写道,“医生都是‘胆小鬼’”,看似戏谑的几个字,却含着辛酸和无奈。医闹事件不断,触目惊心的画面,伤害着医者济世救人的情怀;怀疑的目光、排斥的态度,质疑的声音,断裂的信任之环,挤压着医者救死扶伤的空间。

  “现在的病人大多将看病视为医生为他们提供的一次服务,但也不乏一些病人仍对医生心怀感恩和崇敬。”有时忙碌一天看了三四十个病人,突然听到患者道声“谢谢”,孙清磊的心田便如逢甘霖。也许那天他还碰到了一个难缠的病人,或者还被师兄埋怨,抑或是为抄病史累得半死,但只要有那一点点的信任,便能驱散所有乌云。

  孙清磊给我们讲了一个令他动容的故事:去年8月他在仁济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遇到一位老奶奶,在孙清磊值班的那天晚上,老奶奶频繁地感到心脏不舒服,却没法说清哪种不舒服,用医生的眼光来看,其实没有太大问题,还没到用药的地步。为了宽慰老人家,孙清磊陪伴在老奶奶床边,用聊天的方式转移老人家的注意力,从疾病本身的治疗预防,聊到奶奶的孙子——老人家觉得孙清磊特别像自己在悉尼医学院学习的孙子。“在重症监护室里是与家人隔绝的,一天只有两次探视的机会,其他的时间对于年纪大的患者来说肯定会很难度过。”一心想着为老人家排解寂寞,当晚孙清磊没有睡觉,一直陪着聊天,心情得到舒缓的老人病情也稳定下来,转到了普通病房。

  当孙清磊轮班到心内科普通病房时,再次遇到这位老奶奶,由于之前很好地沟通,大家就像朋友一般,每次查房孙清磊也总会和老奶奶多聊上几句,没过多久老人家渐渐康复,她的子女赶回国内后,老人家坚持送了锦旗和表扬信给孙清磊。

  “老奶奶看得到我们的付出和努力,信任我们的一片真心,这个时候她和我们就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回忆起此事,孙清磊已经记不得老人的名字,但老奶奶无条件的信任,如一阵暖风,温暖着他的心。

  实习生活,有苦有累。当面对医学,猜测、推断、排除,让年轻的医学生触及疾病的脉搏;但当面对病人,信任、坦诚、沟通,才能让他们赢得信任、争取理解。

 

总是去安慰

  实习医生,懵懂着行进在医学路上,经历着门诊室里每一次纠结的初诊,品尝着深夜里每一次忙乱的急诊,某个病人可能不经意间触动难言的心情,某个医嘱可能凝聚着全身心的投入。

  孙清磊在他的日记中描写过一位吵着换心电监护仪的病人。管床医生和其他医生都觉得这位病人无理取闹,换一台心电监护仪还不是一样的结果,但是主任医生还是为病人换了,并说道:“他缺的不是一台心电监护仪,而是我们的关心。”对病人而言,贴心的关爱,也许就是对抗疾病的特效药。

  “有时候值夜班的时候,病人会向你提出各种不舒服,但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医生的一些安慰。有时候言语能起的作用,比开药还要有效。”一年的实习医生经验让孙清磊总结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有趣的化学作用。在世界上遇到好人和坏人的几率是一样的,绝大多数的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确实,医生对病人的关爱不仅仅是放热反应,还是可逆反应。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耐心,相互间就能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共同对抗病魔的力量。

  实习路上,从不缺少关爱。这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着浓浓的温暖,宽慰了医者马不停蹄的劳累。它源于医者,也源于病人。

 

坚守医学梦

  无可回避,现在的医患关系紧绷,一个个不和谐的小插曲接连发生,足以让刚走入医院的实习医生陷入挣扎——学医之路,值不值得继续走下去?又该如何走下去?

  孙清磊用“坚持”二字给出了有力的答案。仔细翻阅他的日记,也可以看到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所有英雄式的人物故事都是相似的。无论是西方的奥德萨,还是东方的西游记。在你通往成功行将成名的道路上,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道磨难。医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所承载的天降大任。当你选择读医科的那一刹那,你就要明白你所踏上的是怎样的一个征途,它不仅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社会的殿堂啊!你如果不是一个怀有梦想的人,如果不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如果你当初选择做医生只是看中了它的地位和它的收入,那你很自然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被选择出局。”

  学会如何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培养自己坚毅的品格,是孙清磊躬身践行的准则。每一个医学生选择医学可能都有一个独特的理由,或许现在还只是小小的星火,但行走在学医路上,无论面对多少风险、无论遭遇多大压力,多一点坚持,就有可能实现那最初的梦想。

  “很多人害怕遇到医疗事故,其实是担心自己出错,但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身材纤瘦的孙清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仍然显得书卷气十足,可眼镜后面却透出无比坚定的眼神。做好自己,这份坚持,将是一个医生对自己职业最好的交代,也是一个医者给病人最有力的答案。

  孙清磊的日记中写过一位80多岁的老医生,他被亲切地称为Q老。“我们每周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中午用来讨论这周的疑难病例,这是科室的常规活动,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规定说Q老必须参加,但他却次次都能出席。那天,外面下着滂沱大雨,我们还是照常进行,包括今天中午的病例讨论。这时候大家都在说今天Q老应该是不会来了,正说着,门就开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正是浑身湿透的Q老。”这是老一辈的坚持,Q老用他的一辈子坚持着行医济世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年轻医生树立了榜样。

  实习,为医学生打开了一扇走向临床实践的大门。当他们穿上白大褂、挂上胸卡、走进病房的时候,可能要面对病人的责难,可能要面对老师的严格,但漫漫行医路,唯有坚持。

 

满是希望的未来

  狄更生曾经说过:“希望是栖息于灵魂中的一种会飞翔的东西。”不论医者还是病患,都借助着希望的翅膀,飞向未来。

  在与病魔的斗争中,病人需要希望和鼓励。然而,在医院见惯了“老病死”的医生们对于病人往往显得麻木,孙清磊在日记中曾感叹:“当我们麻木地告诉病人或者病人家属这病已经到了晚期的时候,在实行病人知情权的同时是否注意过方式方法?也许你能握着手,注视着病人说,也许你会自顾自玩着手机游戏说出病情。”

  这样的麻木更多引起孙清磊的思考,“说到底,我还是希望能葆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关心,我们能给予他们最大的温暖,也许就一句话‘你的病能治!’能让病人多睡好几个安稳觉,不是么?”

  在孙清磊看来,所谓希望,不是说病人其实病得很重,但医生还违心地说“还不错,还很乐观”,最后造成医生和患者都自欺欺人的假象,这是对患者不负责。但身为医者,可以尽可能地多提醒患者关注一些正面的消息,多传递一些正能量,多传递一些希望。“悉心的照料,辅以希望的种子,病患术后真的可以更快康复。”

  经过了一年的实习,孙清磊也切实体会到医患关系并非外界以为的那么紧张,“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圈子里,所以更多地去关注一些这样的问题,太关注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就会失去大片光明。不要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也不用怀疑别人都怀疑的东西,说穿了就是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随波逐流。”

  有时是自己给未来加上了各种灰色的联想,也许社会的舆论让人切齿,也许病人的不解叫你委屈,但真心的帮助不应该就此中断。孙清磊说他写实习医生日记时总挑好事去写,不为别的,只希望“在思想上共勉来使得正能量扩散”。医疗界需要正能量,更需要正能量的传递者。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这大概是每个医学生的真实写照。实习,是他们蜕变成天使的必由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却充满着爱与信任、梦与希望。

  从2009年进入医学院学习开始,距离孙清磊要正式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还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至少5年,“以何种姿态、何种情感投入到生活中,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艰辛也好,辛酸也罢,但至少,在这里我看到了值得坚持的理由,我也愿意为之坚持一辈子。”《实习医生日记》里孙清磊的所思所想温暖了众多医学生“粉丝”,书写下枕戈待旦、奋勇前行的励志篇章。

 

 

录入编辑:王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